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共聚廈門-第十六屆《歌優舞美 憧憬明天》暨《科技助殘 精準助殘》愛心工程啓動儀式

【記者 張如鳳 廈門報導】

12月3日,這個承載着特殊意義的國際殘疾人權益日33週年紀念日期間,廈門市成為了愛心與希望的匯聚地。12月6日,廈門市湖裏區長樂路350號(鷺港萬達)第十六屆《歌優舞美 憧憬明天》暨《科技助殘 精準助殘》愛心工程啓動簽約儀式在此隆重拉開帷幕,一場以愛爲主題、以藝術爲紐帶、以精準助殘爲底蘊的盛會,爲殘疾人事業發展奏響了激昂的華章。

本次活動陣容強大,得到了衆多單位的鼎立支持。廈門市文明辦、廈門市殘疾人聯合會、臺辦等多部門組成的指導單位團隊,爲活動指明瞭方向。廈門市愛心廈門・愛國擁軍志願者共建單位勇挑主辦大梁,中經總網•中經在線殘疾人事業發展中心積極聯合主辦。廈門市海峽兩岸文化交流培訓基地、廈門市巨多愛志願者服務中心、廈門市湖裏區紅十字會巨多愛志願服務隊執行單位全力落實。廈門逍遙自在的遊歷玩賞旅行社有限公司、岳陽藍蓮花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廈門星星特殊教育發展促進中心、社團法人臺中市亞斯伯納症肯納症協進會等協辦單位、愛心支持單位以及媒體愛心支持單位紛紛響應,如同一股股暖流,共同匯聚成推動活動順利展開的強大動力。

活動現場,來自臺灣各市區的 20 個團體近 400 位臺胞滿懷熱忱,與全國11個省(直轄市)的 40 多家單位嘉賓以及廈門當地30多家愛心單位攜手並肩。其中,中經總網•中經在線殘疾人事業發展中心謝萬山主任帶領團隊,不辭辛勞地從哈爾濱等地長途驅車3000多公里趕來。他們日夜兼程,風塵僕僕的身影,生動詮釋了對助殘事業的堅定信念與高度責任感,這份執着令人動容。

活動伊始,在四位主持人蝦米、林宗佑、遊艦、裴傑熱情洋溢的歡迎辭中,活動的主題與深遠意義逐漸展現在人們眼前。

“歌優舞美 憧憬明天”這一活動自2009年由廈門市原副市長、廈門市教育基金會潘世建理事長髮起,歷經多年的發展,已然成爲展示殘疾人精神風貌的重要舞臺。它以豐富多彩的動態藝術表演爲載體,將殘疾人樂觀向上、自強不息的精神完美呈現,讓人道主義思想如春風化雨般深入人心,積極倡導有愛、互助、融合、共享美好的理念,在社會各界引領着起一股溫暖而強大的正能量風尚。

張發明書記以歌曲聯唱《東方大國、蘋果香、藍色的蒙古高原》三首極具家國情懷的歌曲,將現場氣氛推向高潮。他用激昂且飽滿深情的歌聲,抒發着對助殘事業和臺灣同胞的一往情深。

廈門市城市管理委員會特考團副團長,同時身兼海峽兩岸文化交流協會、廈門市愛心廈門・愛國擁軍志願者共建單位書記張發明,發表了激情澎湃且意義深刻的致辭。他深情地指出,在這個意義非凡的國際殘疾人權益日,兩岸同胞逾越海峽的距離,相聚於此,共同爲助殘事業奉獻力量,這是一場充滿大愛的盛會。在當今世界,愛心如繁星閃爍,但不幸也時有發生,每天仍有因天災人禍而陷入殘障困境的同胞。在我們廣袤的大陸內地,就有多達 8500 萬殘障人士,而放眼全球,這一數字更是數以億計。

殘友代表、廈門市巨多愛志願者服務中心理事長陳紅星也發表了感人至深的講話。他忍受着強直性脊髓炎帶來的傷痛,爲本次活動默默付出,身體力行地踐行着以殘助殘的高尚精神。這份堅韌不拔的毅力與無私奉獻的情懷,贏得了在場所有人的敬重與欽佩。他表示,此次活動的核心目標在於加強閩臺兩地人民在文化領域的深度互動與交流,廣泛匯聚社會各界公益力量,爲殘障人士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期望通過這次活動,更好地營造一個平等融合、友好包容、摒棄差異的和諧社會環境,持續推動身心障礙者的社會支持與保障體系向著更加完善、更加人性化的方向發展,讓每一位殘障朋友都能感受到社會的關愛與尊重,在溫暖的陽光下綻放屬於自己的光彩。

 

隨着活動的推進,精彩絕倫的節目如同一顆顆璀璨的明珠,輪番閃耀在舞臺之上。臺灣阿美族與布農族的同胞們用歡快的歌聲與靈動的舞蹈《撒網人生》,金門縣兩岸藝文交流協會舞蹈老師馬雪峯表演舞曲~清華瓷,展現出獨特的民族風情與對生活的熱愛;江西省上饒市鄱陽縣盲協主席吳國清以深情的嗓音演唱《把根留住》,唱出了殘疾人對生活的堅守與對未來的憧憬;臺灣古箏王子張揚任的指尖在古箏弦上飛舞,一曲《追追追》如行雲流水,餘音繞梁;歌手張玲的《微風細雨》輕柔婉轉,如春日微風拂面;廈門歌舞劇院的張鵬用優美的古典舞《醉清波》,將古典韻味與現代美感完美融合;遊艦的《選擇堅強》,歌聲中迸發着殘疾人不屈服於命運的堅韌精神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小朋友趙麟怡天真可愛的陶笛舞蹈《櫻桃小丸子》,爲活動增添了一抹活潑亮色;陳嵐老師飽含深情地朗誦《鄉愁》,觸動了在場每一個人心中最柔軟的角落;臺灣苗栗縣特殊教育關懷協會帶來的科目三 —— 飄扇舞,展現出殘障羣體對藝術的獨特理解與精彩詮釋;臺灣歌手陳睿凱的《專屬天使》,用溫暖的歌聲傳遞着對殘疾人的關愛與守護;江西省上饒市婺源縣盲協主席劉世慧的舞韻瑜伽——花神,以優美的姿態展現出殘疾人對美的追求與超越自我的決心;武漢市紅十字愛灑人間志願服務隊隊長林學峯的《夕陽紅》,唱出了對殘障人士美好晚年生活的祝福;廈門市巨多愛志願者服務中心的《愛拼才會贏》,則以激昂的旋律鼓舞着在場的每一個人爲助殘事業奮勇前行……這些節目不僅是藝術的精彩呈現,更是對殘障人士有力的鼓勵與支持,每一個音符、每一個動作,都凝聚着對他們深深的關愛與敬意。

廈門市巨多愛志願者服務中心的成員們用手語舞《感恩的心》,表達了對所有愛心人士的深深感激之情。在全場人員的共同合唱聲中,活動達到了又一個高潮,大家用歌聲傳遞着愛與希望。

此次活動中廈門陳嵐心理咨商中心邀請台中市亞斯伯格症肯納症協進會創會理事長陳習珍攜同舞之鼓朱淑惠老師帶領台中、苗栗身心障礙團隊來廈門交流表演及觀光廈門美麗風景,先後遊玩了美麗的鼓浪嶼、南普陀寺、廈門園林博覽苑、白鷺洲公園等名勝景點。不僅增強了兩岸身心障礙團體相互交流認識,觀賞美麗的風景,讓科技和溫暖走進殘障人士的生活,精準的助殘,改善殘障人士生活的不便。

spot_img

相關新聞

台灣參訪團暢遊天津盤山、小穿鄉等風景名勝 |體驗天津歷史文化增強文化交流

【記者如風綜合報道】 6月27日,盛夏時節,天津盤山、小穿鄉等風景名勝迎來了一批特殊的遊客——來自台灣的同胞們。他們或結伴而行,或攜家帶口,在山水之間感受自然之美,在文化體驗中深化血脈認同,用鏡頭和笑聲記錄下這場跨越海峽的“尋根之旅”。 山水之間,感受津門自然之美盤山作為天津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山,以其“京東第一山”的雄奇險峻吸引著眾多遊客。台灣同胞們沿著蜿蜒的山道拾級而上,驚嘆於“五峰八石”“三盤暮雨”的壯麗景致。在山間古剎中,他們聆聽佛教文化與自然景觀的千年交融故事;在觀景台上遠眺,感受“山映斜陽天接水”的詩意畫卷。而在小穿鄉等特色村落,白牆灰瓦的農家院落、錯落有致的田園風光,則讓台灣同胞們體驗到天津鄉村的靜謐與淳樸。 文化為媒,共敘兩岸同根情誼除了自然景觀,台灣同胞對天津的歷史文化體驗尤為深刻。 心手相連,共此次台灣同胞的天津之行,不僅是觀光之旅,更是心靈契合之旅。未來,天津將繼續以文化為紐帶,推動津台交流合作,讓更多台灣同胞在山水之間、鄉音之中,讀懂一個真實而溫暖的大陸。

兩岸同心 藝繪融合|第十七屆海峽論壇·2025兩岸殘障人士交流嘉年華在廈門盛大舉行

「記者張如鳳/綜合報導」 2025年6月15日至19日,第十七屆海峽論壇·兩岸殘障人士交流嘉年華在福建廈門成功舉辦。本次活動以“同胞攜手 大愛無疆”為主題,由中國殘聯主辦,福建省殘聯、廈門市殘聯等承辦,吸引了兩岸約230名嘉賓參與,其中台灣代表近150人,旨在通過多元文化交流與務實合作,深化兩岸殘障事業融合發展,共築“兩岸一家親”的深厚情誼。 藝術為媒,共敘兩岸情誼 作為活動亮點,“共享藝術芬芳”文創藝術展於6月16日在廈門大學開幕,展出兩岸殘障人士及助殘人士的書畫、文創作品200余件,其中台灣作品佔比超五成。展覽特別標注凹凸盲文標籤,助力視障人士觸摸感知藝術魅力,並規劃未來在陽光美術館(籌)長期展示,打造兩岸殘障人士文化交流新陣地。台灣心理諮詢師陳習珍攜孤獨症女兒劉夢緣的畫作參展,程凱主席特別關注讚美劉夢緣,陳習珍老師表示:很感謝陽光書畫院張濤的夫人羅萍,介紹熊老師指點台灣鋼琴公主劉夢緣習畫,她說“兩岸在殘障關懷領域經驗互補,合作能讓更多家庭受益。” 科技賦能,助力融合發展 嘉年華期間,“共促融合發展”交流分享會聚焦科技與人文結合。電子科技大學教授徐鵬分享腦機接口技術應用於孤獨症篩查的實踐,已惠及3000余名兒童,並呼籲兩岸加強合作。廈門尚萌控股集團董事長許志傑指出,互聯網科技為殘障人士創造新就業機會,期待與台灣青年深化協作。 機制創新,深化長期合作 活動期間,福建省海峽兩岸助殘志願者協會正式成立,兩岸助殘組織簽署多項合作協議,涵蓋康復護理、就業促進等領域。中國殘聯主席程凱強調,將繼續推進兩岸在福利保障、文化體育等領域的務實合作,呼籲更多台灣殘障朋友參與大陸現代化進程,共享發展機遇。 文藝展演,傳遞生命力量 15日晚,“共創美好生活”文藝展演在廈門大學上演,中國殘疾人藝術團、閩台藝術家聯袂呈現舞蹈《採薇》、輪椅國標舞《貓劇》等節目,展現殘障人士自強不息的精神風貌。台灣林靖嵐聽障街舞團的表演更以動感魅力打破隔閡,贏得全場共鳴。 此次嘉年華通過藝術、科技、組織合作等多維度交流,不僅彰顯兩岸殘障人士的才華與韌性,更搭建起一座情感與實踐交融的橋梁。未來,兩岸將繼續攜手,以人文關懷為紐帶,推動殘疾人事業高質量發展,共繪融合發展新篇章。

端午佳節廈門舉辦“粽廈”之夜兩岸同歡端午民俗匯演

「記者如風/綜合報導」 5月30日晚間,廈門市湖裏區湖裏街道後浦社區宗祠廣場內,粽葉飄香、詩韻悠揚。一場以粽廈之夜兩岸同歡爲主題的端午民俗匯在此成功舉辦,300餘名臺胞臺屬與社區民衆共聚一堂,通過朗誦經典、包粽競賽、非遺體驗等環節,深化了兩岸同胞的文化認同與情感聯結。 活動現場,兩岸青年共同朗誦《離騷》 表演者:劉夢緣(臺灣) 吳澤宇(大陸)寫一篇新聞兩岸青年攜手誦讀《離騷》:傳承文化根脈,共築心靈橋梁 一場別開生面的文化交流活動在兩岸青年中引發廣泛關注。劉夢緣(臺灣)與吳澤宇(大陸)兩位青年代表,共同朗誦屈原經典作品《離騷》,以跨越海峽的深情誦讀,展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永恆魅力,也傳遞了兩岸青年攜手傳承文化根脈、共築心靈橋梁的堅定信念。 劉夢緣與吳澤宇分別代表臺灣與大陸青年,以《離騷》爲紐帶,通過誦讀這一千古名篇,展現了兩岸青年對中華文化的共同熱愛與深刻理解。兩位青年以青春之聲誦讀經典,不僅傳遞了屈原“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精神內核,更彰顯了新時代青年的責任與擔當。 此次朗誦活動不僅是兩岸文化交流的縮影,更是對“兩岸一家親”理念的生動詮釋。通過共同誦讀《離騷》,兩岸青年以文化爲紐帶,跨越地理與時空的界限,展現了共同的文化認同與民族自豪感。這不僅有助於增進兩岸青年的相互理解,也爲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注入了青春活力。 劉夢緣與吳澤宇的誦讀,如同一縷清風拂過海峽兩岸,讓傳統文化的光芒照亮青年一代的心靈。我們期待更多兩岸青年以文化爲橋梁,攜手同行,共同書寫新時代的青春篇章。活動通過多家媒體平臺直播,吸引了兩岸數萬網友在線觀看,留言互動,進一步激發了公衆對傳統文化的關注與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