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海圖強”兩岸新媒體首站珠海航展深感震撼

[記者 張如鳳 綜合報道]

2024年11月12日-11月17日,第十五屆中國國際航空航天博覽會,簡稱中國(珠海)航展或珠海航展,由中央政府批准舉辦,是國際性專業航空航天展覽,以實物展示、貿易洽談、學術交流和飛行表演爲主要特徵的國際性專業航空航天展覽會。
從1996年成功舉辦首屆航展以來,發展成爲集貿易性、專業性、觀賞性爲一體,代表當今國際航空航天業先進科技主流,展示當今世界航空航天業發展水平的藍天盛會,已是世界五大最具國際影響力的航展之一。

今日雖然天氣不作美,但在惡劣的天氣中讓在場的參訪的兩岸新媒體及航空攝影愛好者們對中國空軍及俄羅斯空軍飛行員們精湛的飛行技術深感震撼!依然駐守在雨中瘋狂的抓拍下無數精彩鏡頭。

此次珠海航展在靜態展示方面,設立了低空經濟館、商用飛機產業館等七大主題展區(館),展品涵蓋了“陸、海、空、天、電、網”,部分展品爲“首展首秀”。同時,一批代表世界先進水平的高精尖展品都在展廳集體亮相。吸引了中東、非洲等各國貴賓前來貿易洽談。

 

本屆航展上,不僅航空航天領域的多項最新成果將齊聚航展,嫦娥六號探測器、月球背面月壤樣品等展品也將首次亮相。 還有來自法國、美國等國家的飛機模型、發動機模型。在航展內1:1還原中國空間站,帶你體驗了一次在太空中的日常生活起居,尤其是嫦娥六號月壤樣品首次在展區亮相,吸引了遊客駐足觀看。

此次看到中國諸多首次展品,均展現了中國在“陸、海、空、天、電、網”勢不可擋的發展速度,一步一步走向世界領先地位。

 

spot_img

相關新聞

兩岸同心 藝繪融合|第十七屆海峽論壇·2025兩岸殘障人士交流嘉年華在廈門盛大舉行

「記者張如鳳/綜合報導」 2025年6月15日至19日,第十七屆海峽論壇·兩岸殘障人士交流嘉年華在福建廈門成功舉辦。本次活動以“同胞攜手 大愛無疆”為主題,由中國殘聯主辦,福建省殘聯、廈門市殘聯等承辦,吸引了兩岸約230名嘉賓參與,其中台灣代表近150人,旨在通過多元文化交流與務實合作,深化兩岸殘障事業融合發展,共築“兩岸一家親”的深厚情誼。 藝術為媒,共敘兩岸情誼 作為活動亮點,“共享藝術芬芳”文創藝術展於6月16日在廈門大學開幕,展出兩岸殘障人士及助殘人士的書畫、文創作品200余件,其中台灣作品佔比超五成。展覽特別標注凹凸盲文標籤,助力視障人士觸摸感知藝術魅力,並規劃未來在陽光美術館(籌)長期展示,打造兩岸殘障人士文化交流新陣地。台灣心理諮詢師陳習珍攜孤獨症女兒劉夢緣的畫作參展,程凱主席特別關注讚美劉夢緣,陳習珍老師表示:很感謝陽光書畫院張濤的夫人羅萍,介紹熊老師指點台灣鋼琴公主劉夢緣習畫,她說“兩岸在殘障關懷領域經驗互補,合作能讓更多家庭受益。” 科技賦能,助力融合發展 嘉年華期間,“共促融合發展”交流分享會聚焦科技與人文結合。電子科技大學教授徐鵬分享腦機接口技術應用於孤獨症篩查的實踐,已惠及3000余名兒童,並呼籲兩岸加強合作。廈門尚萌控股集團董事長許志傑指出,互聯網科技為殘障人士創造新就業機會,期待與台灣青年深化協作。 機制創新,深化長期合作 活動期間,福建省海峽兩岸助殘志願者協會正式成立,兩岸助殘組織簽署多項合作協議,涵蓋康復護理、就業促進等領域。中國殘聯主席程凱強調,將繼續推進兩岸在福利保障、文化體育等領域的務實合作,呼籲更多台灣殘障朋友參與大陸現代化進程,共享發展機遇。 文藝展演,傳遞生命力量 15日晚,“共創美好生活”文藝展演在廈門大學上演,中國殘疾人藝術團、閩台藝術家聯袂呈現舞蹈《採薇》、輪椅國標舞《貓劇》等節目,展現殘障人士自強不息的精神風貌。台灣林靖嵐聽障街舞團的表演更以動感魅力打破隔閡,贏得全場共鳴。 此次嘉年華通過藝術、科技、組織合作等多維度交流,不僅彰顯兩岸殘障人士的才華與韌性,更搭建起一座情感與實踐交融的橋梁。未來,兩岸將繼續攜手,以人文關懷為紐帶,推動殘疾人事業高質量發展,共繪融合發展新篇章。

端午佳節廈門舉辦“粽廈”之夜兩岸同歡端午民俗匯演

「記者如風/綜合報導」 5月30日晚間,廈門市湖裏區湖裏街道後浦社區宗祠廣場內,粽葉飄香、詩韻悠揚。一場以粽廈之夜兩岸同歡爲主題的端午民俗匯在此成功舉辦,300餘名臺胞臺屬與社區民衆共聚一堂,通過朗誦經典、包粽競賽、非遺體驗等環節,深化了兩岸同胞的文化認同與情感聯結。 活動現場,兩岸青年共同朗誦《離騷》 表演者:劉夢緣(臺灣) 吳澤宇(大陸)寫一篇新聞兩岸青年攜手誦讀《離騷》:傳承文化根脈,共築心靈橋梁 一場別開生面的文化交流活動在兩岸青年中引發廣泛關注。劉夢緣(臺灣)與吳澤宇(大陸)兩位青年代表,共同朗誦屈原經典作品《離騷》,以跨越海峽的深情誦讀,展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永恆魅力,也傳遞了兩岸青年攜手傳承文化根脈、共築心靈橋梁的堅定信念。 劉夢緣與吳澤宇分別代表臺灣與大陸青年,以《離騷》爲紐帶,通過誦讀這一千古名篇,展現了兩岸青年對中華文化的共同熱愛與深刻理解。兩位青年以青春之聲誦讀經典,不僅傳遞了屈原“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精神內核,更彰顯了新時代青年的責任與擔當。 此次朗誦活動不僅是兩岸文化交流的縮影,更是對“兩岸一家親”理念的生動詮釋。通過共同誦讀《離騷》,兩岸青年以文化爲紐帶,跨越地理與時空的界限,展現了共同的文化認同與民族自豪感。這不僅有助於增進兩岸青年的相互理解,也爲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注入了青春活力。 劉夢緣與吳澤宇的誦讀,如同一縷清風拂過海峽兩岸,讓傳統文化的光芒照亮青年一代的心靈。我們期待更多兩岸青年以文化爲橋梁,攜手同行,共同書寫新時代的青春篇章。活動通過多家媒體平臺直播,吸引了兩岸數萬網友在線觀看,留言互動,進一步激發了公衆對傳統文化的關注與熱愛。

張濤先生受邀廈門藝術學校演講《書法藝術中的傳統與當代融合》

「記者劉夢緣/廈門報導」5月23日晚上,廈門藝術學校隆重舉辦"藝鷺大講堂"特別活動。此次,學校誠摯邀請廈門書法家協會會員、廈門陽光書畫院院長張濤先生作爲主講嘉賓,爲師生帶來一場題爲《書法藝術中的傳統與當代融合》的專題講座。 張濤先生自幼研習書法,師承傳統又勇於創新,尤以行草書與隸書見長,作品融合漢隸古拙與米芾筆勢,兼具豪邁氣韻與文人雅趣。他提出的"心手達情"書寫理念,強調書法創作需超越技法層面,追求心性與筆墨的統一,這一觀點深刻影響了當代書法教育。 此次講座以“藝脈相承鷺鳴八方”爲宗旨,旨在通過張濤先生的親身經歷與藝術見解,激發師生對傳統書法的敬畏之心,同時探索書法藝術在當代語境下的創新表達。張濤先生將結合自身跨地域藝術實踐,分享如何在堅守傳統根基的同時,融入時代審美與個人感悟,爲書法教育與創作提供新思路。 廈門藝術學校校長表示:"張濤先生的藝術成就與教育情懷,與我校推動傳統藝術創新的目標高度契合。我們期待通過此次對話,搭建起師生與名家之間的思想橋梁,共同書寫新時代藝術教育的華章。" 今晚,只有兩根手指的張濤演講:做最好的自己,斷指書法家張濤:以殘缺之軀書寫人生華章——他是生命的強者。 報告廳內座無虛席,張濤以"做最好的自己"爲主題,向400名師生講述了他用兩根手指書寫人生、助殘圓夢的勵志故事。這場演講不僅是對個人奮鬥歷程的回顧,更成爲激勵青年學子直面困境、追求卓越的生動課堂。 命運的重創與重生1995年,一場突如其來的車禍奪去了張濤的右腳、左手及右手三根手指,讓這個原本貧困的家庭雪上加霜。面對命運的重創,張濤並未屈服。12歲時,他在廣東街頭偶遇一位藝術家,開始用僅存的兩根手指練習書法。爲增強指力,他以磚塊、粉筆爲筆,日復一日地臨摹字帖,甚至練到手指麻木。 “那時我只有一個信念:這是重生的機會,必須比常人更努力。”張濤回憶道。2008年,他帶着作品來到廈門,開設畫廊並加入廈門市書法家協會。2013年,他創立"陽光書畫院",將助殘作爲畢生使命。 以藝術爲翼,助殘圓夢在陽光書畫院,張濤不僅教授書畫技藝,更致力於幫助殘障人士重拾自信。他發起"助殘揚藝"項目,免費培訓數百名殘障學員,其中不乏聽障、肢殘人士。他常說:"殘障朋友最難的是自我認同,而藝術能打開他們的心門。" 張濤的善舉感動了社會。他先後獲評"央視年度慈善人物""全國向上向善好青年"等榮譽,並帶領團隊研發文創產品,建立全國首家殘健融合IP版權數據庫,爲殘障藝術家提供版權收益支持。 演講中的生命哲思,此次演講中,張濤以"做最好的自己"爲核心,分享了他對生命價值的理解:"人生沒有假設,只有當下。與其抱怨命運,不如用行動證明自己。"他結合自身經歷,鼓勵青年學子:"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獨特光芒,即使身體有殘缺,也能通過努力創造無限可能。" 現場聽衆被他的故事深深打動。得到一幅張濤現場揮毫的學生表示:"張濤老師用兩根手指書寫人生,這種堅韌精神讓我深受啓發。未來無論遇到什麼困難,我都會記住'做最好的自己'。" 未來:讓藝術照亮更多生命談及未來,張濤計畫每年舉辦殘障藝術家展覽,推動社會對殘障羣體的關注。他希望陽光書畫院不僅能成爲藝術創作的平臺,更能成爲殘障人士實現自我價值的家園。 正如他在演講中所寫:"古之立大事者,必有堅韌不拔之志。"張濤用殘缺之軀詮釋了這句話的深刻內涵,也爲新時代青年樹立了奮鬥的標杆。最後張濤老師表示:今日分享講課是一時的,留下的感動和夢想是永久的,他希望莘莘學子能夠做最好的自己,茁壯成長,夢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