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劉夢緣/廈門報導」5月23日晚上,廈門藝術學校隆重舉辦”藝鷺大講堂”特別活動。此次,學校誠摯邀請廈門書法家協會會員、廈門陽光書畫院院長張濤先生作爲主講嘉賓,爲師生帶來一場題爲《書法藝術中的傳統與當代融合》的專題講座。
張濤先生自幼研習書法,師承傳統又勇於創新,尤以行草書與隸書見長,作品融合漢隸古拙與米芾筆勢,兼具豪邁氣韻與文人雅趣。他提出的”心手達情”書寫理念,強調書法創作需超越技法層面,追求心性與筆墨的統一,這一觀點深刻影響了當代書法教育。
此次講座以“藝脈相承鷺鳴八方”爲宗旨,旨在通過張濤先生的親身經歷與藝術見解,激發師生對傳統書法的敬畏之心,同時探索書法藝術在當代語境下的創新表達。張濤先生將結合自身跨地域藝術實踐,分享如何在堅守傳統根基的同時,融入時代審美與個人感悟,爲書法教育與創作提供新思路。
廈門藝術學校校長表示:”張濤先生的藝術成就與教育情懷,與我校推動傳統藝術創新的目標高度契合。我們期待通過此次對話,搭建起師生與名家之間的思想橋梁,共同書寫新時代藝術教育的華章。”
今晚,只有兩根手指的張濤演講:做最好的自己,斷指書法家張濤:以殘缺之軀書寫人生華章——他是生命的強者。
報告廳內座無虛席,張濤以”做最好的自己”爲主題,向400名師生講述了他用兩根手指書寫人生、助殘圓夢的勵志故事。這場演講不僅是對個人奮鬥歷程的回顧,更成爲激勵青年學子直面困境、追求卓越的生動課堂。
命運的重創與重生1995年,一場突如其來的車禍奪去了張濤的右腳、左手及右手三根手指,讓這個原本貧困的家庭雪上加霜。面對命運的重創,張濤並未屈服。12歲時,他在廣東街頭偶遇一位藝術家,開始用僅存的兩根手指練習書法。爲增強指力,他以磚塊、粉筆爲筆,日復一日地臨摹字帖,甚至練到手指麻木。
“那時我只有一個信念:這是重生的機會,必須比常人更努力。”張濤回憶道。2008年,他帶着作品來到廈門,開設畫廊並加入廈門市書法家協會。2013年,他創立”陽光書畫院”,將助殘作爲畢生使命。
以藝術爲翼,助殘圓夢在陽光書畫院,張濤不僅教授書畫技藝,更致力於幫助殘障人士重拾自信。他發起”助殘揚藝”項目,免費培訓數百名殘障學員,其中不乏聽障、肢殘人士。他常說:”殘障朋友最難的是自我認同,而藝術能打開他們的心門。”
張濤的善舉感動了社會。他先後獲評”央視年度慈善人物””全國向上向善好青年”等榮譽,並帶領團隊研發文創產品,建立全國首家殘健融合IP版權數據庫,爲殘障藝術家提供版權收益支持。
演講中的生命哲思,此次演講中,張濤以”做最好的自己”爲核心,分享了他對生命價值的理解:”人生沒有假設,只有當下。與其抱怨命運,不如用行動證明自己。”他結合自身經歷,鼓勵青年學子:”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獨特光芒,即使身體有殘缺,也能通過努力創造無限可能。”
現場聽衆被他的故事深深打動。得到一幅張濤現場揮毫的學生表示:”張濤老師用兩根手指書寫人生,這種堅韌精神讓我深受啓發。未來無論遇到什麼困難,我都會記住’做最好的自己’。”
未來:讓藝術照亮更多生命談及未來,張濤計畫每年舉辦殘障藝術家展覽,推動社會對殘障羣體的關注。他希望陽光書畫院不僅能成爲藝術創作的平臺,更能成爲殘障人士實現自我價值的家園。
正如他在演講中所寫:”古之立大事者,必有堅韌不拔之志。”張濤用殘缺之軀詮釋了這句話的深刻內涵,也爲新時代青年樹立了奮鬥的標杆。最後張濤老師表示:今日分享講課是一時的,留下的感動和夢想是永久的,他希望莘莘學子能夠做最好的自己,茁壯成長,夢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