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永續農業 雲林展會的創新與挑戰

【記者 劉夢緣 雲林報導】

 2024第18屆雲林國際農業機械暨資材展,與中臺灣農業行銷展售會10/19日正式於雲林高鐵特定區聯合盛大展開。雲林縣長張麗善表示,雲林縣迎來首次的雙展舉辦,一連3日活動,展出內容包含大型農建機暨國際展區、智慧農業暨溫網室資材展示區、智慧監控溫網室展示區、創新智能農機暨資材展示區、農業設施設備及資材、農用資材暨手工具專區、省工農機暨資材展示區、農特產品展售,今年更聯合「中臺灣農業行銷展售會」呈現七縣市農特產品,一場農業展從科技到生產、銷售一條龍呈現農產品到消費者手中的生產過程,成為今年雲林農業大展的一大亮點。張麗善期待三天活動能突破以往,吸引70萬參觀人次,創造10億產值。

探索永續農業 雲林展會的創新與挑戰

 縣長張麗善表示,10月份雲林農業展覽活動實為全台最受關注焦點,雲林國際農機展作為台灣最具規模最資深的專業展覽,在臺灣農業機械暨資材協會、台灣農業設施協會及台灣建設機械協會與雲林縣政府攜手合作下,今年有1千個攤位,含國內外超過400家知名品牌廠商,新加入的參展夥伴美國、德國等7個國家組成國際展區,以及國際品牌在台代理商展示區。此外,中臺灣農業行銷展售會7縣市攜手共同展出,包含有雲林良品暨慢遊館、嘉市好店、彰化優鮮、臺中領鮮、豐味苗栗、竹市好風、品味南投與臺大行南,誠摯邀請全國民眾作伙來踅踅,親身感受中臺灣豐富的農特產品,以及各式新型科技農機設施資材,瞭解永續農業與農業科技時下與未來的發展。

 張麗善縣長指出,雲林縣是農業大縣,112年農業產值高達936億元,位居全國第一,農業與氣候息息相關,尤其面對現今極端氣候,更是首當其衝。對應國際永續發展,雲林身為農業大縣深知其重要性,過去幾年一直以永續發展為核心理念,將「永續農業」、「大健康產業」、「綠色典範經濟發展」作為三大永續施政策略,致力於推動減碳轉型與淨零綠生活,打造更具韌性的永續城鄉。透過今年中臺灣農業展售會與雲林國際農機展首次結合,從研發改良端農業科技到生產銷售端的農特產品,整個農業生產銷售過程都會在今年的展售會呈現。

科技與農業結合 2024雲林展覽的未來趨勢

 張麗善縣長除再次感謝農業部農糧署18年來對雲林國際農機展支持,對於今年中臺灣農業展售會,也是不遺餘力的大力相挺;相信在中央及地方政府、各協會、民間廠商的努力之下,未來雲林國際農機展與中臺灣農業行銷展售會,也將持續順應國際趨勢投入農業新知,朝著更友善環境、永續農業的目標邁進。

 魏勝德處長表示,中臺灣農業行銷展售會及雲林國際農業機械暨資材展為今年雲林重要盛事,順應今年為國際友誼年,特別邀請「臺灣尋奇-黑龍」以跨文化視角來宣傳在地農業風采和農特產品,藉以行銷推廣不同族群來看見中臺灣、看見雲林、重視農業。農機展今年則是著重在三個議題上,「科技智慧」、「電動省工」、「國際接軌」,透過科技邁向淨零排放,促使農業永續的願景;中台灣展售會也邀集了縣內優質農特產品廠商及各式農業現場展售,在兩大展的結合下突破以往策展規模,展覽內容相當精彩豐富,歡迎全國民眾共襄盛舉。

雲林縣長期望 三天吸引70萬人次 創造10億產值

 「2024中臺灣農業行銷展售會與雲林國際農業機械暨資材展」10月19日至10月21日於雲林高鐵特定區盛大登場,現場集合了中部豐富的農特產品,邀請全國民眾一起來參觀選購,只要來活動現場打卡即兌換摸彩券、填寫問券可獲得小禮,完成闖關遊戲後還能兌換環保杯袋及實用的麻布袋等,數量有限請民眾把握機會,另外來逛展館更有機會將Gogoro騎走唷,本活動將於閉幕日21日抽出幸運兒。歡迎大家共襄盛舉,絕對能讓參與民眾買得安心、玩得開心,滿載而歸。

 2024雲林國際農業機械暨資材展暨中臺灣農業行銷展售會19日開幕典禮,包含雲林縣長張麗善、副縣長謝淑亞、立法委員張嘉郡、丁學忠、農業部農糧署中區分署分署長徐煇妃、台灣農業機械暨資材協會理事長林裕國、台灣農業設施協會理事長艾群、台灣建設機械協會理事長方利順、中臺灣七縣市代表-苗栗縣政府副縣長邱俐俐、新竹市政府產業發展處長許智堡、南投縣政府農業處長蘇瑞祥、台中市政府農業局副局長蔡勇勝、彰化縣政府農業處代理處長蕭麗玲、嘉義市政府參議林建宏及國立臺灣大學生物資源暨農學院院長林裕彬、農業部台南區農改場場長羅正宗、縣政總顧問張清良、縣府秘書長曾元煌及縣府一級主管、虎尾鎮長林嘉弘、土庫鎮長陳特凱、縣議員蔡東富、林岳璋、黃美瑤、廖偉晴、陳俊龍、雲林縣農會總幹事陳志揚及各鄉鎮農會總幹事、農試所副所長蔡致榮、虎尾鎮民代表會主席陳明聖及各代表等共襄盛舉。

雲林國際農業機械展與中臺灣農業行銷展盛大開幕

 更多關於「2024中臺灣農業行銷展售會」活動內容,請逕上「2024中臺灣農業行銷展售會」官方網站查詢(https://www.2024cta.com/)。

spot_img

相關新聞

天津第十屆“愛媒▪講”未來媒體人體驗營參訪成功在津創業台灣青年

【記者劉夢緣 天津報道】 2005年8月13日天津第十屆“愛媒▪講”未來媒體人體驗營參訪成功在津創業台灣青年 天津陶樂養老院創辦人台灣青年井然 是以家庭式設計、親情化服務為核心的專業養老連鎖機構,其創始人井然是到天津創業的85後台灣青年,美國伊利諾伊州大學社會科系畢業,精通多國語言,受家族養老事業的薰陶,2009年畢業後回到祖國投身國內養老事業,多年來一直積極爲中國老齡化社會分憂,成爲兩岸融合發展的踐行者,熱愛創造與開拓性工作,管理理念人性化,致力爲養老行業培養出更多優秀的管理人才。2014年在天津創辦陶樂家至今10年間打造全國連鎖機構覆蓋津京冀板塊、西南地區開設多家分院 ,立志做一套適合中國人養老的模式,將養老服務高質量發展的成果分享到全國各級城市,普及到更多普通家庭,讓更多普通家庭都能享受得起高品質的照護,從養老到享老。 井然談到中國逐步老齡化的嚴峻問題,他的事業版圖繞開了一線城市而是以二三線城市為主要服務對象,在各地創辦養老機構並不採取一體化的連鎖經營模式,而是會根據個工程師的經濟條件因地制宜,用熟悉的環境,貼近生活人性化的多業態模式,提供給各地老人養老服務的需求,尤其是他在四川富順縣沿河村張家灣,通過改造廢棄小學,成功解決了當地失智老人養老問題。其中提到了他在創業期間,品牌可以發展到中國各個城鎮鄉村,離不開各地政府的強力支持。 井然表示現在的台灣青年想要在大陸發展創業,沒有過去老一輩的時代紅利,只要敢拼就能贏。現在的創業成本很高,各行各業都卷的厲害,但也有這個時代的機遇。中國從一產、二產,到現在大力推動三產的發展,也是臺灣服務業的優勢。天津現在有許多台青,正在將台灣的手搖茶、手衝咖啡、小吃、早餐等餐飲快速複製。要降低試錯成本,也建議抱團取暖,不能單打獨鬥,多業態協同發展,能更好應對當下的營商環境。有效的把大陸的廣度、速度和高度,跟臺灣的深度和溫度,做好結合。相信台灣青年在大陸一定會有更多的發展機會。 侯岬台灣手作料理創始人台灣青年Tony 曾是法式主廚的Tony,二十幾年廚藝生涯,從小眷村長大,三代人的遷徙,從寧波渡海的梅乾菜壇,到台北眷村飄香的三杯雞,終在天津創業安家,2022年開始經營侯岬手作料理台式餐廳,店內擺設裝潢處處展露出細緻,對台灣的思念情懷。老闆肩上站著可愛的鸚鵡,完全是鐵漢柔情的代表,有著剛毅的外在與溫柔的內在並存。菜品更是獨具特色,台灣米酒碰撞津門醬油,讓北方食客品嘗九層塔的辛香,侯岬(台語‘好吃’),兩者完美結合,兩岸共通的味覺臍帶,在舌尖上重逢了!Tony在聊天中表示,從小店做起,慢慢擴大,現在已有分店,感謝當地政府的對台灣青年來大陸創業的大力支持,身邊很多朋友都是在大陸就學後直接就業的,都發展的不錯,有幾個學醫的朋友,現在也成為主治醫生了。 台灣青年的成功創業經歷離不開自身優勢與大陸資源的結合,形成差異化競爭優勢。就如天津陶樂養老院創辦人井然所說的有效的把大陸的廣度、速度和高度,跟臺灣的深度和溫度,做好結合。相信台灣青年在大陸一定會有更多的發展機會。

輝達進駐北士科 21世紀不動產解析房市轉折關鍵 揭示城市新板塊潛力

【記者 蜀女 台北報導】  全球 AI 晶片龍頭輝達(NVIDIA)日前宣布,將於台北市士林北投科技園區(簡稱北士科)設立亞太營運總部「NVIDIA Constellation」,市場普遍解讀為其亞太區戰略佈局的核心據點。21世紀不動產指出,此一關鍵設點不僅重塑產業地理格局,更象徵台北市西北區正式邁入「科技×生活融合」的新一輪都市轉型,將成為推動房市結構重估的重要觸媒。  根據過往大型企業設點經驗與市場第一線觀察,21世紀不動產從四大面向解析此次發展契機: 1 住宅市場:話題加持,價值重估啟動  輝達進駐北士科帶動的高度關注與資金聚焦,預期將快速推升士林、北投、社子島等周邊區域的房價與租金表現,其中中高端住宅產品最為吸引目光,租賃市場也同步升溫。  長期而言,若輝達深化在台研發與營運布局,將帶動就業人口穩定成長,吸引科技族群移居,形成以職場導向為主的「微遷徙潮」。以竹北為例,台積電擴廠後五年內房價成長超過四成,並帶動當地形塑出全新生活聚落。21世紀不動產企劃研究室指出:「士林北投具備相似潛力,未來有望成為下一個『科技新貴生活圈』,重塑區域居住輪廓。」 2 商用地產:企業群聚效應釋放空間紅利  輝達總部的落腳預期將吸引眾多供應鏈體系、技術服務商與創新型中小企業相繼進駐,推升企業聚落效應,進一步擴大商用空間需求。這不僅凸顯北士科本身強勁的開發動能,也同步帶動周邊區域對高機能、捷運共構型商辦產品的關注與青睞。  21世紀不動產企劃研究室襄理董家菱指出,未來市場對「複合式商用空間」的需求將日益多元,涵蓋研發辦公、共享空間、展示場域與輕型零售等整合型態。特別是高坪效、彈性租期與智慧設施兼備的空間產品,將成為吸引企業青睞的關鍵。隨著就業人口導入,也將進一步活化生活圈機能,促進工作與消費場域的共生發展。  以士林與劍潭商圈為例,過去以觀光與傳統零售為主,如今在地理位置與交通節點優勢下,具備轉型潛力。未來若結合老舊商業空間活化、智慧建設導入與街廓再造政策,有望轉化為以「科技×生活混合場景」為核心的創新型商圈,重新形塑城市商業文化與空間價值。 3 區域發展與人口結構:高知識族群驅動精緻生活圈  隨著輝達帶動大量科技人才進駐,區域將逐漸導入高學歷、高收入的知識型人口,對教育、醫療、親子、休閒等機能提出更高要求,進一步推升區域生活品質。  研究室指出:「這不僅是產業設點,更是城市社會結構的再造契機。隨高知識族群匯聚,區域消費型態與生活質感也將同步升級。」 4 外溢效應:磁吸效應向周邊擴張  除北士科核心區外,社子島重劃區、三重疏洪道沿線等周邊潛力區亦受矚目。這些地段房價相對親民,且發展潛能尚未完全釋放,將成為首購族群與科技從業者進場的熱門選擇。  21世紀不動產指出:「若交通建設與生活機能陸續到位,將具備接棒成長的條件,有望形成自北士科向外擴張的房市連鎖效應。」 結語:城市格局轉向下的關鍵窗口期  21 世紀不動產建議,購屋與置產者可聚焦於具備產業支撐、交通節點清晰、機能成熟的核心發展軸線,例如北士科園區、捷運劍潭站周邊與美崙重劃區等地段。這些區域在產業驅動下,具有長期保值與發展潛力。  輝達選址北士科,不僅為企業戰略落地,更象徵城市格局進入重組階段。隨著高科技產業北移,台北市房市重心也正逐步由南港、內科轉向士林、北投,成為未來結構轉移的重要接棒區。  相較於短期價格波動,購屋者與投資人更應關注區域是否具備「產業落地、就業擴散、機能升級」三大長期支撐條件。這不只是觀察城市變局的契機,更是一個值得精準進場的黃金窗口期。

陸客減少致觀光產值大幅滑落 台灣業者盼政策調整

【記者 蜀女 台北報導】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今日發布報告指出,2024年1至8月台灣出入境逆差已達641萬人次,預估今年觀光產值逆差將突破新台幣7300億元,創下歷史新高。業界分析認為,陸客市場對台灣觀光至關重要,尤其是疫情前,陸客來台的時間與產值均遠高於其他國家旅客。  在今日召開的「國家觀光政策檢討座談會」上,基金會永續發展組召集人陳宜民指出,儘管COVID-19疫情解封已經三年,台灣觀光產業仍未復甦。根據交通部觀光署統計,去年台灣出境旅客接近1180萬人次,旅遊總支出超過新台幣7100億元,但來台旅客僅有600萬人次,創下超過4000億元的觀光產值逆差,其中陸客大幅減少,造成觀光收入損失。  陳宜民強調,若今年來台旅客未能達到750萬人次,台灣的觀光復甦將面臨更大挑戰。他表示,台灣觀光業需加強整合行銷與創新,才能吸引更多有消費能力的國際旅客。  中華優質旅遊發展協會理事長李奇嶽則指出,雖然兩岸關係緊張,但陸客仍是台灣最大的觀光市場。他表示,陸客的平均停留時間比日本與南韓旅客長兩倍,對台灣觀光產值影響巨大。李奇嶽也提到,台灣的國際安全形象不佳,警示燈號為橙色,可能影響旅客選擇來台的意願。  為應對困境,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建議新政府調整政策,包括修正陸客限縮措施、設立觀光研訓院及召開觀光國是會議等。陳宜民表示,基金會將繼續收集業界意見,並向立法院反映,期盼改善台灣觀光產業現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