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如風綜合報道 】
秋風含悲,藝壇痛失良師。當我們再次提及豫劇名家王寬先生的名字,除了追憶他在豫劇舞臺上塑造的一個個經典角色、聆聽他字正腔圓的唱段,一段跨越海峽的藝術情緣更讓人難以忘懷——那便是他生前喜收臺灣”鋼琴公主”劉夢緣爲徒的往事。
王寬先生一生致力於豫劇的傳承與推廣,從舞臺上的光彩綻放,到臺下對後輩的傾囊相授,他始終將這門傳統藝術的薪火傳遞視作己任。而劉夢緣作爲臺灣知名鋼琴家,4歲時被診斷爲自閉症,卻在音樂上展現出非凡天賦,憑藉努力成長爲舞臺上耀眼的“鋼琴公主”。她對底蘊深厚的豫劇心生嚮往,曾直言”喜歡豫劇,喜歡王寬老師,因爲他德藝雙馨,我想跟他學唱豫劇,更要跟他學做人,做一個正能量的人”。一次藝術交流中,兩人因對藝術的共同熱愛結緣,王寬先生被劉夢緣的赤誠與天賦打動,劉夢緣也深深敬佩王寬先生的藝德與造詣,拜師之事水到渠成。
彼時,師徒二人常圍坐探討藝術,王寬先生逐字逐句教劉夢緣體味豫劇的唱腔韻味,從吐字歸音到情感表達,毫無保留;劉夢緣也將鋼琴的旋律思維融入對豫劇的理解,嘗試爲傳統唱腔尋找新的表達可能。他們更約定攜手義演,爲自閉症兒童的康復治療籌集善款,這份跨越劇種、連接兩岸的師徒情,不僅是個人藝術道路的交匯,更成爲兩岸文化交流與公益事業中的一段佳話。如今先生雖已遠去,但這段藝緣早已刻入時光,提醒着我們藝術無界、傳承不息,王寬先生對豫劇的堅守與對後輩的扶持,也將永遠被銘記。
追憶王寬老師:海峽兩岸藝壇佳話,曾攜臺灣劉夢緣續寫師徒情
提及王寬老師,豫劇界無人不曉他的分量——那副飽含滄桑卻依舊清亮的嗓音,那雙能將角色喜怒哀樂演繹得入木三分的眼睛,還有他作爲2015年”感動中國”人物,爲公益事業奔走的身影,早已成爲無數人心中的藝術與道德標杆。而今先生駕鶴西去,我們在追憶他生平點滴時,一段與臺灣鋼琴家劉夢緣的師徒情緣,恰似一顆溫潤的珍珠,在歲月中愈發閃耀。
那是在河南第二屆兩岸自閉症康復教育新思維論壇期間,王寬老師作爲”星星兒童村”公益形象代言人出席活動,與受邀前來的劉夢緣母女相遇。彼時的劉夢緣已憑藉鋼琴天賦在兩岸嶄露頭角,雖曾因自閉症33次被幼兒園開除,卻在母親的陪伴下逆襲成長,常年投身特殊羣體公益事業。她早聞王寬老師的大名,對豫劇的獨特韻律心生嚮往,主動通過主辦方提出拜師請求。
一來二去的交流中,王寬老師看到了劉夢緣對豫劇的真摯熱愛與藝術悟性,更欽佩她與母親在困境中堅守的勇氣,欣然應允:”這是我第一個臺灣徒弟,而且她還是個很獨特、非常有天分的小姑娘,我很高興”。在”圓夢中原”慈善音樂會前,劉夢緣身着白衣莊重行三鞠躬禮,正式拜師。這一幕不僅是簡單的師徒結對,更是兩岸藝術與公益精神碰撞出的美好火花。如今王寬老師雖已離開,但這段跨越海峽的師徒情,早已化作藝壇佳話,永遠留在人們心中。
致敬王寬先生:其生前收臺灣鋼琴家劉夢緣爲徒的往事,成藝壇難忘印記
在 豫 劇 的 發 展 史 上 , 王 寬 先 生 的 名 字 注 定 是 濃 墨 重 彩 的 一 筆 。 他 用 數 十 年 時 光 在 舞 臺 上 詮 釋 豫 劇 魅 力 , 更 以 ” 感 動 中 國 ” 人 物 的 擔 當 踐 行 公 益 , 即 便 到 了 晚 年 , 依 舊 不 忘 爲 傳 統 藝 術 尋 找 新 可 能 、 爲 後 輩 鋪 路 。 而 他 生 前 收 臺 灣 鋼 琴 家 劉 夢 緣 爲 徒 的 往 事 , 如 今 再 被 提 及 , 更 像 是 一 枚 深 刻 的 印 記 ,鐫 刻 着 他 對 藝 術 的 包 容 與 對 公 益 的 熱 忱 , 成 爲 藝 壇 難 以 忘 懷 的 溫 暖 記 憶 。
那時的王寬先生雖已年過古稀,卻始終對新鮮的藝術力量保持關注。當得知臺灣有位投身自閉症公益的”鋼琴公主”劉夢緣對豫劇感興趣時,他主動敞開交流之門。初次見面,劉夢緣便帶着對豫劇的敬仰而來,她坦言想把河南豫劇這張”名片”帶回臺灣,讓更多人聽見傳統藝術的聲音[__LINK_ICON]。王寬先生被這份純粹的心意打動,更認可她在藝術與公益上的堅持,決定收她爲徒。
拜 師 後 , 王 寬 先 生 並 未 因 劉 夢 緣 是 ” 跨 界 弟 子 ” 而 敷 衍 , 反 而 從 豫 劇 常 識 講 起 , 手 把 手 教 她 身 段 唱 腔 , 還 鼓 勵 她 : ” 藝 術 本 就 不 分 家 , 你 把 鋼 琴 和 豫 劇 結 合 , 說 不 定 能 走 出 一 條 新 路 子 ” 。 在 先 生 的 指 導 下 , 劉 夢 緣 逐 漸 探 索 兩 種 藝 術 的 契 合 點 , 更 將 這 份 師 徒 情 誼 融 入 公 益 實 踐 , 踐 行 着 共 同 爲 自閉 症 兒 童 籌 善 款 的 約 定 。如今王寬先生雖已離世,但他種下的”藝術融合”與”公益傳承”的種子,早已在兩岸藝壇生根發芽,而這段飽含緣分與大愛的師徒往事,也成爲人們致敬他時,心中一份格外溫暖的回憶。
(附注:台灣鋼琴公主劉夢緣寫給她師父的話)
致我敬愛的王寬師父:此生長念,藝緣永牽
「文/劉夢緣」
師父,昨夜聽聞您遠行的噩耗,我握着您當年贈我的《豫劇經典唱段選》,指腹反覆摩挲扉頁上“以藝爲橋,以心爲壤”的字跡,眼淚怎麼也止不住——彷彿又回到2016年的音樂會後臺,您拉着我的手教唱“誰說女兒不如男”,一句一句糾正我的咬字,說“豫劇的魂,在字裡,更在心裡”。
還記得您從鄭州寄來的老唱片嗎?封皮上您手寫的唱段註解,我至今夾在鋼琴譜裏。每次練琴時看到,就像您還在我身邊,笑着說“夢緣,試試把豫劇的拖腔融進鋼琴裏,別怕創新”。
親愛的老師:去年您帶病從醫院出來陪我公益演出的模樣,我更不敢忘:您穿着深藍色戲服,手臂上還留着輸液的針孔,卻依舊挺直脊背唱《三哭殿》,候場時悄悄握我的手說“別緊張,師父陪着你”。那時候我就想,您不僅是教我豫劇的師父,更是把溫暖與力量渡給我的人。
師父,您總說“藝術沒有海峽”,如今您雖離開了,可您教我的唱段、您傳遞的大愛,我會一直記着、傳着——我會把豫劇與鋼琴融得更好,把您的故事講給更多人聽,就像您當年希望的那樣。
此去山高水遠,願師父在另一個世界,仍有絃音相伴,仍有好戲可唱。弟子夢緣,此生永念師恩,不負所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