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六市長關懷長輩/長青食堂送柚子迎中秋

 【記者如風綜合報道】

中秋將至,斗六市長林聖爵前往各里長青食堂,親手致贈象徵團圓的柚子,向長輩們送上佳節祝福。長輩們開心地接過柚子,直呼「很有過節的感覺」。陪同有多位市代表范植增、林益豪及代表會副主席黃尤美及前主席許百芳等多位、縣議員黃勝志、縣府社會處代表、立委張嘉郡秘書、公所社會課長張月秋及同仁、各里里長里幹事。

林市長表示,長青食堂不只是共餐場所,也是長輩交流、減少孤單的重要平台。市府持續推動長青食堂增設據點、送餐與到宅關懷服務、日間照顧中心及樂齡學習課程讓長輩享受健康、快樂的生活。

活動現場溫馨熱鬧,市長與長輩握手、聊天,共同分享中秋佳節的喜悅。長輩們紛紛表示,市長的親訪讓他們感受到如家人的關心。大家合影互祝佳節快樂,溫馨滿堂。

spot_img

相關新聞

雲林地方產業再傳捷報!虎尾釀酒廠「米釀威士忌」榮獲經濟部2025金點設計獎

【記者如風綜合報道】 雲林地方產業再傳捷報!虎尾釀酒廠「米釀威士忌(旗艦版)」榮獲經濟部產業發展署主辦的「2025年金點設計獎」傳達設計類標章肯定。雲林縣政府建設處長廖政彥特別代表縣長張麗善前往酒廠張貼紅榜,除表達縣府的祝賀之意外,更肯定虎尾釀酒廠多年來以在地農產為基礎,透過創新設計與品牌精神,成功將雲林的文化價值推向國際舞台。 虎尾釀酒廠創立以來,即秉持「100%職人純釀、100%無化學添加物、100%取材台灣在地」的三大理念,強調從原料到釀造的全程把關,讓酒回歸最純粹的本質。多年來不僅持續投入研發,以米、黑米、蒜頭、甘蔗等雲林特色農作物為基礎開發出多樣酒品,也透過創新設計與文化敘事,將酒品從單純的飲品提升為具有文化與土地記憶的載體。「米釀威士忌」正是這樣的代表性作品,結合在地稻米、傳統釀造技術與現代設計美學,打造出全台首創的單一穀類威士忌,展現台灣土地的豐饒與職人精神。 此次獲獎的旗艦版包裝設計,以五感體驗為核心,將台灣稻米與威士忌的深厚連結具體呈現:瓶身挖空輪廓象徵台灣島型,從中可見稻米意象,呼應「每瓶封存約三千粒台灣米」的概念;瓶身浮刻22顆米粒,象徵台灣22縣市共同參與的土地記憶;外盒則以「精裝書」為設計靈感,傳達珍藏故事與文化的意涵,兼具國際贈禮價值。貼標紙張更採用稻穗纖維製成,讓視覺、觸感乃至於味覺與嗅覺,都能完整傳遞台灣米釀文化的細膩與深度。 「金點設計獎」自1981年創立以來,一直是華人設計產業最具影響力的獎項之一,不僅代表著產品與設計的專業肯定,更是品牌走向國際的重要敲門磚。今年共有上千件來自台灣、中國、日本、東南亞、歐洲及美國等地的作品參賽,最終僅429件脫穎而出,虎尾釀酒廠能從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足見其品牌力與設計力深獲專業評審肯定。 建設處廖政彥處長表示,虎尾釀酒廠不僅是地方產業的驕傲,更是雲林農業轉型與文化價值升級的重要示範。這款台灣「米釀威士忌」的研發,正是雲林地方型SBIR的產品,也是台灣第一瓶「米釀威士忌」,不僅提升了台灣米的經濟效益,也讓世界看見台灣農業與文化的獨特風貌。未來縣府將持續攜手在地產業,協助更多品牌在國際舞台展露頭角,推動雲林從「農業大縣」邁向「文化與設計並重的農產品牌基地」,以展現地方產業無限的可能性與軟實力。 此次榮獲金點設計獎,不僅是對虎尾釀酒廠長期努力的肯定,也象徵雲林農業與設計跨域結合的成功實例,讓更多人透過一瓶酒看見台灣土地的故事,體會產地到餐桌的文化傳承與美好價值。 SDGs9 永續工業、產業創新、韌性基礎建設建立具有韌性的基礎建設,促進包容且永續的工業,並加速創新

藝術家李蕙瑾以禪意畫境展現生命之美/「荷顏悅色」油畫個展開幕

 【記者如風綜合報道】 屢獲國際殊榮的藝術家李蕙瑾在雲林縣政府文化觀光處展覽館1樓舉行「荷顏悅色」油畫個展,展期自10月3日至10月15日止。今(4)日下午舉行開幕式,共展出50幅以「荷」為題的油畫創作,以獨特的禪意美學詮釋生命的流動與寧靜,副縣長謝淑亞歡迎民眾踴躍前來觀賞,感受藝術家對生命哲學的細膩體悟。 副縣長謝淑亞致詞時表示,李蕙瑾老師的作品蘊含深厚的人文底蘊與靜謐之美,透過畫筆展現出對生命、自然與心靈的體悟。縣府長期支持藝文創作與展演,期盼透過此展讓更多人感受藝術療癒的力量,為生活注入美感與平靜。 今日開幕式貴賓雲集,雲林縣工業會理事長林萬宗、何敏豪先生、王海峰先生等人皆出席共襄盛舉,現場並安排古箏獨奏演出,以《荷塘月色》、《梅花三弄》、《城裡的月光》等曲目揭開序幕,為現場增添典雅氛圍。 文化觀光處表示,李蕙瑾老師長年潛心於藝術創作,將音樂、文學與詩詞融入畫作之中,形成獨樹一格的「禪意美學」。在她的畫筆下,荷花不再只是尋常的花卉,而是千變萬化的生命體悟與教化,其代表作《荷顏悅色》透過詩意筆觸點出了有生即有滅、盛極而衰的自然法則,引人深思;《歲月靜好》則以殘荷秋影呈現歷經沉澱後,一種接受生命自然循環的和平與從容。 李蕙瑾老師的作品屢獲國際肯定,曾於2023年榮獲日本東京都美術館「金賞獎」及韓國美術館「金牌獎」。她更曾代表台灣書藝家在韓國開幕現場揮毫,為台灣藝術界爭光,她不僅專注於創作,也將藝術融入公益,曾主辦或參與多場公益募款活動,希望用藝術的力量幫助弱勢,體現「美化心靈的藥劑」。 「荷顏悅色」油畫個展不僅是一場視覺饗宴,更是一場心靈的對話。誠摯邀請民眾於展期內蒞臨雲林縣文化觀光處展覽館,感受李蕙瑾老師透過畫作所傳達的生命禪意。

鷺城唱遊巴士見證兩岸情|陳習珍母女定下特殊服務清單紮根廈門傳溫暖

  「記者張如鳳/廈門報導」 今日,臺灣特殊教育專家陳習珍老師與被譽爲“臺灣鋼琴公主”的女兒劉夢緣登上廈門“鷺城唱遊巴士”,在阿卡貝拉的悠揚旋律與流動的城市風光中,完成了一場兼具風景漫遊與心靈觸動的旅程。這場融合音樂與文旅的獨特體驗,讓深耕兩岸特殊教育交流的母女二人,對廈門有了關於包容與溫度的全新認知。 陳習珍深耕兩岸自閉症融合教育二十餘年,不僅曾經歷喪偶、疾病的多重困境,更憑藉堅韌與愛幫助重度自閉症的女兒劉夢緣走出陰霾,如今兩人已在兩岸開展上千場公開演講,並在福建平潭創辦了特殊兒童康復中心、廈門陳嵐心理諮詢中心,幫助無數家庭。此次登車,從輪渡公交場站的“廈門地名打卡點”出發,看着鷺江道的復古路牌與幸福路的浪漫標識,陳習珍的感觸從專業視角自然流淌:“我曾因受邀演講走過兩岸很多城市,廈門的特別之處在於,它的包容不是停留在口號裏,而是藏在看得見的細節中。” 巴士穿行過演武大橋的壯闊海景、白城沙灘的溫柔夜色,椰子人聲樂團的阿卡貝拉表演在車廂內緩緩流淌。陳習珍不時拍下沿途的無障礙坡道與巴士上預留的特殊空間,語氣中滿是認可:“我們一直倡導‘生活化融合教學’,就是讓特殊群體能像普通人一樣享受城市風景。廈門的公交設施、路人對演出的安靜聆聽,都在無聲詮釋着‘接納’的真正含義。”陳習珍坦言,此前因工作頻繁往返廈門,卻從未以這樣的視角感受城市——流動的風景裏,藏着特殊教育最需要的社會土壤。 身旁的女兒劉夢緣曾被醫生判定終生無法開口,如今已從臺灣的大學畢業,用鋼琴連接世界。車廂裏純粹的人聲合唱讓這位“星青年”格外動容,她指尖輕輕模擬琴鍵律動:“沒有樂器的聲音好乾淨,像廈門的海風一樣自然。”在她眼中,音樂與風景都是不分邊界的語言,“以前覺得廈門的浪漫是鼓浪嶼的琴聲,現在發現,連巴士上的旋律都在說‘歡迎’,這種溫暖不用說話也能懂。”當《廈門親像一首歌》的旋律響起時,她跟着輕輕哼唱,眼中閃爍着共鳴的光亮。 談及未來在廈門的規劃,劉夢緣眼神中滿是期待與堅定:“廈門的包容和善意,讓我看到了服務特殊羣體的更多可能。”母女二人更明確了在廈門的心願清單,希望以實際行動深化服務: 推動專業培訓落地,依託廈門陳嵐心理諮詢中心,規模化開展“影子老師”認證培訓,將臺灣融合教育實戰經驗轉化爲本地師資力量。 深化音樂療愈服務:開設“鋼琴陪伴課堂”,由劉夢緣帶隊教特殊孩子用琴鍵表達情緒,延續音樂療愈的實踐經驗。舉辦公益藝文活動:定期開展特殊兒童公益演出,完善鷺台星青年俱樂部,聯動兩岸“星青年”同台展示,讓公衆看見特殊羣體的藝術潛能。 搭建資源聯動平臺:推進“閩臺關愛孤獨症兒童家庭指導中心”開展特殊家長團體支持,整合兩岸資源爲特殊家庭提供篩查、康復、教育全鏈條支持。 拓展生活化融合場景:聯動社區與學校,將融合教育理念滲透到日常場景,讓“星星的孩子”更順暢地融入社會。 劉夢緣補充道:“此前在福建平潭創辦的康復中心已幫助過不少家庭,未來想通過廈門陳嵐心理諮詢中心、進一步聯動廈門的社區與學校,讓融合教育走進更多日常場景。就像這趟巴士旅程一樣,我們想成爲一座‘橋梁’,讓更多特殊家庭在廈門感受到溫暖與希望。” 旅程尾聲,陳習珍翻看着手機中的照片,從“廈門地名打卡點”的復古路牌到環島路的無障礙設施,每一張都承載着新的感悟:“廈門的溫度,是風景與人文的共生,是對每一個生命的尊重。”這場巴士之旅,於母女二人而言,既是兩岸文旅融合的生動體驗,更是一次理念的印證——正如陳習珍所說:“這裡讓我看到,融合教育的理想,正在這座城市的煙火氣裏慢慢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