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分類

2025新社花海暨臺中國際花毯節/29公頃花海引進國際IP花毯帶來震撼視覺衝擊
【記者如風/臺中報道訊】
2025新社花海暨臺中國際花毯節即將重磅登場!11月5日,市府觀旅局盛大舉辦記者會,由張大春副秘書長代表盧秀燕市長出席,立法院副院長江啟臣、新社區長林淑惠,以及各區相關單位主管、新社農會代表、休閒農業協會成員、在地里長、長者及愛苗幼兒園孩童等嘉賓踴躍參與,共同揭開這場年度花海盛事的序幕,預告新社已萬事俱備,誠邀海內外遊客共赴花之約。
本屆活動以「花開三盛事」為核心,集結花海、花毯、中農展售會三大亮點,將於11月8日至11月30日在新社區種苗改良繁殖場二苗圃精彩上演,為期23天的盛宴將全方位演繹山城獨特魅力。此前,主辦單位已於農業部舉辦展前記者會,三大特展亮點提前曝光,引發廣泛關注。
作為活動核心,本屆盛會圍繞三大主軸打造沉浸式體驗:以「愛與勇氣」為主題的新社花海,用6萬株一串紅、千日紅、波斯菊等多樣草花鋪陳13.5公頃大地畫布,色彩繽紛宛如自然交響;引進國際知名IP打造的2公頃絕美花毯,將藝術與自然完美融合,帶來震撼視覺衝擊;更有串聯臺中、苗栗、彰化等8縣市的「中臺灣農業行銷展售會」,匯集「臺中領鮮」「豐味苗栗」「幸福嘉義」等特色農產品牌,讓遊客在賞花之餘暢享購物樂趣。
總面積達29公頃的展區,將自然景觀、文創藝術與在地農業深度結合,不僅是視覺與感官的雙重饗宴,更為中臺灣觀光產業注入強勁動能。11月8日起,誠邀各界遊客走進新社,在花海中徜徉、在花毯前駐足、在農展中尋味,共度充滿詩意與歡樂的美好時光!
厦门嘉莲街道携手多方力量探路公益助残|以爱爲翼让大龄“星娃”逐光而行
萬順傳媒據台湾共工新闻社消息「记者夏娃/厦门报道」嘉莲街道陈清语主任一行调研陈岚心理谘询中心|以爱爲桥,爲大龄“星娃”拓闢公益助残新航道,11月4日上午,暖阳洒遍鹭岛,厦门市嘉莲街道主任陈清语在阳光书画院馆长罗萍的陪同下,带队奔赴辖区内陈岚心理谘询中心,一场聚焦大龄自闭症群体(“星星的孩子”)帮扶新路径的公益助残调研温情啓幕。此次调研以整合社区优质资源、织密特殊群体社会支持网络爲核心,深度探寻机构在大龄自闭症干预康复领域的专业实践与暖心成效,爲特殊群体的社会融入注入政企社协同的新动能。
在机构负责人陈习珍的引导下,陈清语主任一行实地探访了温馨雅致的谘询室与功能多元的特色教室,认真聆听核心业务开展情况的详细彙报。谈及公益路上的暖心伙伴,陈习珍老师格外动容:“上次我回台湾期间,多亏罗萍馆长始终牵挂公益助残事业,给予中心诸多支持与关照。”她手指牆壁上琳琅满目的油画,分享了一段治癒人心的故事——经由罗萍馆长热心引荐,厦门大学艺术学院熊剑忠老师爲刘梦缘提供了爲期一个月的专项艺术指导。在老师的耐心陪伴与专业引导下,梦缘用画笔勾勒心声,成功创作数十幅作品,让色彩成爲跨越沟通壁垒的桥梁,打开了与世界温柔对话的窗口。据悉,厦门陈岚心理谘询中心始终坚守“客製化干预”核心,从社交能力培养、沟通技巧提升、生活适应训练等关键维度精准发力,搭配专业心理支持与家庭指导服务,已助力数名大龄自闭症星青年逐步融入生活、绽放光彩。现场展示的鲜活案例与扎实服务数据,赢得调研团队的一致认可与高度讚誉。
深入暸解中心运作模式与梦缘的创作故事后,陈清语主任深受触动,当场爲机构发展支招:“希望你们持续发挥专业优势,不妨以公益绘画工作坊爲载体,爲大龄自闭症群体搭建非语言表达的专属平台,让他们借助色彩与创意传递内心世界,更快融入社会大家庭。”她高度评价中心长期深耕大龄自闭症领域、提供专业且有温度的服务,同时爲阳光书画院及厦大艺术名师等社会力量的公益担当点赞。
“大龄自闭症群体关爱绝非孤军奋战,而是需要多方合力的系统工程。”陈清语主任强调,嘉莲街道将持续加大对这类专业社会组织的扶持力度,积极推动政府资源、专业服务、艺术力量与高校资源的跨领域深度协作,共同构筑包容友善、互助共融的社区生态。
此次调研搭建起政府、专业机构、文化单位与社会力量的多元沟通桥梁,各方凝聚共识:将以此次走访爲崭新起点,持续打磨可持续、可複製的公益合作模式,用协同之力爲大龄“星星的孩子”照亮成长征途,让每一颗“星星”都能在关爱与支持中闪耀独特光芒。
作者:夏娃
供图:共工新闻图片库、台湾共工新闻社
编辑:熊馨缘
责编:董勇

山海同音 兩岸同心——2025兩岸殘疾人藝術交流演出永春綻放融合之花
「記者張如鳳/綜合報導」
11月1日晚,"鄉愁永系·春天永駐——2025兩岸殘疾人文化藝術交流演出"在福建省泉州市永春縣人民會堂隆重舉行。來自臺灣、西藏、寧夏、新疆、吉林五地的殘疾人藝術家齊聚一堂,臺灣鋼琴公主劉夢緣、臺灣古箏王子張揚任受邀助陣,以藝術爲橋,共同演繹了一場跨越海峽的文化盛宴。臺灣代表團團長陳習珍在晚會授旗儀式中接過福建省海峽兩岸助殘志願者協會志願服務隊旗幟,成爲活動重要亮點。
本次交流演出是2025兩岸殘疾人文化藝術交流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晚會於19時30分準時開幕,永春人民會堂內座無虛席。在《白鶴雄風》的武術表演中,演出正式拉開帷幕,永春白鶴拳的剛柔並濟瞬間點燃了現場氣氛。
授旗儀式凝聚兩岸共識
晚會中場舉行的福建省海峽兩岸助殘志願者協會志願服務隊授旗儀式將活動推向高潮。臺中市亞斯伯格症肯納症協進會理事長陳習珍作爲臺灣代表受邀上臺,鄭重接過志願服務隊旗幟。她雙手握旗,眼眶溼潤,這一刻不僅是個人的榮譽,更是兩岸助殘事業共同理念的象徵。
陳習珍在接受採訪時表示:"這面旗幟代表着責任與承諾,將激勵我們繼續爲兩岸殘疾人藝術文化交流貢獻力量。"
多元藝術展現融合之美
整場演出分爲"源·山海禮讚"、"緣·兩岸情深"、"圓·同心築夢"三個篇章。西藏的堆諧非遺民歌《卓姆仁青崗》、寧夏的秦腔《火焰駒·表花》選段、新疆的舞蹈《絲路花開》等節目輪番上演,臺灣藝人徐承剛演唱的《甲天拼輸贏》配以手語翻譯,充分體現了"平等、融合、共享"的活動理念。
吉林殘聯王琦主席在觀演後深有感觸地說:"臺灣有個日月潭,吉林有個淨月潭,兩潭相映,情誼相連,我們非常願意邀請臺灣陳嵐老師一行攜手創辦兩潭音樂交流會,讓兩岸藝術之花在山水之間綻放。"吉林籍歌手王凱與嗩吶吹手張亮亮也現場表態,將正式向臺灣鋼琴公主劉夢緣發出邀約,約定來年春暖花開時在吉林同臺獻藝,延續這場跨越海峽的藝術之約。
新疆昌吉州殘聯理事長阿力木在演出間隙,與臺灣代表團團長陳習珍一行同遊永春山水。一行人漫步於永春的青綠景緻中,暢談兩岸文化特色與助殘心得,歡聲笑語不斷,還頻頻駐足合照,定格下兩岸同胞相知相近的美好瞬間。阿力木理事長當場誠摯發出邀請:"新疆有獨特的民族音樂與人文風情,盼陳習珍老師能帶團前來交流,讓兩岸殘疾人藝術家共奏民族團結與文化融合的樂章。"
鄉愁主題串聯情感紐帶
晚會中,鄉愁主題貫穿始終。董麗娜朗誦的《鄉愁》與臺灣嘉賓吳洪峯的情境表演相得益彰,當《一字鄉愁》的旋律響起時,不少臺胞觀衆輕聲跟唱,展現出兩岸共同的情感記憶。
陳習珍動情地說:"從《鄉愁》詩朗誦到《一字鄉愁》的演唱,每一句都觸動心靈。今晚,鄉愁不再是遺憾,而成爲連接兩岸的橋梁。"
演出在《歌唱祖國》的合唱中圓滿落幕。劉夢緣、張揚任與兩岸藝術家們相互擁抱、交換聯繫方式,約定繼續推動兩岸殘疾人藝術交流。在永春這個有着"永遠春天"美好寓意的地方,兩岸殘疾人藝術交流的種子已悄然生根發芽,爲促進兩岸文化交流與融合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頌樂Solar香港演唱會驚喜送上〈Golden〉兩次Encore熱情不減經典名曲點燃全場
【記者 蜀女 綜合報導】K-pop頂級女團MAMAMOO隊長頌樂Solar(金容仙),剛於AXA安盛創夢館,西沙GO PARK完成了她的第三次個人巡迴演唱會《Solar 3rd CONCERT in HONG KONG》,完滿結束!作為這次巡演的海外第一站,頌樂傾盡全力並預備了20多首歌曲送給全場觀眾,加上豐富粉絲福利,總共超過2小時的驚喜,令人難以忘懷。
大家也知道Solar擁有過人的唱功,不吝嗇展示實力,穿上黑色晚禮服、頭戴王冠的她,以音樂劇《巴黎聖母院》經典曲目作為演唱會的開始,令全場驚嘆其演繹之餘更感動人心。隨著大家情緒高漲,她把節奏加快送上她的個人作〈RAW〉,可說是氣氛轉變的暖場歌曲,她把長裙脫下,變成性感熱褲,獻唱MAMAMOO的名曲〈Egotistic〉,團魂滿滿,令全場YONGSOON(粉絲名稱)都尖叫不斷。
熾熱的氣氛繼續燃燒,頌樂再送上節奏強勁的首支個人主打作〈Spit it out〉,而在勁歌熱舞的表演下,還引來觀眾們的整齊應援,令Solar也更加投入。在高潮不斷的開場演出後,頌樂才稍事休息,跟現場的歌迷打招呼。她表示開show前特意學了廣東話,更隨即跟fans打招呼:「大家好!我係Solar。大家掛唔掛住我呀?」之後聽到觀眾們的稱讚,頌樂再以廣東話說:「多謝!」相當可愛。
之後,頌樂還表演了Solo歌曲〈Image〉和〈Blue Bird〉、〈EXIT〉等韓劇OST,以及她演出的音樂劇《MATA HARI》歌曲,當然也少不了MAMAMOO的〈I Miss You〉、〈You're the best〉、〈Piano Man〉等經典歌曲,由Solar個人演繹又有另一種韻味。而令不少香港歌迷期待的,還有頌樂的個人中文單曲〈Floating Free〉,作為第一次在香港現場獻唱,她的中文十分標準,聽得觀眾們如痴如醉,非常共鳴。
來到Encore部份,頌樂既換上短裙,更頭戴得意兔仔頭飾和背包,變身可愛裝束出場,走到台下跟觀眾近距離見面,並用廣東話高呼:「我愛你!」十分寵粉。意想不到是Solar更應粉絲要求,即興來個現場點歌唱環節,先清唱了特別預備的廣東話版〈Autumn Letter〉,之後還真的獻唱了全場期待的《Kpop獵魔女團》OST〈Golden〉等歌曲,現場演釋讓人歎為觀止。
接著Solar再跟全場觀眾一起拍攝大合照,並送上個人作〈Colors〉、〈Paradise〉來作最後的演唱歌曲。想不到由於粉絲們太過熱情,令本來已經不停說再見,真的打算回後台的Solar,再度來多一次Encore,為大家送上〈Blues〉以完結整個演出。
「樂耕農室內樂團」雲林在地傑出表演團隊榮獲全球音樂獎三項銀獎
【記者劉夢緣綜合報道】
雲林縣傑出表演團隊「樂耕農室內樂團」以專輯《Traveler》勇奪2025年「全球音樂獎(Global Music Awards)」三項銀獎,再度在世界舞台上展現雲林音樂創作的能量。文化觀光處長陳璧君特地前往張貼紅榜,表達縣府對藝術總監蕭致邑及團隊的誠摯祝賀。
樂耕農室內樂團藝術總監蕭致邑(Chih-i Hsiao)策劃與製作的專輯《Traveler》,邀集來自泰國、印度、韓國、台灣、中國及歐美等地的音樂家共同創作,融合亞洲傳統樂器與西方古典、爵士語彙,展現跨文化的深度交流與創新能量。該專輯榮獲「世界音樂(World Music)」、「作曲/作曲家(Composition / Composer)」及「創意與原創性(Creativity / Originality)」三項銀獎殊榮,充分展現台灣音樂人兼具國際視野與創作實力。
雲林縣長張麗善表示,樂耕農室內樂團長年深耕雲林,以音樂為文化種子,推動藝術教育與國際交流,是縣內極具代表性的音樂演藝團隊。此次榮獲國際大獎,不僅為雲林爭光,也讓世界看見台灣文化的創作能量。《Traveler》透過音樂開啟跨文化對話,創造出「第三空間」的概念——一個融合多元文化、彼此交流並孕育新創意的藝術場域,象徵雲林文化從在地走向國際的精神。
文化觀光處長陳璧君指出,《Traveler》在音樂風格、音色層次與文化融合上皆展現高度藝術性與創新精神,能從超過70個國家參賽作品中脫穎而出,證明台灣音樂創作者的專業水準與世界級製作能力。樂耕農以堅持與熱情讓世界聽見雲林的聲音,也持續讓台灣音樂在國際舞台上發光發熱。
「全球音樂獎」為國際音樂界具影響力的獨立音樂競賽之一,致力於表揚具藝術深度、創意能量與文化價值的音樂作品。評審團由全球音樂產業的製作人與專業人士組成,歷年曾肯定台灣音樂人戴曉君、舒米恩、王喬尹等人。今年除蕭致邑外,台灣的Jot Taj、黃瑞豐與吳政君、薄荷葉樂團(The Peppermints)、Triple Deer等音樂人也同獲殊榮,顯示台灣音樂創作正持續被世界肯定。
樂耕農室內樂團自2001年成立以來,以「音樂農夫」自許,從民族樂器出發,透過創新編曲與跨界合作,讓音樂走進生活、融入社會。團名「樂耕農」象徵以音樂耕種文化,讓藝術在土地上生根發芽。草創初期由音樂班師生及校友組成,後有更多雲林在地音樂教育者與音樂家加入。曾獲教育部藝術教育貢獻獎與雲林縣藝術教育貢獻獎,並於2016年參與「維也納台灣音樂節」,榮獲優秀樂團獎;2019年再度參加「維也納國際合唱比賽暨音樂節」,不僅再次獲頒優秀樂團獎,更獲得傑出音樂家獎的肯定。2025年,樂耕農受邀前往美國,參與NIU 50週年「世界音樂教學論壇」暨音樂節演出;2026年已受邀前往維也納參與國際音樂節演出,不斷登上國際舞台。樂耕農室內樂團以中樂為核心,融合多元音樂語言,讓音樂成為文化傳承與國際交流的橋樑,以實際行動證明,來自雲林的聲音同樣能登上世界舞台,讓台灣的文化能量持續在國際發光。
雲林縣政永續治理層面再創佳績/榮獲今周刊2025「最佳首長信任獎」與「永續創新獎— 環境力特優」
【記者劉夢緣綜合報道】
雲林縣在《今周刊》2025年「永續城市SDGs大調查」中脫穎而出,榮獲 「最佳首長信任獎」與「永續創新獎—環境力特優」兩項大獎殊榮,頒獎典禮 22日於台大國際會議中心舉行,由副縣長謝淑亞代表縣長張麗善及縣府 團隊出席受獎,展現雲林在永續治理、環境創新與民眾信任度上的亮眼成果。
《今周刊》自2020年起舉辦「永續城市SDGs大調查」,以聯合國永續發 展目標(SDGs)為評核架構,邀請產官學專家組成評審團,針對全國各縣(市) 在17項SDGs為施政基礎上的縣政治理效能、社會包容、環境永續及創新力等 面向進行綜合評比,加上施政滿意度民意調查後,縣長張麗善高居全國前列榮 獲「最佳首長信任獎」,感謝《今周刊》的肯定與雲林縣民的信任;此外,延 續去年首度辦理的「永續創新獎」,今年雲林縣也以兼具創新與實效的環境治 理方案脫穎而出,榮獲三大面向中的「環境力特優」。
雲林縣副縣長謝淑亞表示,雲林縣以「幸福雲林,永續上場」為願景,從 智慧農業、再生能源到資源循環,落實「智慧經濟、低碳永續、安全健康、共 融發展」的施政精神,在張麗善縣長親民誠懇的治理風格下,凝聚縣民的信任; 此次榮獲「最佳首長信任獎」,代表雲林在施政方向上獲得民心支持,也感謝 縣民對於施政成果的肯定。
謝淑亞副縣長再指出,雲林是一個農業縣,大埤鄉做為我國酸菜的故鄉, 占全國產量的八成以上,卻面臨農業剩餘資材無法妥善利用,甚至產生環境污 染的問題,在與台大團隊合作引入永續循環經濟的概念下,期許讓廢棄物成為 可利用資源,兼顧經濟發展與友善環境;此次獲得「永續創新獎—環境力特優」 是對縣府團隊的努力給予肯定,雲林縣未來將持續創新與突破,期待為這片土 地帶來永續的發展。
雲林縣近年已連續榮獲多項國內外永續肯定,例如日前揭曉的2025亞太暨 台灣永續行動獎合計獲得37座獎項,勇奪全國最大贏家。此次再獲《今周刊》 雙獎,象徵雲林以具體行動回應全球永續發展趨勢,將持續推進地方創新,厚 植韌性與幸福力,打造具韌性、永續及宜居的城鄉。
雲科大邀請芬蘭赫爾辛基大學教師攜手推動創新設計教育交流
【記者如風綜合報道】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創意生活設計系於2025年10月21日舉辦「2025台芬跨文化設計教育講座與論壇(2025 Finland and Taiwan Cross-Cultural Design Education Forum)」,特別邀請來自芬蘭赫爾辛基大學(University of Helsinki)設計教育領域權威──Pirita Seitamaa-Hakkarainen教授與Kai Hakkarainen榮譽教授蒞校演講與交流。活動由本系主任謝修璟教授主持,並邀請設計學院副院長周玟慧教授、創意生活設計系杜瑞澤教授、彭立勛副教授與蔡旺晉副教授共同參與論壇對談。
上午舉辦之兩場專題講座分別為 「Creativity and Studio-Based Design Education」 及 「Cultivating Social-Creative Knowledge Practices: Finnish Approach to Innovation Education」,由兩位赫爾辛基大學教授分享芬蘭以創造力為核心的設計教育理念與實踐經驗,內容精彩、迴響熱烈。
下午進行國際論壇,主題為「AI、創造力與設計教育(AI,...
彰化縣長王惠美親到為代表隊加油/稱贊雲林縣擁有符合國際的運動場
[記者如風綜合報道】
全國運動會在雲林於10月18正式開幕後,各項賽事陸續展開,今(20)日下午彰化縣長王惠美到雲林縣立田徑場及縣立滑輪溜冰場慰勞選手並觀摩競賽場地,縣長張麗善率團隊給予熱情接待及詳細的導覽解說。
縣長張麗善表示,今天非常歡迎王惠美縣長率隊前來關心彰化縣出賽的選手們,很棒的是已經拿到兩金了,後續還有一些比賽,希望大家都能夠如願以償,達到自己心目中理想的金牌數。雲林縣目前離目標還有一點點距離,現在還在加把勁繼續努力,希望都能夠達標。同時也感謝所有的裁判跟教練,在競賽期間撥出時間與精力,確保比賽公平公正、順利進行及指導每一場競賽。
張縣長也仔細解說雲林縣立田徑場及縣立滑輪溜冰場,指出雲縣府團隊以600天、21億元經費完成不可能的任務,興建符合國際級水準的全運會主場館-雲林縣立田徑場,是台灣目前唯一擁有九彎十直跑道的運動場地,更可同時進行跳遠及跳高等比賽;而新建的雲林縣立滑輪溜冰場耗資1.2億,屬於拋物線型賽道,場地寬7公尺長200公尺,是符合國際標準之競速滑輪溜冰場,兩場館可以說都是為全運會精心打造的,更可提供為日後大型賽事場地。
彰化縣長王惠美表示,恭喜雲林縣擁有這麼棒、符合國際的運動場-雲林縣立田徑場及滑輪溜冰場。彰化今天約有500位選手及教職員前來參加盛會,我們到目前為止已拿下2金6銀7銅的成績,接下來還會繼續努力,也期許所有選手都能夠突破自我、再創佳績,為自己的縣市、為國家來努力。
《雲林縣志》與《鄉鎮市志》同步編纂— 共書在地記憶
【記者如風綜合報道】
雲林縣政府積極推動縣志與鄉鎮市志編纂工作,開啟全縣歷史文化記錄的新頁。縣史第一部《雲林縣志》自110年啟動,記載上起本縣開拓、下迄民國112年的地理、政治、經濟、社會、教育、文化等發展沿革,為雲林地方史與區域史研究的重要典藏文獻,也象徵雲林文化底蘊的深厚與歷史記憶的再現。
《雲林縣志》共分9志(每志為一卷),包括沿革志、地理志、政事志、經濟志、教育志、社會志、宗教志、文化志與人物志,另設卷首與卷尾,合計11卷34篇,總篇幅約710萬字。邀集45位國內專家學者組成撰稿團隊,攜手完成雲林縣史上首次修志任務,預計於115年正式出版。
雲林縣長張麗善表示,縣府十分重視地方歷史文化的保存與傳承,感謝陳璧君處積極策劃並推動這個歷史大業的文化工程,不僅啟動《雲林縣志》編纂,更積極推動「一鄉鎮一志書」。除已出版之北港鎮志、斗六市志、口湖鄉志、四湖鄉志、西螺鎮志、虎尾鎮志與古坑鄉志外,其餘未有鄉鎮志之林內、莿桐、斗南、土庫、大埤、二崙、崙背、麥寮、臺西、元長、褒忠、東勢、水林等13鄉鎮及續修之北港鎮,縣府考量地方財政能力,各鄉鎮補助經費280萬元(70%),公所自籌120萬元(30%),公所自113年起陸續啟動編纂,讓雲林的歷史記憶能自上而下、由點至面,完整呈現,共同完成這項文化工程,拼出臺灣地方志書的最後一塊拼圖。
文化觀光處長陳璧君指出,《雲林縣志》與《鄉鎮市志》的同步推動,是全體雲林人的共同歷史使命。《雲林縣志》目前已至期末修正階段,將於114年底完成結案文稿撰寫,屆時於縣府及20鄉鎮市公所辦理公開閱覽,歡迎各位鄉親閱覽提供意見,預計115年10月正式出版。而各鄉鎮志方面,14鄉鎮公所已都完成委託作業,由專業團隊進行編纂工作中,預計於115至116年間,全縣20鄉鎮市均完成志書編纂,讓雲林每一個鄉鎮的故事都被看見,這不只是文化保存,更是歷史教育與社會凝聚的基礎。讓地方志成為連結世代的文化橋樑,從縣志到每一個鄉鎮的志書,都是雲林整體文化版圖的一頁。
其中,水林鄉公所於今(16)日舉辦『《水林鄉志》編纂啟動記者會暨第一場地方人士座談會』,正式揭開水林文化志業的新篇章。活動由張東凱代理鄉長、縣府文化觀光處陳璧君處長、社會處林文志處長、各村村長、鄉民代表、地方仕紳鄉親以及編纂委員齊聚一堂,共同見證水林歷史的重要時刻,並邀請鄉親提供老照片、文獻與口述資料,使志書更具在地生命力。《水林鄉志》由台灣經濟研究院研究九所承辦,副研究員游維真率領團隊執行,編纂期程19個月,預計於116年(2027)完成,結合文獻蒐集與田野訪談,全面呈現水林的歷史風貌與人文特色,完整呈現自然環境、聚落變遷、人物事蹟、產業發展、藝文與宗教信仰等多面向內容。
雲林縣政府表示,從縣志到鄉鎮志的同步推進,不僅是文化保存的工程,更是凝聚地方力量、強化雲林文化自信的重要行動。透過全民參與與專業團隊合作,雲林將以文化為根,以歷史為基,持續書寫屬於全體雲林人的共同記憶,為後世留下珍貴而永續的文化資產。
守護成龍濕地特有魚種⌈成龍青鱂⌋進行移池搬新家
【記者如風綜合報道】
雲林縣政府與宜梧國中自去年起合作辦理成龍濕地生態教育特色課程,本月16日帶領師生將成龍濕地的特有魚種「成龍青鱂」進行移池保育工作,指導學生進入室內暫養池操作撈網集中,隨後前往戶外龍鬚菜養殖池釋放魚群,延續特色課程中觀察成龍青鱂利用龍鬚菜穩定野外族群數量,以在地特色自然生態知識增進科普思考創新能力,共同為保護濕地生物多樣性目標貢獻一己之力。
雲林口湖鄉地區因早年養殖業超抽地下水而引發地層下陷和海水倒灌,後來又因民國75年韋恩颱風與85年賀伯颱風的侵襲,導致農田長期積水逐漸形成草澤濕地,多年來縣府與地方社區、林業保育署南投分署、內政部國家公園署等單位通力合作經營,辦理濕地生態基礎調查與相關生態保護工作;於112年重新釐整成龍濕地魚種資料,確認「成龍青鱂」屬於臺灣特有種魚類,由國立臺灣海洋大學陳義雄教授以成龍濕地為模式產地正式對外發表,讓成龍濕地之名躍上世界學術舞台。
張麗善縣長感謝國立嘉義大學王柏青老師團隊帶領宜梧國中進行本次成龍青鱂魚搬新家活動,藉由實作學習方式讓師生瞭解雲林濕地特色所在,培養對於自然環境理解和生態科學興趣,也感謝巧味芽李水對先生能夠提供室內暫養場域做為種原保存使用,與改善戶外海菜養殖池環境提供成龍青鱂穩定的生存環境,實踐公私協力合作改善濕地關注生態議題。
張麗善縣長也表示,近年全球面臨氣候變遷,極端降雨條件讓成龍濕地水文環境及棲地面臨難以調控及預測威脅,也讓成龍青鱂小型魚類的保育工作增加相當難度,縣府未來仍將持續與各方單位合作,探討成龍濕地經營管理及青鱂魚復育之可行性,依據科學性調查成果進行水文調控與棲地營造,尋求增進成龍濕地生態服務功能與生態復育的最佳方案,守護雲林沿海重要濕地與兼顧地方產業發展。
[兩岸報導]南投市公所攜手混障綜藝團 感動營北國中師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