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投醫院藝術走廊 化身廣福國小童「畫」世界

【記者 李清花 南投報導】

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藝術走廊近日舉辦「童話•童畫」畫展,展出精采的32幅水彩及版畫作品,此次的畫作出自南投縣中寮鄉廣福國小全校學生及指導老師陳立詮之手,從作品可以看出孩童的快樂與創作力,展期自即日起至8月31日止。

南投醫院藝術走廊 化身廣福國小童「畫」世界(圖:南投醫院 提供)
南投醫院藝術走廊 化身廣福國小童「畫」世界(圖:南投醫院 提供)

陳立詮老師說,「童話•童畫」旨在讓小朋友將其天真的童言童語、天馬行空的想像力,用樸拙的筆觸、鮮豔的色彩,把心中的童畫世界用繪畫的方式呈現出來。陳立詮老師表示雖然展出的作品不多,但透過小學生可愛童趣的作品,若能讓行進在醫院走廊的沉重步伐,可以稍做停留,甚或露出莞爾一笑,那就達到校方展出的目的,也是最有意義的事了。

南投醫院洪弘昌院長表示很感謝廣福國小能提供這麼生動活潑的作品,為醫院注入藝文氣息。洪院長也邀請來院就醫的民眾在等候看診的空檔,不妨至該院1樓藝術走廊欣賞學生們的優秀畫作吧。

spot_img

相關新聞

台灣參訪團走進天津薊州小穿鄉|感受鄉村振興與文化傳承

【記者如風綜合報道】 2025年6月27日下午,來自台灣的參訪團一行走進天津市薊州區穿芳峪鎮小穿芳峪村,實地感受當地鄉村振興成果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度融合。此次活動以“文旅融合·同心同行”為主題,通過參訪全景式鄉野公園、體驗特色民宿及生態農業項目,深化了兩岸同胞的情感聯結,也為津台交流注入新活力。 薊州區穿芳峪鎮小穿芳峪村書記向台灣同胞介紹道:全景式鄉野公園:鄉村振興的“薊州樣板”小穿芳峪村通過“集體+公司+農戶”模式,打造了佔地600畝的鄉野公園,融合民俗民宿、現代園林、鄉村景區和節慶活動四大板塊,形成復合型文旅產業鏈。參訪團先後參觀了徽派四合院民宿、邵窩文化體驗區及雲杉餐廳,對當地將傳統建築與現代服務結合的創新理念表示贊嘆。村內數十棟棟精品民宿統一管理、分散經營的模式,既保留了鄉土特色,又實現了規模化發展,成為“中國美麗休閒鄉村”的典範。 生態修復與文化傳承:綠水青山間的兩岸共鳴在薊州區春山裡生態修復示範點,參訪團見證了廢棄礦坑蛻變為智慧社區的奇跡。通過生態修復、藝術賦能與產業導入,春山裡實現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動實踐,進一步激發了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 此次參訪活動不僅讓台灣同胞領略了薊州區的自然之美與人文底蘊,更彰顯了兩岸同胞攜手共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鄉村振興的決心。期待津台交流合作在這片土地上結出更多碩果!

程凱主席點贊台灣青年藝術家劉夢緣畫作 |廈門大學藝術學院熊劍忠教授兩個月指導劉夢緣40余幅作品展現兩岸藝術融合

  「記者張文/廈門報導」 2025兩岸殘障人士交流嘉年華,於6月16日在福建廈門隆重舉辦,中國殘聯主席程凱在活動中,也特別關注台灣亞斯伯格症青年藝術家劉夢緣的繪畫作品,並給予高度評價。程凱還見證了兩岸助殘組織的合作簽約,並強調兩岸殘疾人事業的融合發展需凝聚更多社會力量。 兩岸藝術融合的“她力量”劉夢緣因鋼琴才華多次受邀海峽論壇殘疾人嘉年華演出,被稱為“台灣鋼琴公主”,此次嘉年華期間,她以一幅幅充滿生命力的畫作亮相“共享藝術芬芳”文創藝術展,引發兩岸關注。其作品小酌的女人,甜蜜的時光以抽象風格展現內心世界,色彩明快、筆觸細膩,傳遞出她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據廈門陽光書院羅萍老師介紹,劉夢緣的繪畫天賦在嘉年華籌備期間被發掘,藝術家熊劍忠主動請纓,在熊劍忠的耐心指導下,不到兩個月時間,指導其完成40余幅畫作,助力其藝術創作水平顯著提升。 科技賦能與人文關懷並重本屆嘉年華以“同胞攜手 大愛無疆”為主題,聚焦科技助殘、藝術療癒與社會融合。除文創藝術展外,活動還舉辦了兩岸殘疾人文藝展演、棋類交流及科技賦能分享會,集中展示人工智能在孤獨症篩查、腦機接口技術等領域的應用成果。程凱在致辭中指出,兩岸殘障人士交流不僅是情感的紐帶,更是經驗的互鑒,希望更多台灣青年通過此類平台參與大陸殘疾人事業發展,共享現代化機遇。 深化合作,共築融合橋梁活動期間,福建省海峽兩岸助殘志願者協會正式成立,兩岸220余名代表簽署多項合作協議,涵蓋康復護理、就業支持等領域。中國殘聯表示,未來將持續推動兩岸在助殘領域的資源共享,助力殘障人士融入社會,共創中華民族綿長福祉。 劉夢緣的畫作與成長故事,成為本屆嘉年華中兩岸藝術共融的生動注腳。正如羅萍老師所言:“藝術無界限,劉夢緣的作品不僅展現了她的天賦,更傳遞了兩岸殘障青年追求夢想的勇氣。近期,陽光書院羅萍的老師,誠摯邀請台灣鋼琴公主入住陽光藝術館。”隨著更多類似合作落地,兩岸殘疾人事業的融合發展正邁向新階段。 劉夢緣的指導老師~廈門大學藝術學院熊劍忠教授表示:在劉指導夢緣同學期間,發現夢緣同學對繪畫有著極高熱情,雖學習油畫時間不長,但對色彩,構圖總有不同建解。往往下課之佘,她還不知疲倦繼續畫,可以說廢寢忘食。劉夢緣用色明快大膽,跟她直率性恪有著極大關係,唯獨的缺點就是耐心不夠,因為繪畫過程就是苦心僧般修行過程,希望她在往後繪畫過程中循序漸進,一步一個腳印,真正進入她所熱愛繪畫世界中,更上一層樓! 台灣特教專家陳習珍表示:以愛為橋 陪伴自閉女兒劉夢緣蛻變為“鋼琴公主” 的勵志故事,在活動中引發廣泛關注。王永澄理事長在交流環節中高度贊揚了陳習珍的堅持與智慧,並呼籲兩岸共同關注殘障人士的成長與潛能開發。 從“星星的孩子”到鋼琴舞台的綻放劉夢緣三歲時被診斷為自閉症,語言溝通障礙和刻板行為曾讓母親陳習珍陷入困境。陳習珍回憶道:“那時我每天叫她媽媽,叫了6年夢緣終於開口說話了,雖然劉夢緣六歲以前沒有語言,但是她三歲時無師自通會彈出很多聽過的鋼琴曲,用旋律傳遞情感,陳習珍意外發現音樂是她與世界對話的窗口。”她毅然辭去工作,全心投入女兒的音樂教育,結合專業特教經驗,設計出以音樂為核心的個性化訓練方案。通過反復示範、節奏感知和情感互動,劉夢緣逐漸打開心扉,並展現出驚人的音樂天賦。 融合教育與藝術療癒的實踐是陳習珍的教育理念,融合了台灣特教優勢與大陸融合教育實踐。她強調:“藝術不僅是技能,更是療癒心靈的工具。”在劉夢緣的成長過程中,陳習珍不僅注重音樂指導,還通過繪畫、詩歌等藝術形式激發其創造力,幫助她建立自信與社會適應能力。歷年來,劉夢緣在廈門市各項交流活動中表演鋼琴獨奏和獨唱,其流暢的技藝與細膩的情感表達令現場觀眾動容。 陳習珍倡導兩岸殘障家庭共鳴。她提到:“父母的堅持與社會的支持缺一不可。”這一觀點與中國殘聯主倡導的“兩岸一家親”理念不謀而合。程凱指出,殘障人士的融合發展需要家庭、社會與政策的多維度協作,台灣在特教領域的經驗值得借鑒,而大陸的康復科技與社會包容性也為兩岸合作提供了新機遇。 從個人故事到群體希望,劉夢緣的成功蛻變不僅是家庭的勝利,更成為兩岸殘障家庭互助的典範。陳習珍表示,未來希望推動兩岸特殊教育資源共享,讓更多自閉症兒童通過藝術找到人生方向。目前,在她啟動的閩台特殊教育家庭指導中心,其中一個項目:開發“音樂療癒課程”,計劃惠及更多的兩岸殘障青少年。 此次嘉年華以“同胞攜手 大愛無疆”,為兩岸殘障人士搭建了深度交流的平台。陳習珍的母女的勵志故事,恰如一曲跨越海峽的鋼琴協奏曲,奏響了生命平等、融合共進的時代強音。

青春共築華流夢——第二十三屆海峽青年論壇聚焦AI賦能與文化傳承

 「萬順傳媒/記者劉夢緣/廈門報導」 2025年6月16日,以“青春同心創未來,攜手打拼謀復興”為主題的第二十三屆海峽青年論壇在福建廈門成功舉辦。兩岸青年代表、專家學者及行業精英約470人齊聚一堂,圍繞科技創新、文化傳承、鄉村振興等議題展開深度對話,共繪融合發展新圖景。 科技賦能文化傳承,AI激活中華瑰寶論壇上,兩岸青年以科技為媒,探索傳統文化與現代技術的融合路徑。廈門獨甪獸影視創始人江國銘憑借福建新發佈的第四批惠台政策,成為首位獲得大陸《廣播電視節目製作經營許可證》的台胞,為兩岸影視合作開闢新通道。他與大陸夥伴陳鐸聯合發佈首部兩岸共創AI生成內容(AIGC)動畫短劇《活寶檔案》,以閩台民俗三太子形象為核心,講述中華文化瑰寶海外尋蹤的奇幻故事,並宣佈將於9月成立“海峽兩岸AIGC培訓基地”,推動技術共享與人才培育。《長安三萬里》閩南語版主創團隊亦亮相論壇,通過河洛語吟誦古詩,引發台灣青年共鳴,印證“科技+文化”雙驅動的傳播潛力。 鄉愁與機遇交織,共築融合發展之路台灣青年李志章扎根福建平和縣,耗時三年打造遷台記憶館,通過族譜、家書還原霧峰林家族史,讓台灣同胞“回家”的腳步更近。論壇現場,霧峰林家第四代林銘鐘含淚感慨:“這座展館讓我們真正回家了!”此外,兩岸青年還通過“台青對對碰”新媒體互動,圍繞美食、婚戀、發展前景等話題展開討論,吸引超3000條臉書話題互動,展現青年交流的溫度與活力。 政策護航,共繪發展藍圖福建持續推出惠台舉措,今年新增17條措施支持台胞創業,涵蓋影視、農業、中醫藥等領域。論壇期間,2025年福建“101台灣青年創業扶持計劃”頒獎儀式同期舉行,十大獲獎項目覆蓋文旅、康養、科技等方向,為台青提供多元發展機遇。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主席徐曉表示,兩岸青年應“守護文化根脈,搶抓數字機遇”,在人工智能、鄉村振興等領域攜手打拼,為民族復興注入青春力量。 尾聲:以青春之名,續寫華流篇章論壇尾聲,兩岸青年用“感謝”“融合”“血脈傳承”等關鍵詞,由AI串聯創作成歌曲,唱響“面對面交流的溫度無可替代”的心聲。台灣藝術創生文化基金會董事長李永萍強調:“站在五千年中華文化巨人肩上,兩岸青年必能共創驚艷世界的華流新篇!”未來,海峽青年論壇將繼續發揮橋梁作用,推動兩岸青年在深化交流中增進理解,在合作共贏中書寫新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