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共聚廈門-第十六屆《歌優舞美 憧憬明天》暨《科技助殘 精準助殘》愛心工程啓動儀式

【記者 張如鳳 廈門報導】

12月3日,這個承載着特殊意義的國際殘疾人權益日33週年紀念日期間,廈門市成為了愛心與希望的匯聚地。12月6日,廈門市湖裏區長樂路350號(鷺港萬達)第十六屆《歌優舞美 憧憬明天》暨《科技助殘 精準助殘》愛心工程啓動簽約儀式在此隆重拉開帷幕,一場以愛爲主題、以藝術爲紐帶、以精準助殘爲底蘊的盛會,爲殘疾人事業發展奏響了激昂的華章。

本次活動陣容強大,得到了衆多單位的鼎立支持。廈門市文明辦、廈門市殘疾人聯合會、臺辦等多部門組成的指導單位團隊,爲活動指明瞭方向。廈門市愛心廈門・愛國擁軍志願者共建單位勇挑主辦大梁,中經總網•中經在線殘疾人事業發展中心積極聯合主辦。廈門市海峽兩岸文化交流培訓基地、廈門市巨多愛志願者服務中心、廈門市湖裏區紅十字會巨多愛志願服務隊執行單位全力落實。廈門逍遙自在的遊歷玩賞旅行社有限公司、岳陽藍蓮花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廈門星星特殊教育發展促進中心、社團法人臺中市亞斯伯納症肯納症協進會等協辦單位、愛心支持單位以及媒體愛心支持單位紛紛響應,如同一股股暖流,共同匯聚成推動活動順利展開的強大動力。

活動現場,來自臺灣各市區的 20 個團體近 400 位臺胞滿懷熱忱,與全國11個省(直轄市)的 40 多家單位嘉賓以及廈門當地30多家愛心單位攜手並肩。其中,中經總網•中經在線殘疾人事業發展中心謝萬山主任帶領團隊,不辭辛勞地從哈爾濱等地長途驅車3000多公里趕來。他們日夜兼程,風塵僕僕的身影,生動詮釋了對助殘事業的堅定信念與高度責任感,這份執着令人動容。

活動伊始,在四位主持人蝦米、林宗佑、遊艦、裴傑熱情洋溢的歡迎辭中,活動的主題與深遠意義逐漸展現在人們眼前。

“歌優舞美 憧憬明天”這一活動自2009年由廈門市原副市長、廈門市教育基金會潘世建理事長髮起,歷經多年的發展,已然成爲展示殘疾人精神風貌的重要舞臺。它以豐富多彩的動態藝術表演爲載體,將殘疾人樂觀向上、自強不息的精神完美呈現,讓人道主義思想如春風化雨般深入人心,積極倡導有愛、互助、融合、共享美好的理念,在社會各界引領着起一股溫暖而強大的正能量風尚。

張發明書記以歌曲聯唱《東方大國、蘋果香、藍色的蒙古高原》三首極具家國情懷的歌曲,將現場氣氛推向高潮。他用激昂且飽滿深情的歌聲,抒發着對助殘事業和臺灣同胞的一往情深。

廈門市城市管理委員會特考團副團長,同時身兼海峽兩岸文化交流協會、廈門市愛心廈門・愛國擁軍志願者共建單位書記張發明,發表了激情澎湃且意義深刻的致辭。他深情地指出,在這個意義非凡的國際殘疾人權益日,兩岸同胞逾越海峽的距離,相聚於此,共同爲助殘事業奉獻力量,這是一場充滿大愛的盛會。在當今世界,愛心如繁星閃爍,但不幸也時有發生,每天仍有因天災人禍而陷入殘障困境的同胞。在我們廣袤的大陸內地,就有多達 8500 萬殘障人士,而放眼全球,這一數字更是數以億計。

殘友代表、廈門市巨多愛志願者服務中心理事長陳紅星也發表了感人至深的講話。他忍受着強直性脊髓炎帶來的傷痛,爲本次活動默默付出,身體力行地踐行着以殘助殘的高尚精神。這份堅韌不拔的毅力與無私奉獻的情懷,贏得了在場所有人的敬重與欽佩。他表示,此次活動的核心目標在於加強閩臺兩地人民在文化領域的深度互動與交流,廣泛匯聚社會各界公益力量,爲殘障人士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期望通過這次活動,更好地營造一個平等融合、友好包容、摒棄差異的和諧社會環境,持續推動身心障礙者的社會支持與保障體系向著更加完善、更加人性化的方向發展,讓每一位殘障朋友都能感受到社會的關愛與尊重,在溫暖的陽光下綻放屬於自己的光彩。

 

隨着活動的推進,精彩絕倫的節目如同一顆顆璀璨的明珠,輪番閃耀在舞臺之上。臺灣阿美族與布農族的同胞們用歡快的歌聲與靈動的舞蹈《撒網人生》,金門縣兩岸藝文交流協會舞蹈老師馬雪峯表演舞曲~清華瓷,展現出獨特的民族風情與對生活的熱愛;江西省上饒市鄱陽縣盲協主席吳國清以深情的嗓音演唱《把根留住》,唱出了殘疾人對生活的堅守與對未來的憧憬;臺灣古箏王子張揚任的指尖在古箏弦上飛舞,一曲《追追追》如行雲流水,餘音繞梁;歌手張玲的《微風細雨》輕柔婉轉,如春日微風拂面;廈門歌舞劇院的張鵬用優美的古典舞《醉清波》,將古典韻味與現代美感完美融合;遊艦的《選擇堅強》,歌聲中迸發着殘疾人不屈服於命運的堅韌精神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小朋友趙麟怡天真可愛的陶笛舞蹈《櫻桃小丸子》,爲活動增添了一抹活潑亮色;陳嵐老師飽含深情地朗誦《鄉愁》,觸動了在場每一個人心中最柔軟的角落;臺灣苗栗縣特殊教育關懷協會帶來的科目三 —— 飄扇舞,展現出殘障羣體對藝術的獨特理解與精彩詮釋;臺灣歌手陳睿凱的《專屬天使》,用溫暖的歌聲傳遞着對殘疾人的關愛與守護;江西省上饒市婺源縣盲協主席劉世慧的舞韻瑜伽——花神,以優美的姿態展現出殘疾人對美的追求與超越自我的決心;武漢市紅十字愛灑人間志願服務隊隊長林學峯的《夕陽紅》,唱出了對殘障人士美好晚年生活的祝福;廈門市巨多愛志願者服務中心的《愛拼才會贏》,則以激昂的旋律鼓舞着在場的每一個人爲助殘事業奮勇前行……這些節目不僅是藝術的精彩呈現,更是對殘障人士有力的鼓勵與支持,每一個音符、每一個動作,都凝聚着對他們深深的關愛與敬意。

廈門市巨多愛志願者服務中心的成員們用手語舞《感恩的心》,表達了對所有愛心人士的深深感激之情。在全場人員的共同合唱聲中,活動達到了又一個高潮,大家用歌聲傳遞着愛與希望。

此次活動中廈門陳嵐心理咨商中心邀請台中市亞斯伯格症肯納症協進會創會理事長陳習珍攜同舞之鼓朱淑惠老師帶領台中、苗栗身心障礙團隊來廈門交流表演及觀光廈門美麗風景,先後遊玩了美麗的鼓浪嶼、南普陀寺、廈門園林博覽苑、白鷺洲公園等名勝景點。不僅增強了兩岸身心障礙團體相互交流認識,觀賞美麗的風景,讓科技和溫暖走進殘障人士的生活,精準的助殘,改善殘障人士生活的不便。

spot_img

相關新聞

“鋼琴公主”劉夢緣再次受邀天津進行融合教育演講/促進津台融合教育交流與發展

  【記者夢夢天津報道】 8月15日——8月17日,由天津市婦女兒童發展基金會,天津市婦女兒童社會服務中心主辦,星童融合孤獨症康復中心承辦的“月亮媽媽伴星計畫全國影子老師培訓”在天津市婦女兒童社會服務中心成功舉辦。 此次培訓主要針對融合教育背景與相關政策、入學先備技能、隨班支持專業輔助、常見案例分析等內容向參訓老師們進行了詳細的講解。  星童融合理事長霍老師針對融合教育背景與相關政策進行解讀。強調在融合教育的大背景下,要努力提升孩子的能力水平,從多個層面幫助孩子順利融入普校。 星童融合小學部主管董老師從入學先備技能出發,幫助現場老師和家長們暸解特需學生入學基本能力以及常見問題的干預方法,進一步提升融合教育質量,提升影子老師以及陪讀家長的隨班就讀效率。星童融合教學主任高老師針對學校十大環節分解,幫助老師家長細分入校各項能力指標,並幫助家長有效制定合理的干預計畫,確保特需學生的入校基本能力。 培訓過程中,老師與家長們認真聽講並記錄,同時在答疑環節與三位老師積極交流,共同解決日常干預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 星童融合有幸邀請到臺灣鋼琴公主劉夢緣和融合教育專家張如鳳老師進行分享,幫助特需學生家長減少焦慮,同時積極賦能,爲家長提供合理化建議。 劉夢緣來自臺灣台中市,祖籍四川,母親是臺灣第19屆“大愛獎”陳嵐。4歲時不幸被診斷患有孤獨症,6歲時才開口叫媽媽,情緒非常不穩定,曾是個火爆的“緣小妞”。無意間,她在憑藉音感記憶、無師自通竟然彈出聽過的曲子。於是在母親的堅持和引導下,患有重度孤獨症的女兒不斷成長,終發生質的蛻變,成長爲我們熟知的“鋼琴公主”。如今的劉夢緣更是多家企業及機構代言人,並跟隨母親多次站在哈佛自閉症國際論壇上演講,母女倆常年奔走兩岸,已經做過上千次公開演講。 張如鳳老師也通過自己的親身經歷,爲家長介紹適合孩子有效的干預方法,並且告訴家長們不要輕言放棄,要對孩子們有信心,只有不斷的努力進步才能幫助孩子達到最好的干預效果。霍老師爲劉夢緣和張如鳳老師頒發聘書,特別聘請她們爲星童融合教育顧問,同時感謝她們爲兩岸融合教育交流與發展做出的貢獻。 星童融合教育理事長霍老師表示,十年前就與夢緣結緣天津,看到夢緣與十年相比不僅在臺上的演講表達和臺下與人的交流中展露出的樂觀自信的個性,了解自身的優勢,將其轉化為正向的能量與技能提升,不僅在演講、唱歌、彈鋼琴持續發展,更發掘自身對美術的興趣,正在潛心進行油畫的創造,各方面都有了非常大的進步,更體現在她能夠獨立的到各地進行融合教育的交流,對於孤獨症家庭而言起到了非常大的激勵和信心,更加促進了津台對於融合教育的交流與發展。 此次培訓不僅傳遞了融合教育的政策、技能與實操經驗,更是星童融合“專業賦能,協同支持”理念的深度實踐。我們深知,融合教育的核心在於構建接納的環境與專業的支持系統。影子教師,正是連接特需學生與普校生活的關鍵橋梁。星童融合將持續深耕,凝聚專業力量,賦能更多師資與家庭,讓每一個特需學生,都能在愛與專業的守護下,自信融入,綻放光彩!

天津大沽桥海河畔夜景

【記者劉夢緣天津報道】 天津的美在夜幕降臨時,漫步在天津大沽橋上,獨特的日月雙拱橋設計在藝術燈光效果成為海河畔璀璨耀眼的明珠,夜晚燈光勾勒出88跟斜拉的橋索,遠程看好似一把豎琴橫跨海河兩岸,與兩岸歐式風格的建築相互呼應。 大沽橋是由世界著名橋樑設計大師鄧文中院士設計,其構思為“日月生輝”。於2003年7月6日正式開建,一年多建成,成為海河首批新建座橋樑中最先通車的一座。 夜色漸暗,旅客們紛紛漫步在橋樑兩側設有延伸至海河中的半圓形觀景平台,環繞360°欣賞海河風光,橋下穿梭的遊輪,感受著天津獨特的夜景。

天津第十屆“愛媒▪講”未來媒體人體驗營參訪成功在津創業台灣青年

【記者劉夢緣 天津報道】 2005年8月13日天津第十屆“愛媒▪講”未來媒體人體驗營參訪成功在津創業台灣青年 天津陶樂養老院創辦人台灣青年井然 是以家庭式設計、親情化服務為核心的專業養老連鎖機構,其創始人井然是到天津創業的85後台灣青年,美國伊利諾伊州大學社會科系畢業,精通多國語言,受家族養老事業的薰陶,2009年畢業後回到祖國投身國內養老事業,多年來一直積極爲中國老齡化社會分憂,成爲兩岸融合發展的踐行者,熱愛創造與開拓性工作,管理理念人性化,致力爲養老行業培養出更多優秀的管理人才。2014年在天津創辦陶樂家至今10年間打造全國連鎖機構覆蓋津京冀板塊、西南地區開設多家分院 ,立志做一套適合中國人養老的模式,將養老服務高質量發展的成果分享到全國各級城市,普及到更多普通家庭,讓更多普通家庭都能享受得起高品質的照護,從養老到享老。 井然談到中國逐步老齡化的嚴峻問題,他的事業版圖繞開了一線城市而是以二三線城市為主要服務對象,在各地創辦養老機構並不採取一體化的連鎖經營模式,而是會根據個工程師的經濟條件因地制宜,用熟悉的環境,貼近生活人性化的多業態模式,提供給各地老人養老服務的需求,尤其是他在四川富順縣沿河村張家灣,通過改造廢棄小學,成功解決了當地失智老人養老問題。其中提到了他在創業期間,品牌可以發展到中國各個城鎮鄉村,離不開各地政府的強力支持。 井然表示現在的台灣青年想要在大陸發展創業,沒有過去老一輩的時代紅利,只要敢拼就能贏。現在的創業成本很高,各行各業都卷的厲害,但也有這個時代的機遇。中國從一產、二產,到現在大力推動三產的發展,也是臺灣服務業的優勢。天津現在有許多台青,正在將台灣的手搖茶、手衝咖啡、小吃、早餐等餐飲快速複製。要降低試錯成本,也建議抱團取暖,不能單打獨鬥,多業態協同發展,能更好應對當下的營商環境。有效的把大陸的廣度、速度和高度,跟臺灣的深度和溫度,做好結合。相信台灣青年在大陸一定會有更多的發展機會。 侯岬台灣手作料理創始人台灣青年Tony 曾是法式主廚的Tony,二十幾年廚藝生涯,從小眷村長大,三代人的遷徙,從寧波渡海的梅乾菜壇,到台北眷村飄香的三杯雞,終在天津創業安家,2022年開始經營侯岬手作料理台式餐廳,店內擺設裝潢處處展露出細緻,對台灣的思念情懷。老闆肩上站著可愛的鸚鵡,完全是鐵漢柔情的代表,有著剛毅的外在與溫柔的內在並存。菜品更是獨具特色,台灣米酒碰撞津門醬油,讓北方食客品嘗九層塔的辛香,侯岬(台語‘好吃’),兩者完美結合,兩岸共通的味覺臍帶,在舌尖上重逢了!Tony在聊天中表示,從小店做起,慢慢擴大,現在已有分店,感謝當地政府的對台灣青年來大陸創業的大力支持,身邊很多朋友都是在大陸就學後直接就業的,都發展的不錯,有幾個學醫的朋友,現在也成為主治醫生了。 台灣青年的成功創業經歷離不開自身優勢與大陸資源的結合,形成差異化競爭優勢。就如天津陶樂養老院創辦人井然所說的有效的把大陸的廣度、速度和高度,跟臺灣的深度和溫度,做好結合。相信台灣青年在大陸一定會有更多的發展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