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萬順傳媒「記者張如鳳/綜合報導」今(27日),長沙天心區星語林康復中心內,一場以「看見孩子的『內在光芒』:賞識教育視角下的親子心理共建」為主題的特教講座溫情開場——主講人之一是集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兒童影子老師、融合教育培訓講師、身份於一身的台灣特教專家陳習珍,這既是兩岸特教資源的深度聯動,也是她女兒劉夢緣《我的光譜人生:特別,所以美麗》主題分享的第146場巡迴講演。

講座現場,劉夢緣身著淺色洋裝,站在投影幕前。幕布上「我的光譜人生:特別,所以美麗」的標題與她的形象重疊,這場以「從無聲世界到生命樂章」為核心的分享,正是她用27年人生寫就的真實啟示。

今日活動由星語林康復中心負責人開場後,陳習珍以「廈門陳岚心理諮詢中心」主講人的身份展開分享,這是她第1451場公益講座。身著中式紋理外套的她,將自己二十餘年打磨出的「三維賞識教育體系」融入分享:第一維是「看見差異」——她強調「每個孩子的光譜都不同,有的孩子擅長視覺記憶,有的孩子對聲音敏感,不拿『標準成長模板』框住孩子」;第二維是「連接興趣」——比如她發現劉夢緣對色彩敏感後,不僅準備了數十種色卡,還帶她用顏料「畫情緒」,把抽象的感受轉化為可表達的畫面;第三維是「小步遞進」——她會把一個技能拆解成數十個微小目標,比如教劉夢緣「說完整句子」,先從「認顏色詞」開始,再到「描述顏色」,最後串成「我喜歡藍色的天空」這類表達,讓孩子在每一步都能收穫成就感。

台下擺放的非洲鼓,也暗合她「音樂療愈+融合教育」的特教理念:「自閉症孩子對節奏的感知力往往很強,我會帶孩子們一起敲鼓——一開始是跟隨節拍,慢慢過渡到分組配合,最後甚至能合奏簡單的旋律。這不僅能鍛煉他們的專注力,更能讓他們體驗『和他人一起完成一件事』的快樂,這是社交融合的第一步。」她以劉夢緣的成長為例補充:「5歲的夢緣無法言語,卻能分辨數十種相近色、無師自通彈奏鋼琴——我放下『她不會什麼』的焦慮,聚焦她的光芒,才打開了溝通的門。」
劉夢緣的分享隨後將現場推向高潮。她回憶小學時因社交障礙被孤立、哭問「我是不是不好」,母親一句「你的獨特就是光芒」成為她的支撐;初中時,她在畫布上傾注情緒,首幅畫作收穫的「有感染力」評價,讓她首次體驗被認可的快樂。如今的她不僅是「鋼琴公主」,更能流暢表達想法,現場展示的三幅色彩明快的畫作,引來全場掌聲。

互動環節結束後,多位家長仍圍繞在陳習珍母女身邊繼續提問:
家長A:「我的孩子總是反覆擺弄玩具車輪,這種刻板行為該怎麼引導?」
陳習珍:「這是孩子在尋求安全感,千萬不要強行制止。夢緣小時候愛反覆排列積木,我就買了模型拼裝套組,陪她從簡單的汽車模型開始搭——既保留了她熟悉的『重複排列』動作,又慢慢培養了她的專注力和空間思維。」
家長B:「孩子快5歲了還沒有語言,只能用手勢指東西,我該怎麼幫他?」
劉夢緣:「我5歲的時候也不會說話,只會哭。媽媽那時候不強迫我說話,每天陪我塗顏色、彈兒童鋼琴——我喜歡藍色,她就說『夢緣選的藍色像天空一樣漂亮』;我彈出一個音,她就跟著哼調子。後來我慢慢會跟著她說『藍』『琴』,再到完整的句子。先通過興趣建立連接,語言是跟著情緒和信任一起打開的。」
家長C:「賞識教育會不會讓孩子經不起挫折?比如他做不好事情就鬧脾氣。」
陳習珍:「賞識不是『無原則夸獎』,是看見『努力的過程』。夢緣當初學鋼琴,一首曲子練了半個月還彈錯音,她摔了琴譜說『我不行』。我說『你今天比昨天多彈對了3個小節,手指的力度也更穩了——這就是進步』。先接住他的情緒,再點出具體的努力,孩子會慢慢明白『沒做好』不等於『我不好』。」
值得一提的是,講座現場陳習珍母女也分享了新動態:目前二人正在緊鑼密鼓籌劃2026湘台天籟之聲音樂晚會,希望以音樂為橋梁,進一步推動兩岸特教文化交流,讓更多人透過旋律看見自閉症群體的「內在光芒」,也讓融合教育的理念在藝術感染力中傳遞更遠。
此次活動是陳習珍母女兩岸千餘場公益分享的縮影。星語林康復中心負責人表示,未來將持續搭建兩岸特教平台,而這場以「愛與看見」為核心的講座,不僅讓家長收穫了實用技巧,更以劉夢緣的成長故事,讓社會看見自閉症群體的潛力——正如劉夢緣所說:「自閉症不是缺陷,是不同的生命色彩,只要被看見、被接納,我們也能擁有精彩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