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河南·戲劇幻城》­­­­­-讓中華文化銘刻在心▪堅定文化自信

「記者張如鳳/河南鄭州報道」

4月9日“行走都市圈▪聚焦出彩中原”兩岸媒體聯合採訪《只有河南·戲劇幻城》。

《只有河南·戲劇幻城》是深耕河南31年的建業集團聯袂王潮歌導演共同創作的一部創新文化作品,是建業“挖掘、保護、傳承、光大”中原文化的又一次創新,是王潮歌“印象”“又見”系列之後的升級力作。值得一提的是,它是全國文化作品中屈指可數的、也是王潮歌所有作品中第一個由民營企業全額投資的項目。這座投資近60億、從未有見的“戲劇幻城”,是建業集團“講好黃河故事”的實際行動和文化自覺。總佔地622畝,項目核心區是一座單邊長328米、高15米的幻城。幻城內擁有21個大大小小的劇場、總時長近700分鐘的不重複劇目、近千名演員,是目前國內規模最大、演出時長最長的戲劇聚落群。

透過宛如時空隧道的城墻進入《只有河南·戲劇幻城》,在四周墙面上刻满的河南1700多个乡镇名字,穿梭在由56个格子组成的戏剧聚落群中,置身其中體驗中原文化的精彩。

現代文創青年作品的匯聚展示《福祿呈祥》

台灣光芒手作烘焙坊合作打造「終飲黃河水▪無憾游幻城!」主體的飲品和麵包,讓黃土地黃河水融入到現代飲食文化裡。

吸引大量國外遊客慕名而來,來自美國的網紅“曹操”表示,來到河南第一吸引我的是美食,還有悠久古老的文化歷史。

觀看“只有河南”劇場,透過與古人的對話,歷代朝起朝落的更替,用靈動的聲光和科技相結合,向觀眾展示了中原歷史的輝煌,文化的傳承,讓中華文化銘刻在心,堅定文化自信

《只有河南·戲劇幻城》不僅關注外在演出效果,更直抵中原文化、黃河文明的內核。戲劇圍繞“黃河、土地、糧食、傳承”的主線,面對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爲國家戰略的重大歷史機遇,以講述黃河故事、傳承黃河文化爲基調,打造具有世界影響力的文化精品。《只有河南·戲劇幻城》對於樹立河南文化自信,繁榮黃河文化,促進鄭州建設國家級中心城市,加速中原崛起將具有重要意義。

 

spot_img

相關新聞

「樂耕農室內樂團」雲林在地傑出表演團隊榮獲全球音樂獎三項銀獎

【記者劉夢緣綜合報道】 雲林縣傑出表演團隊「樂耕農室內樂團」以專輯《Traveler》勇奪2025年「全球音樂獎(Global Music Awards)」三項銀獎,再度在世界舞台上展現雲林音樂創作的能量。文化觀光處長陳璧君特地前往張貼紅榜,表達縣府對藝術總監蕭致邑及團隊的誠摯祝賀。 樂耕農室內樂團藝術總監蕭致邑(Chih-i Hsiao)策劃與製作的專輯《Traveler》,邀集來自泰國、印度、韓國、台灣、中國及歐美等地的音樂家共同創作,融合亞洲傳統樂器與西方古典、爵士語彙,展現跨文化的深度交流與創新能量。該專輯榮獲「世界音樂(World Music)」、「作曲/作曲家(Composition / Composer)」及「創意與原創性(Creativity / Originality)」三項銀獎殊榮,充分展現台灣音樂人兼具國際視野與創作實力。 雲林縣長張麗善表示,樂耕農室內樂團長年深耕雲林,以音樂為文化種子,推動藝術教育與國際交流,是縣內極具代表性的音樂演藝團隊。此次榮獲國際大獎,不僅為雲林爭光,也讓世界看見台灣文化的創作能量。《Traveler》透過音樂開啟跨文化對話,創造出「第三空間」的概念——一個融合多元文化、彼此交流並孕育新創意的藝術場域,象徵雲林文化從在地走向國際的精神。 文化觀光處長陳璧君指出,《Traveler》在音樂風格、音色層次與文化融合上皆展現高度藝術性與創新精神,能從超過70個國家參賽作品中脫穎而出,證明台灣音樂創作者的專業水準與世界級製作能力。樂耕農以堅持與熱情讓世界聽見雲林的聲音,也持續讓台灣音樂在國際舞台上發光發熱。 「全球音樂獎」為國際音樂界具影響力的獨立音樂競賽之一,致力於表揚具藝術深度、創意能量與文化價值的音樂作品。評審團由全球音樂產業的製作人與專業人士組成,歷年曾肯定台灣音樂人戴曉君、舒米恩、王喬尹等人。今年除蕭致邑外,台灣的Jot Taj、黃瑞豐與吳政君、薄荷葉樂團(The Peppermints)、Triple Deer等音樂人也同獲殊榮,顯示台灣音樂創作正持續被世界肯定。 樂耕農室內樂團自2001年成立以來,以「音樂農夫」自許,從民族樂器出發,透過創新編曲與跨界合作,讓音樂走進生活、融入社會。團名「樂耕農」象徵以音樂耕種文化,讓藝術在土地上生根發芽。草創初期由音樂班師生及校友組成,後有更多雲林在地音樂教育者與音樂家加入。曾獲教育部藝術教育貢獻獎與雲林縣藝術教育貢獻獎,並於2016年參與「維也納台灣音樂節」,榮獲優秀樂團獎;2019年再度參加「維也納國際合唱比賽暨音樂節」,不僅再次獲頒優秀樂團獎,更獲得傑出音樂家獎的肯定。2025年,樂耕農受邀前往美國,參與NIU 50週年「世界音樂教學論壇」暨音樂節演出;2026年已受邀前往維也納參與國際音樂節演出,不斷登上國際舞台。樂耕農室內樂團以中樂為核心,融合多元音樂語言,讓音樂成為文化傳承與國際交流的橋樑,以實際行動證明,來自雲林的聲音同樣能登上世界舞台,讓台灣的文化能量持續在國際發光。

雲林縣政永續治理層面再創佳績/榮獲今周刊2025「最佳首長信任獎」與「永續創新獎— 環境力特優」 

【記者劉夢緣綜合報道】 雲林縣在《今周刊》2025年「永續城市SDGs大調查」中脫穎而出,榮獲 「最佳首長信任獎」與「永續創新獎—環境力特優」兩項大獎殊榮,頒獎典禮 22日於台大國際會議中心舉行,由副縣長謝淑亞代表縣長張麗善及縣府 團隊出席受獎,展現雲林在永續治理、環境創新與民眾信任度上的亮眼成果。 《今周刊》自2020年起舉辦「永續城市SDGs大調查」,以聯合國永續發 展目標(SDGs)為評核架構,邀請產官學專家組成評審團,針對全國各縣(市) 在17項SDGs為施政基礎上的縣政治理效能、社會包容、環境永續及創新力等 面向進行綜合評比,加上施政滿意度民意調查後,縣長張麗善高居全國前列榮 獲「最佳首長信任獎」,感謝《今周刊》的肯定與雲林縣民的信任;此外,延 續去年首度辦理的「永續創新獎」,今年雲林縣也以兼具創新與實效的環境治 理方案脫穎而出,榮獲三大面向中的「環境力特優」。 雲林縣副縣長謝淑亞表示,雲林縣以「幸福雲林,永續上場」為願景,從 智慧農業、再生能源到資源循環,落實「智慧經濟、低碳永續、安全健康、共 融發展」的施政精神,在張麗善縣長親民誠懇的治理風格下,凝聚縣民的信任; 此次榮獲「最佳首長信任獎」,代表雲林在施政方向上獲得民心支持,也感謝 縣民對於施政成果的肯定。 謝淑亞副縣長再指出,雲林是一個農業縣,大埤鄉做為我國酸菜的故鄉, 占全國產量的八成以上,卻面臨農業剩餘資材無法妥善利用,甚至產生環境污 染的問題,在與台大團隊合作引入永續循環經濟的概念下,期許讓廢棄物成為 可利用資源,兼顧經濟發展與友善環境;此次獲得「永續創新獎—環境力特優」 是對縣府團隊的努力給予肯定,雲林縣未來將持續創新與突破,期待為這片土 地帶來永續的發展。 雲林縣近年已連續榮獲多項國內外永續肯定,例如日前揭曉的2025亞太暨 台灣永續行動獎合計獲得37座獎項,勇奪全國最大贏家。此次再獲《今周刊》 雙獎,象徵雲林以具體行動回應全球永續發展趨勢,將持續推進地方創新,厚 植韌性與幸福力,打造具韌性、永續及宜居的城鄉。

雲科大邀請芬蘭赫爾辛基大學教師攜手推動創新設計教育交流

【記者如風綜合報道】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創意生活設計系於2025年10月21日舉辦「2025台芬跨文化設計教育講座與論壇(2025 Finland and Taiwan Cross-Cultural Design Education Forum)」,特別邀請來自芬蘭赫爾辛基大學(University of Helsinki)設計教育領域權威──Pirita Seitamaa-Hakkarainen教授與Kai Hakkarainen榮譽教授蒞校演講與交流。活動由本系主任謝修璟教授主持,並邀請設計學院副院長周玟慧教授、創意生活設計系杜瑞澤教授、彭立勛副教授與蔡旺晉副教授共同參與論壇對談。 上午舉辦之兩場專題講座分別為 「Creativity and Studio-Based Design Education」 及 「Cultivating Social-Crea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