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劉夢緣/廈門報導」5月24日,林婕師生美術作品展在中華兒女美術館開幕,展期將持續至6月8日。該作品展以“藝心向陽·益路繁花”爲主題,展出殘疾人畫家林婕及其特需學生的70餘幅國畫作品,涵蓋工筆重彩、水墨寫意等多種技法,以藝術的形式講述一段關於生命不屈、夢想綻放的動人故事。
本次作品展由中國殘疾人事業新聞促進會指導,廈門市殘疾人聯合會主辦,福建省隨心公益服務中心、中華兒女美術館承辦,廈門南洋學院、廈門市火炬學校協辦,北京水墨創新文化藝術院提供學術支持。
生命如畫:從腦癱女孩到畫家的蛻變
林婕,1983年出生於廈門。她自幼被確診爲先天性腦性癱瘓,被醫生診斷“無法治療,終生不能站立,不能說話”。
然而,林婕和父母都沒有放棄。在父母陪伴下,她用4年的時間學會站立,用17年的堅持學會了獨立行走,甚至用無力的雙手握緊了畫筆。此後,林婕再度憑藉驚人的毅力考取大學、獲得園藝師和經濟師資格等,並獲評2003年首屆“感動廈門十大人物”。
繪畫被林婕視爲生命中的另一個“神話”。由於肌張力障礙,她的手指難以自如控制,每次握筆繪畫,都必須使出全身力氣。“握筆一會兒,手裏就磨出了水泡。水泡破了起,起了破,直到現在,我的手指已經變形,但對繪畫的愛始終沒變。”林婕說。
她的作品多次入選全國殘疾人書畫展、中國殘疾人美術展,還登上了法國巴黎盧浮宮的殿堂。從《雀之靈》到《大地回春》,林婕的畫作不僅是技藝的呈現,更是一曲對生命的禮讚。
藝術與愛:發揮特長做特需孩子的“領路人”
2019年,林婕在恩師劉存惠(著名畫家、美術教育家)的鼓勵下,開設義務國畫班,投身特需兒童國畫教育。儘管語言交流存在困難,但她全身心投入,和特教老師們“專業互補”,在五年時間內幫助許多孩子學會握筆、創作,完成了一場“不可能的傳承”。
“一技之長,是殘疾人羣體融入社會的‘鑰匙’。我願意用自己的經驗,來做他們的‘領路人’。”林婕說。
本次作品展設置“破繭·重生”“綻放·共生”以及“星火·傳承”三大主題展區;一方面,展現林婕早期及成熟期的藝術作品,另外,也呈她與學生們共同完成的稚拙而真摯的作品,見證藝術如何點亮特殊羣體的心靈。
展覽現場,青黛色牆面與暖橘燈光交織,用絲質帷幔營造流動的光影,互動展牆更讓觀衆以觸摸感知藝術肌理。當林婕筆下的孔雀振翅、向日葵綻放,觀者將沉浸於一場關於堅韌與希望的精神對話。
心懷感恩:在熱愛的事物中找到自己的光芒
事實上,2015年,林婕已於惠和石文化園舉辦過自己的國畫作品公益展。十年後,她想通過再一次的作品展,告訴關心關愛她的人:自己成長了。“我能站在這裡辦展,離不開太多人的幫助。家人、師長、同學、領導和同事們、義工夥伴們……”林婕說。
感謝致辭中,她提及了生命中兩位最重要的長輩。一是恩師劉存惠。“他用技藝和對藝術純粹的熱愛感染着我。這份師恩,我將用一生的創作去銘記與傳承。”林婕說。第二位則是林婕最敬畏的伯伯。他在林婕困頓時伸出的援手,迷茫時給予的指引,在林婕看來,這份知遇之恩,已成爲她生命中最溫暖的底色。
林婕說,她希望用發生在自己身上的奇蹟,回饋所有關心關愛她的人,更希望以此來鼓勵所有正在與命運抗爭的朋友。“生命的意義不在於我們生來如何,而在於我們選擇如何綻放。希望我的作品能傳遞一絲力量,也懇請各位老師和朋友不吝賜教。願我們都能在熱愛的事物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光芒!此次藝術展不僅為公眾提供了一場視覺盛宴,更傳遞了“藝術無障礙”的理念。林婕用十年時間證明:生命的意義在於勇氣與堅持,而藝術則是連接每個靈魂的橋樑。正如她所言:“藝術是我與世界對話的方式,也是我賦予自己與他人力量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