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一伴·微拍秀」2024年兩岸青少年創意微視頻交流創作結營儀式暨頒獎禮

「記者張如鳳 成都報道」

「一人一伴·微拍秀」2024年兩岸青少年創意微視頻交流創作結營儀式暨頒獎禮活動於2024年7月27日在成都市歷史悠久的第一家電影院-新明電影院隆重舉辦。本屆活動以「你好!這就是成都」為主題,邀請兩岸青少年一人一伴,攜手同行,沉浸式感受歷史文化古跡、探秘燦爛古蜀文明、品嘗正宗川味美食、碰觸城市發展脈搏,用鏡頭視頻作品在萬千期待下揭開神秘面紗。

自2018年「一人一伴·微拍秀」首次開啟,有近千名兩岸學子在這裡留下了青春與城市的故事,與台灣青少年一起攜手,爲兩岸青少年提供更多互相學習、交流進步的機會。本屆活動面向海峽兩岸中小學生發起劇本征集,得到兩岸學子積極響應,收到超500份劇本,經過嚴格評審,共評選出兩岸各20份、總計40份入圍作品。兩岸青少年以「美食天府」「世園成都」「文化天府」「熊貓之鄉」為主題,組成四支拍攝隊伍,在專家評審團專業指導下,提前雲端相會,經過線上討論,創作形成四大基礎劇本。

此次陳毓卿校長領銜的臺北市東園小學師生團隊以及台北市議員秦慧珠、成都高新雲芯學校校長馬飛山及學生。精心打磨出了四部優秀的微電影成果。分別是獲得「最佳攝影獎」的是《川越海峽 蘭綻兩岸》鏡頭以橋,跨越萬水千山,以蘭花為媒,展現兩岸文化交融之美。每一幀畫面,都是深情的對話,每一縷光影,都映照著一人一伴的共鳴。獲得「最佳導演獎」的是《成都慢生活》以細膩筆觸描繪城市靈魂,慢鏡頭下捕抓生活真諦。每一場景皆是故事;每一段對話,盡顯溫情,引領兩岸學子走進成都悠然時光。獲得「最佳表演獎」的是《武侯三結義》他們以童真演繹經典,情感真摯動人。一言一語,盡顯角色魅力;舉手投足,傳承文化精髓;趣味之中,連接兩岸情誼。影片在小演員一聲“俺也一樣”獲得在場觀眾們的陣陣笑聲及熱烈的掌聲。獲得「最佳影片獎」的是《熊貓信使》以萌動全球的國寶為紐帶,巧妙編織了兩岸情深的故事。熊貓作為友誼使者,穿越千山萬水,不僅傳遞了自然的純真與美好,更深刻詮釋了“兩岸一家親”的溫情與厚誼。頒獎過程中成都學子表演精彩的舞蹈《梨園月夢》,在頒獎典禮尾聲共唱《一人一伴》主題曲,最後校長、嘉賓、兩岸學子代表、成都家庭代表、老師代表一起上台按下打板器,啟動影片展播。

19名台灣青少年分別以「一人一伴」入住成都學生家庭中一起共度了美好的七天生活,成都家庭代表成都媽媽文子表示最初是忐忑不安的期待,因為第一次參與兩岸學生一起交流生活,臨近寶島小朋友到來前還很擔心能不能把小朋友照顧好。沒想到第一天,所有的顧慮都煙消雲散,相處的這幾天,發現寶島來的小朋友特別的有禮貌,自理能力強,性格也特別好,孩子們在一起總能想到特別有意思的遊戲,一瞬間就覺得我就是有三個兒子。在頒獎典禮結束時當主持人說明天寶島的小朋友們就要返回自己的家了,小兒子突然沉默不作聲,問我“為什麼哥哥就不能留在我們家?……”聽我解釋哥哥也想爸爸媽媽了。瞬間哇哇大哭說“如果想哥哥了怎麼辦?”雖然只是短暫的七天相處時間,但在一周時間裡我們家的快樂翻倍,幸福翻倍。

成都媽媽王美玲表示曾經共事過的同事有台灣來的,給我的感覺親和、可愛與禮貌是之前同事給我留下的深刻印象。台灣的日月潭,台北的故宮博物院等都是我想去的地方。這次與小朋友的7天相處讓我看到了他們的親和禮貌是刻在骨子裡的。台灣小朋友對於明天的分別,很是不捨,晚上久久不能入睡,一直不停的跟我們聊天,聊著下次有機會帶爸爸媽媽再來大陸,再來成都,聊著下次還要去成都沒有逛到過的地方,沒吃過的小吃,說一週的時間太短暫了,還不想回去。

此次活動兩岸學子們收穫了深厚的友誼,希望從兩岸青少年的同心同行,兩岸家庭的相依相伴,到兩岸學校的互學互鑒,再到兩座城市的相交相加,「一人一伴·微拍秀」讓兩岸同胞心更近、情更濃。獲獎的四部優秀的微視頻將同步在騰訊視頻、愛奇藝視頻、優酷視頻、嗶哩嗶哩視頻、YouTube等平台播出。通過這些平台,讓這些充滿文化特色的畫面,包含青春熱情與友誼的故事。全球的視野,讓世界感受中華傳統文化。願兩岸的青少年攜手並肩,共話友情,繼續為中華文化傳承發展貢獻青春力量!

spot_img

相關新聞

台灣參訪團暢遊天津盤山、小穿鄉等風景名勝 |體驗天津歷史文化增強文化交流

【記者如風綜合報道】 6月27日,盛夏時節,天津盤山、小穿鄉等風景名勝迎來了一批特殊的遊客——來自台灣的同胞們。他們或結伴而行,或攜家帶口,在山水之間感受自然之美,在文化體驗中深化血脈認同,用鏡頭和笑聲記錄下這場跨越海峽的“尋根之旅”。 山水之間,感受津門自然之美盤山作為天津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山,以其“京東第一山”的雄奇險峻吸引著眾多遊客。台灣同胞們沿著蜿蜒的山道拾級而上,驚嘆於“五峰八石”“三盤暮雨”的壯麗景致。在山間古剎中,他們聆聽佛教文化與自然景觀的千年交融故事;在觀景台上遠眺,感受“山映斜陽天接水”的詩意畫卷。而在小穿鄉等特色村落,白牆灰瓦的農家院落、錯落有致的田園風光,則讓台灣同胞們體驗到天津鄉村的靜謐與淳樸。 文化為媒,共敘兩岸同根情誼除了自然景觀,台灣同胞對天津的歷史文化體驗尤為深刻。 心手相連,共此次台灣同胞的天津之行,不僅是觀光之旅,更是心靈契合之旅。未來,天津將繼續以文化為紐帶,推動津台交流合作,讓更多台灣同胞在山水之間、鄉音之中,讀懂一個真實而溫暖的大陸。

台灣參訪團走進天津薊州小穿鄉|感受鄉村振興與文化傳承

【記者如風綜合報道】 2025年6月27日下午,來自台灣的參訪團一行走進天津市薊州區穿芳峪鎮小穿芳峪村,實地感受當地鄉村振興成果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度融合。此次活動以“文旅融合·同心同行”為主題,通過參訪全景式鄉野公園、體驗特色民宿及生態農業項目,深化了兩岸同胞的情感聯結,也為津台交流注入新活力。 薊州區穿芳峪鎮小穿芳峪村書記向台灣同胞介紹道:全景式鄉野公園:鄉村振興的“薊州樣板”小穿芳峪村通過“集體+公司+農戶”模式,打造了佔地600畝的鄉野公園,融合民俗民宿、現代園林、鄉村景區和節慶活動四大板塊,形成復合型文旅產業鏈。參訪團先後參觀了徽派四合院民宿、邵窩文化體驗區及雲杉餐廳,對當地將傳統建築與現代服務結合的創新理念表示贊嘆。村內數十棟棟精品民宿統一管理、分散經營的模式,既保留了鄉土特色,又實現了規模化發展,成為“中國美麗休閒鄉村”的典範。 生態修復與文化傳承:綠水青山間的兩岸共鳴在薊州區春山裡生態修復示範點,參訪團見證了廢棄礦坑蛻變為智慧社區的奇跡。通過生態修復、藝術賦能與產業導入,春山裡實現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動實踐,進一步激發了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 此次參訪活動不僅讓台灣同胞領略了薊州區的自然之美與人文底蘊,更彰顯了兩岸同胞攜手共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鄉村振興的決心。期待津台交流合作在這片土地上結出更多碩果!

程凱主席點贊台灣青年藝術家劉夢緣畫作 |廈門大學藝術學院熊劍忠教授兩個月指導劉夢緣40余幅作品展現兩岸藝術融合

  「記者張文/廈門報導」 2025兩岸殘障人士交流嘉年華,於6月16日在福建廈門隆重舉辦,中國殘聯主席程凱在活動中,也特別關注台灣亞斯伯格症青年藝術家劉夢緣的繪畫作品,並給予高度評價。程凱還見證了兩岸助殘組織的合作簽約,並強調兩岸殘疾人事業的融合發展需凝聚更多社會力量。 兩岸藝術融合的“她力量”劉夢緣因鋼琴才華多次受邀海峽論壇殘疾人嘉年華演出,被稱為“台灣鋼琴公主”,此次嘉年華期間,她以一幅幅充滿生命力的畫作亮相“共享藝術芬芳”文創藝術展,引發兩岸關注。其作品小酌的女人,甜蜜的時光以抽象風格展現內心世界,色彩明快、筆觸細膩,傳遞出她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據廈門陽光書院羅萍老師介紹,劉夢緣的繪畫天賦在嘉年華籌備期間被發掘,藝術家熊劍忠主動請纓,在熊劍忠的耐心指導下,不到兩個月時間,指導其完成40余幅畫作,助力其藝術創作水平顯著提升。 科技賦能與人文關懷並重本屆嘉年華以“同胞攜手 大愛無疆”為主題,聚焦科技助殘、藝術療癒與社會融合。除文創藝術展外,活動還舉辦了兩岸殘疾人文藝展演、棋類交流及科技賦能分享會,集中展示人工智能在孤獨症篩查、腦機接口技術等領域的應用成果。程凱在致辭中指出,兩岸殘障人士交流不僅是情感的紐帶,更是經驗的互鑒,希望更多台灣青年通過此類平台參與大陸殘疾人事業發展,共享現代化機遇。 深化合作,共築融合橋梁活動期間,福建省海峽兩岸助殘志願者協會正式成立,兩岸220余名代表簽署多項合作協議,涵蓋康復護理、就業支持等領域。中國殘聯表示,未來將持續推動兩岸在助殘領域的資源共享,助力殘障人士融入社會,共創中華民族綿長福祉。 劉夢緣的畫作與成長故事,成為本屆嘉年華中兩岸藝術共融的生動注腳。正如羅萍老師所言:“藝術無界限,劉夢緣的作品不僅展現了她的天賦,更傳遞了兩岸殘障青年追求夢想的勇氣。近期,陽光書院羅萍的老師,誠摯邀請台灣鋼琴公主入住陽光藝術館。”隨著更多類似合作落地,兩岸殘疾人事業的融合發展正邁向新階段。 劉夢緣的指導老師~廈門大學藝術學院熊劍忠教授表示:在劉指導夢緣同學期間,發現夢緣同學對繪畫有著極高熱情,雖學習油畫時間不長,但對色彩,構圖總有不同建解。往往下課之佘,她還不知疲倦繼續畫,可以說廢寢忘食。劉夢緣用色明快大膽,跟她直率性恪有著極大關係,唯獨的缺點就是耐心不夠,因為繪畫過程就是苦心僧般修行過程,希望她在往後繪畫過程中循序漸進,一步一個腳印,真正進入她所熱愛繪畫世界中,更上一層樓! 台灣特教專家陳習珍表示:以愛為橋 陪伴自閉女兒劉夢緣蛻變為“鋼琴公主” 的勵志故事,在活動中引發廣泛關注。王永澄理事長在交流環節中高度贊揚了陳習珍的堅持與智慧,並呼籲兩岸共同關注殘障人士的成長與潛能開發。 從“星星的孩子”到鋼琴舞台的綻放劉夢緣三歲時被診斷為自閉症,語言溝通障礙和刻板行為曾讓母親陳習珍陷入困境。陳習珍回憶道:“那時我每天叫她媽媽,叫了6年夢緣終於開口說話了,雖然劉夢緣六歲以前沒有語言,但是她三歲時無師自通會彈出很多聽過的鋼琴曲,用旋律傳遞情感,陳習珍意外發現音樂是她與世界對話的窗口。”她毅然辭去工作,全心投入女兒的音樂教育,結合專業特教經驗,設計出以音樂為核心的個性化訓練方案。通過反復示範、節奏感知和情感互動,劉夢緣逐漸打開心扉,並展現出驚人的音樂天賦。 融合教育與藝術療癒的實踐是陳習珍的教育理念,融合了台灣特教優勢與大陸融合教育實踐。她強調:“藝術不僅是技能,更是療癒心靈的工具。”在劉夢緣的成長過程中,陳習珍不僅注重音樂指導,還通過繪畫、詩歌等藝術形式激發其創造力,幫助她建立自信與社會適應能力。歷年來,劉夢緣在廈門市各項交流活動中表演鋼琴獨奏和獨唱,其流暢的技藝與細膩的情感表達令現場觀眾動容。 陳習珍倡導兩岸殘障家庭共鳴。她提到:“父母的堅持與社會的支持缺一不可。”這一觀點與中國殘聯主倡導的“兩岸一家親”理念不謀而合。程凱指出,殘障人士的融合發展需要家庭、社會與政策的多維度協作,台灣在特教領域的經驗值得借鑒,而大陸的康復科技與社會包容性也為兩岸合作提供了新機遇。 從個人故事到群體希望,劉夢緣的成功蛻變不僅是家庭的勝利,更成為兩岸殘障家庭互助的典範。陳習珍表示,未來希望推動兩岸特殊教育資源共享,讓更多自閉症兒童通過藝術找到人生方向。目前,在她啟動的閩台特殊教育家庭指導中心,其中一個項目:開發“音樂療癒課程”,計劃惠及更多的兩岸殘障青少年。 此次嘉年華以“同胞攜手 大愛無疆”,為兩岸殘障人士搭建了深度交流的平台。陳習珍的母女的勵志故事,恰如一曲跨越海峽的鋼琴協奏曲,奏響了生命平等、融合共進的時代強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