禹州市 鈞瓷之都與夏禹文化

【記者張如鳳/河南禹州報導】

禹州市,簡稱「鈞」,古稱陽翟、鈞州、潁川,別稱夏都、鈞都、藥都;禹州因大禹治水有功受封於此而得名,是黃帝部落活動的中心區域之一,先後爲夏朝都城、韓國都城,秦漢潁川郡、金元明清歷朝州府治所;中國「五大名瓷」之一——鈞瓷的唯一產地,也是明清時期全國四大中藥材集散地之一,夏禹文化、鈞瓷文化、中藥文化源遠流長。全市地面歷史文化遺存2420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9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8處。境內有神垕古鎮、鈞官窯址博物館、大鴻寨、中國鈞瓷文化園等旅遊景點,孕育出韓非、呂不韋、張良、吳道子、晁錯、褚遂良、郭嘉、司馬徽等歷史名人。

禹州市 鈞瓷之都與夏禹文化

神垕古鎮 陶瓷之都的歷史街道
神垕古鎮 陶瓷之都的歷史街道

4月11日「行走都市圈▪聚焦出彩中國」兩岸媒體聯合採訪團走訪」禹州鈞官窯址博物館,博物館由主體展館、宋鈞官窯遺址展示館和鈞瓷工程技術研發中心三部分組成。禹州鈞官窯址博物館作爲一座全國唯一的鈞瓷專題博物館、鈞瓷文化傳播的窗口和禹州對外文化交流的平臺,其中不乏有不少港台陶瓷藝術家捐贈的作品,將以其精美的陳列、優雅的環境和獨特的魅力,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攜手社會各界共同開創鈞瓷美好的未來。

禹州鈞官窯址博物館 鈞瓷文化的窗口

禹州市 鈞瓷之都與夏禹文化
禹州市 鈞瓷之都與夏禹文化

步入神垕大街,映入眼前的是古老的街道,神垕歷史非常悠久,早在夏商時期,這裡的先民就從事農耕和冶陶。宋代成爲北方陶瓷中心。明成化年間的《神垕真武廟碑記》記載,當時「神垕之鎮耕讀冶者千家」,遂成十里長街。清代以後,依然是「日進斗金」之地。

鈞瓷之美 窯變與製作工藝

神垕古鎮保護區面積達4平方公里,鎮區內建築佈局合理,整體爲東西走向(北寨街爲南北走向),自東向西除民居外,重點建築依次有溫家大院,霍家院、白家院、伯靈翁廟、望嵩門、騶虞橋、天保寨、文廟、老君廟、白衣堂,古代政府機關、商會、民團、文化、祭祀等場所都設於此。在中國陶瓷工藝大師孔相卿先生的導引下,認識了鈞瓷,鈞瓷之所以名貴,除了造型渾厚端莊外,最突出的有兩個方面:一是鈞瓷在燒製中會出現窯變現象,含有銅質的釉料經窯變後會形成海棠紅、硃砂紅、雞血紅等釉色,彼此滲化,相映成輝,有「進窯一色,出窯萬彩」「鈞瓷無對,窯變無雙」之説;二是鈞瓷製作工藝複雜,成品率低,一件鈞瓷從選料到燒成需經過72道工序。因此禹州的鈞瓷經常成為國禮贈送給國際領導人。

神垕古鎮 陶瓷之都的歷史街道

現代陶瓷工藝 年輕人喜愛的創新
現代陶瓷工藝 年輕人喜愛的創新

現代年輕的陶瓷工藝師任曉飛先生,生於鈞瓷之都禹州神垕鎮,從小受父輩和家鄉濃郁陶瓷文化的熏陶,更在傳統的工藝上獨創出更適合年輕人顏色的陶瓷工藝品,深受年輕人喜愛。

現代陶瓷工藝 年輕人喜愛的創新

禹州鈞官窯址博物館 鈞瓷文化的窗口
禹州鈞官窯址博物館 鈞瓷文化的窗口
鈞瓷之美 窯變與製作工藝
鈞瓷之美 窯變與製作工藝

藥王孫思邈與禹州有著深厚的關係以及在中藥領域的卓越奉獻和崇高的地位,因此,禹州也被譽為中國的“藥都”,河南禹州市河南華夏藥材有限公司位於禹州市產業集聚區醫藥健康產業園,佔地115畝,總投資11億元,是一家以中藥材種植、中藥飲片、大健康產品科研與生產爲一體的現代化中醫藥企業。讓中藥材能夠普及到人民的生活中,讓年輕人也開始借由中藥材調養身體,使的傳統的中藥消費群體變得更加多元。

spot_img

相關新聞

敦煌健行、輕體營、公益班 三大專案簽約亮相

【記者 劉夢緣 廈門報導】  2025年8月27日,由廈門市婚禮旅遊協會文旅康養專委會主辦的「社團戰略聯合賦能計畫啟航發布會暨TA文化傳承大使授牌儀式」圓滿舉行。活動匯聚世界中醫協會主席李民欽、瑞士武壇總會長彭雪人、廈門市婚慶旅遊協會會長吳擁軍、兩岸健康產業聯盟代表林建忠(廈門市婚慶旅遊協會會長、文旅康養專委會主任,兼廈門市科學養生協會執行會長)等兩岸領袖與嘉賓,共同見證三大社團戰略聯盟啟動,為文旅康養與婚禮旅遊注入新動能。  會議由主持人李夢雅揭幕,並邀請彭雪人帶來健康產業專題分享,深入剖析跨界融合趨勢,現場反響熱烈。隨後升旗儀式莊嚴進行,標誌活動正式開幕。  致辭環節中,多位協會與企業代表闡述發起初衷,強調以婚慶旅遊為核心,連結康養、農業、教育等多領域資源,推動產業協同發展。嘉賓們一致認為,三大落地計畫將成為跨界合作的重要橋樑: 一 敦煌戈壁健行挑戰賽:融合戶外體驗與文旅精神,展現堅韌力量。 二 愛的恩典旅修輕體營:提供沉浸式身心療癒體驗,呼應康養定位。 三 古田心塾公益班:以公益教育培育人才,賦能企業與文化傳承。  簽約完成後,專案代表進行詳細推廣說明,強化產業鏈合作基礎。隨後,TA文化傳承大使授牌儀式舉行,林建忠主任為多位代表頒授榮譽,肯定其在文化推廣上的貢獻。  此次大會以「資源整合、產業協同」為核心,不僅搭建起文旅康養與婚禮旅遊跨界合作的新平台,也在文化傳承與人才培育上奠定深遠基礎。活動凝聚百位嘉賓智慧,為廈門及兩岸相關產業注入全新活力。

穿越國界的華服之美 登上紐約時代廣場

【記者 劉夢緣 綜合報導】  近日,中國旗袍文化推廣者余淑琴的旗袍作品入選北京地鐵《藝脈傳承》主題巡展,於地鐵1號線、2號線、5號線等七條線路同步展播。她透過流動的藝術形式,向公眾展現傳統服飾的當代生命力,引發社會廣泛關注。  身為「中國旗袍大使」「中華文化大使」,余淑琴深耕旗袍文化領域逾三十年,兼任世界紀錄認證官、世界和平親善會理事長、廈門中粟傳媒董事長等多重身份,被業界譽為「百變旗袍女神」。她以「365天著旗袍」的生活實踐,將旗袍從單純的服飾符號昇華為深具文化內涵的載體。  2016年,英國世界紀錄認證總部破例允許她穿著旗袍執行認證工作,打破傳統制服的既定規範;2018年,她更身著華麗旗袍登上美國紐約時代廣場大螢幕,向世界展示中國華服的獨特美學與文化張力。  同年4月,余淑琴於台灣發起成立「世界和平親善會」,邀請海基會前董事長林中森擔任榮譽理事長,藉由旗袍作為文化媒介,積極推動兩岸文化交流。她長年穿梭海峽兩岸,策劃「行走的文化藝術」系列活動,將旗袍文化與非遺傳承、經貿互動相結合,廣受好評,被譽為「海峽兩岸的旗袍使者」。  余淑琴發起的「世界郵票上的傑出華人」、「紐約時代廣場專題展播」等國際文化項目,成功突破地域與文化藩籬,讓旗袍走向全球,實現跨文化的深度交流與傳播。  此次北京地鐵巡展中,余淑琴的旗袍作品以「傳統紋樣的創新表達」為核心,巧妙融合宋錦、盤金繡等非遺技藝於現代旗袍設計中。不僅保留龍鳳呈祥、海水江崖等經典紋飾,亦透過幾何剪裁與抽象配色回應當代審美。正如她所言:「旗袍不僅是衣袂翩躚的美,更是連接歷史與未來的文化脈絡。」  巡展期間,不少乘客駐足拍照,留下深刻印象。有市民表示:「在通勤的路上邂逅傳統美學,這樣的文化推廣方式既鮮活又感人。」  從紐約時代廣場到北京地鐵長廊,余淑琴以旗袍為筆,書寫中華文化的當代表達。她始終秉持「以柔美的力量推動和平」的信念,讓旗袍成為串聯兩岸、對話世界的文化橋梁,為非遺傳承與跨文化交流提供了一個兼具溫度與深度的實踐典範。

閩台攜手點亮星光 自閉症公益音樂晚會溫暖舉行 幫助特殊群體走向未來

【記者 蜀女 福建報導】  2025年4月13日,由平潭綜合實驗區兩岸家園扶貧助殘服務服務中心及多個兩岸公益與康復機構共同主辦的「廈台自閉症交流會暨關愛特殊群體公益慈善音樂晚會」在廈門溫暖舉行。本次活動匯聚了來自台灣、山東、天津、廣東、江西等地的專家、家長與志願者,透過藝術與交流為自閉症群體搭建愛與理解的橋樑。  由平潭綜合實驗區兩岸家園扶貧助殘公益服務中心主辦,平潭兩岸圓夢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承辦,由社團法人台中市亞斯伯格症肯納症協進會、台灣新住民兩岸新潭經貿文化協會、閩台數藥醫學研究院、院門門市四院心理諮詢中心、平潭經貿文化協會、閩台數藥研究院、法門門市大院花神院神教中心、平暉綜合神草中心,鼓藝運動協會台南市體育總會-龍獅藝陣委員會、台灣夢起飛樂團、國際獅子會300C-1區台灣台中市德馨獅子會、國際獅子會300C-3區台灣台中市快樂獅子會、嬅藝歌唱演藝經紀有限公司、廈門遨遊記縣旅行社、江西玉山文化有限公司聯合中心旅遊有限公司聯合中心旅遊有限公司。廈門衛視、海峽導報、台灣國際新聞視角報社、台灣萬順傳媒報社、台灣前傳媒報社、台灣八方新聞、台灣e郵報等媒體支持。  活動中,來自台灣的公益人士、兩岸著名親子專家、兩岸孤獨症特教領域專家、台灣十大傑出媽媽得主陳習珍,老師發表感人致詞,強調自閉症不只是兒童階段的挑戰,更是終身性的康復需求,需要社會在篩查、教育和就業等方面形成系統支持。她呼籲社會各界從理解、給予機會、積極參與三方面出發,共同為自閉症孩子創造「幼有所學、青有所為、老有所依」的完整照顧體系。  活動現場同步啟動「閩台關愛孤獨症兒童家庭指導中心」籌備儀式,將結合兩岸資源,推動專業培訓、融合教育與家庭支持,為自閉症家庭提供更全面服務。此外,特別舉辦了電影《慢半拍的鋼琴公主》的啟動儀式,該片取材自陳習珍與其女兒被譽為「台灣鋼琴公主」的劉夢緣——的真實故事。  劉夢緣原為重度自閉症兒童,曾被醫生判定終生無法開口說話,母親陳習珍在患癌期間仍不放棄,通過藝術與自然療育,陪伴女兒逆轉人生,不僅打破預言,更創辦「慢飛天使特殊兒童康復中心」,幫助千餘個特殊家庭重燃希望。該電影的拍攝將向社會呈現一段歷經20年奮鬥的母女傳奇,也將進一步提升大眾對自閉症群體的關注與理解。  晚會上,來自兩岸的「星星的孩子」同台演出,以音樂、畫作與舞蹈,展現特殊孩子的潛能與純粹感動。觀眾報以熱烈掌聲,場面溫馨動人。陳習珍老師表示:「我們堅信,以慈善為紐帶,以專業為支撐,閩台的合作將助力更多‘星星的孩子’跨越障礙,在包容社會的星空下閃耀光芒。」  本次活動不僅是公益的具體行動,也像徵著兩岸攜手在特殊教育與融合社會上的另一個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