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分類
泉州光慧國學院重陽節活動中兩岸特教與家庭心理輔導專家陳習珍熱心為市民公益咨詢維繫家庭和諧
「記者如風綜合報導」歲歲重陽,情暖僑鄉。近日,泉州光慧國學院以“家國有愛 光慧有孝”為主題的重陽節活動圓滿落幕。活動現場,傳統禮儀展示區里,孩子們身著漢服向長輩行“拱手禮”,孝親故事分享環節中,多位市民講述自家的尊老往事,暖意融融;而另一側的公益咨詢區前,始終排著長隊——這是兩岸特殊教育與家庭心理輔導領域專家陳習珍老師的“家庭和諧方案”咨詢專場,近20組家庭帶著親子、婚姻、代際相處的難題而來,最終都帶著可落地的解決方法滿意而歸。作為深耕行業15年的實戰型專家,陳習珍老師的專業實力兼具權威認證與落地經驗:持有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台灣特殊教育專業資格證雙認證,曾獲台灣地區“特殊教育輔導卓越獎”,2018年起牽頭“兩岸家庭正向溝通公益項目”,累計為超3000組家庭提供咨詢服務。此次她帶來的“家庭和諧方案”,不僅包含針對情緒管理的“離場冷靜法”,還新增了“親子需求翻譯術”“代際共識清單”等實操技巧,專門破解當下家庭常見的溝通痛點。
活動現場,“幼兒家庭爭吵”問題成為咨詢焦點之一。一對年輕夫妻抱著剛滿3歲的孩子前來,丈夫無奈地說:“昨天就因為孩子睡前要不要讀繪本吵了起來,我覺得該讓孩子早點睡,她非要讀,吵到最後孩子哭了,我們也冷戰了一晚上。”針對這類困境,陳習珍老師當場拆解“離場冷靜三步法”,還補充了“事後修復技巧”:“吵完別冷戰,等孩子睡後,你們可以用‘我擔心……’的句式溝通,比如媽媽說‘我擔心不讀繪本會讓孩子失去閱讀興趣’,爸爸說‘我擔心晚睡影響孩子發育’,先講需求,再找折中辦法,比如‘今天讀10分鐘短繪本,明天提前半小時開始’。”夫妻二人邊聽邊記,妻子還掏出手機拍下老師畫的“溝通流程圖”,笑著說:“以前總盯著‘誰對誰錯’,現在知道該怎麼找中間路了。”除了年輕父母關注的親子與婚姻問題,祖輩參與的“代際帶娃矛盾”也佔咨詢量的近三成。一位爺爺帶著兒媳和剛滿1歲的孫子前來,直言“我早上想給孩子餵點米湯,兒媳說太早了,為此我們倆已經拌了好幾次嘴,現在都不敢在她面前餵東西了”。陳習珍老師沒有急於評判,而是拿出紙筆,引導二人一起列“代際共識清單”:先寫下雙方都認可的“核心原則”(比如“寶寶健康安全”“不強迫進食”),再針對“輔食添加”列出具體問題,比如“米湯能不能加”“什麼時候加”,建議他們一起查兒科醫生的專業建議,用“第三方權威”代替“長輩經驗”與“年輕觀念”的對抗。“這樣一來,你們對抗的就不是彼此,而是‘怎麼找到對寶寶最好的方法’。”陳習珍老師的話讓祖孫二人茅塞頓開,爺爺當場表示:“明天就和兒媳一起查資料,再也不因為這事鬧彆扭了。”咨詢間隙,不少家庭還圍著陳習珍老師交流後續問題,有人問“孩子挑食怎麼辦”,有人咨詢“青春期孩子不願說話怎麼引導”,老師都一一耐心解答,還現場演示“親子遊戲溝通法”——用積木搭建“家庭樹”,讓孩子通過擺放積木的位置,表達對家人的感受,不少家長看完後直呼“原來和孩子溝通還能這麼有趣”。
泉州光慧國學院負責人在活動尾聲表示:“我們希望借助重陽這個節日,將傳統文化中的‘家和’理念與現代心理服務結合。陳習珍老師的‘家庭和諧方案’不僅有方法,還懂人心,能幫家庭真正解開疙瘩,未來我們會繼續邀請此類專業力量,讓公益服務真正走進每個家庭的日常生活。”
此次活動不僅為泉州民眾送上了重陽的溫暖關懷,更搭建了兩岸專業心理服務落地基層的橋梁。期待未來能有更多像陳習珍老師這樣的專家,用接地氣的“和諧方案”,為更多家庭點亮幸福生活。
從香江到寶島—陳嵐與香港著名作家張詩劍的三十載文學知己情
「記者如風報道」
身處台灣的陳嵐女士,得知好友香港著名作家張詩劍先生已於2024年5月13日辭世的消息時,發文悼念。文中盡顯對故友離世的悲痛,追憶中寫道:我只能翻看著舊日與先生往來的書信,信紙上熟悉的字跡仍帶著溫度,卻再也等不到他親筆寫下的新句。三十餘載文學交契,先生於我而言,是伯樂,是師長,更是跨越香港與台灣的故人知己,那些浸潤著筆墨與關懷的往事,此刻愈發清晰。
初識先生是在三十四年前,那時他邀我擔任《香港文學報》深圳辦事處主任,共同為這份承載華文文學理想的報紙籌措經費。印象最深的,是他帶我走進香港文壇的那段時光。有次我赴港辦事,先生特意推掉其他安排,陪我走訪數位文化名人。從約定採訪時間到梳理提問思路,他事事細緻叮囑;採訪過程中,若我因緊張漏了關鍵問題,他便在一旁輕聲提醒,眼神里滿是鼓勵。正是這次經歷,讓我真正體會到先生對後輩的提攜之心——他從不是居高臨下地指導,而是手把手地引路,讓初涉文壇的我少走了許多彎路。
先生對我的寫作更是傾注了大量心血。得知我偏愛詩歌創作,他多次約我撰寫組詩,每一篇來稿,他都會逐字審閱,用紅筆標注修改意見:“這句意象可再貼近生活些”“調整韻腳後讀來更有韻律感”,有時甚至會為一個詞與我反復探討。後來我籌備出版《陳嵐愛情詩集》,心裡既期待又忐忑,先生得知後主動提出為我寫序、寫評論。沒過多久,他便將手稿寄來,字裡行間滿是對我詩作的細緻解讀:他會點出某句詩里“對情感的細膩捕捉”,也會肯定詩集“用溫柔筆觸傳遞愛的力量”,文末還特意寫下鼓勵的話:“陳嵐的詩,是從心底流出的真誠,值得被更多人看見。”那幾頁帶著墨香的文稿,我至今珍藏著,它不僅是對我作品的認可,更藏著先生對後輩毫無保留的扶持與期許。
為了打磨作品,先生常往返於香港與深圳之間,有時剛過關便直奔報社辦公室,,手提包放在角落,手裡卻攥著我的詩稿,一坐就是一下午。那些關於詩歌意境、文字表達的討論,不僅提升了我的創作水平,更讓我懂得:文學不僅是個人情懷的抒發,更需扎根生活、傳遞溫度。
先生一生為華文文學奔走,最讓我難忘的,是他發起“錦繡中華”詩歌大賽時的情景。他特意打電話給我:“陳嵐,把你眼裡的山河寫出來,這不僅是比賽,更是對家國的深情。”在他的鼓勵下,我提交了作品,沒想到竟能獲獎。得知結果那天,先生比我還激動,在電話里反復說:“我就知道你可以!”這份毫無保留的認可,成了我日後堅持寫作的重要動力。他總說,要讓更多人通過文字看見中華文化的美,而他自己,正是用一生踐行著這句話——從創辦香港文學促進協會、主編《香港當代文學精品叢書》,到主持二十四屆國際華文詩人筆會,他像一座橋梁,連接起兩岸三地的文學脈絡,也點燃了無數後輩的文學夢想。
後來我定居台灣,與先生的聯繫雖隔了山海,卻從未斷過牽掛。1999年台灣“921”大地震那天,房屋搖晃、通訊中斷,我在慌亂中與外界失聯。兩天後,當電話終於接通,聽筒里立刻傳來先生嘶啞又急促的聲音:“陳嵐!你還好嗎?有沒有受傷?”他說,這兩天他守著電話,每隔半小時就撥一次號,新聞裡看到震區的畫面,他總怕我出事,甚至偷偷想過“要是再也見不到你可怎麼辦”。直到聽到我的聲音,他才忽然哽咽,像個放下心頭大石的孩子,連說“沒事就好,沒事就好”。那一刻我才知道,這份跨越兩岸的情誼,早已超越了普通的文友與師長,他是真的把我當作親人般牽掛。
可我從未想過,這份“來日方長”的牽掛,竟會成永遠的遺憾。如今再讀先生為我寫的序言,再翻閱他修改過的詩稿,那些溫暖的文字仍如昨日叮嚀;再讀先生的《香妃夢回》,那句“愛的笛音”仍縈繞耳畔,只是再也聽不到他親自解讀詩句的聲音。我才明白,先生留下的不僅是一部部文學作品,更是一份對中華文化的赤誠,一份對友人、對後輩的真摯守望。
先生雖已遠去,但他播下的文學火種從未熄滅。往後每一次提筆,我都會想起他為《陳嵐愛情詩集》寫序時的認真,想起他修改詩稿時的專注,想起“921”地震後他在電話里哽咽的聲音。這份跨越兩岸的文緣,這份刻骨銘心的師恩,會永遠刻在我心裡,也會化作我繼續前行的力量——如先生所願,守好文脈,寫好文字,讓華文文學的薪火代代相傳。
張詩劍先生,願您在天國仍有詩相伴,有文為友。這世間,永遠有人記得您的付出,記得您為華文文學、為兩岸情誼點亮的那束光。

「樂耕農室內樂團」雲林在地傑出表演團隊榮獲全球音樂獎三項銀獎
【記者劉夢緣綜合報道】
雲林縣傑出表演團隊「樂耕農室內樂團」以專輯《Traveler》勇奪2025年「全球音樂獎(Global Music Awards)」三項銀獎,再度在世界舞台上展現雲林音樂創作的能量。文化觀光處長陳璧君特地前往張貼紅榜,表達縣府對藝術總監蕭致邑及團隊的誠摯祝賀。
樂耕農室內樂團藝術總監蕭致邑(Chih-i Hsiao)策劃與製作的專輯《Traveler》,邀集來自泰國、印度、韓國、台灣、中國及歐美等地的音樂家共同創作,融合亞洲傳統樂器與西方古典、爵士語彙,展現跨文化的深度交流與創新能量。該專輯榮獲「世界音樂(World Music)」、「作曲/作曲家(Composition / Composer)」及「創意與原創性(Creativity / Originality)」三項銀獎殊榮,充分展現台灣音樂人兼具國際視野與創作實力。
雲林縣長張麗善表示,樂耕農室內樂團長年深耕雲林,以音樂為文化種子,推動藝術教育與國際交流,是縣內極具代表性的音樂演藝團隊。此次榮獲國際大獎,不僅為雲林爭光,也讓世界看見台灣文化的創作能量。《Traveler》透過音樂開啟跨文化對話,創造出「第三空間」的概念——一個融合多元文化、彼此交流並孕育新創意的藝術場域,象徵雲林文化從在地走向國際的精神。
文化觀光處長陳璧君指出,《Traveler》在音樂風格、音色層次與文化融合上皆展現高度藝術性與創新精神,能從超過70個國家參賽作品中脫穎而出,證明台灣音樂創作者的專業水準與世界級製作能力。樂耕農以堅持與熱情讓世界聽見雲林的聲音,也持續讓台灣音樂在國際舞台上發光發熱。
「全球音樂獎」為國際音樂界具影響力的獨立音樂競賽之一,致力於表揚具藝術深度、創意能量與文化價值的音樂作品。評審團由全球音樂產業的製作人與專業人士組成,歷年曾肯定台灣音樂人戴曉君、舒米恩、王喬尹等人。今年除蕭致邑外,台灣的Jot Taj、黃瑞豐與吳政君、薄荷葉樂團(The Peppermints)、Triple Deer等音樂人也同獲殊榮,顯示台灣音樂創作正持續被世界肯定。
樂耕農室內樂團自2001年成立以來,以「音樂農夫」自許,從民族樂器出發,透過創新編曲與跨界合作,讓音樂走進生活、融入社會。團名「樂耕農」象徵以音樂耕種文化,讓藝術在土地上生根發芽。草創初期由音樂班師生及校友組成,後有更多雲林在地音樂教育者與音樂家加入。曾獲教育部藝術教育貢獻獎與雲林縣藝術教育貢獻獎,並於2016年參與「維也納台灣音樂節」,榮獲優秀樂團獎;2019年再度參加「維也納國際合唱比賽暨音樂節」,不僅再次獲頒優秀樂團獎,更獲得傑出音樂家獎的肯定。2025年,樂耕農受邀前往美國,參與NIU 50週年「世界音樂教學論壇」暨音樂節演出;2026年已受邀前往維也納參與國際音樂節演出,不斷登上國際舞台。樂耕農室內樂團以中樂為核心,融合多元音樂語言,讓音樂成為文化傳承與國際交流的橋樑,以實際行動證明,來自雲林的聲音同樣能登上世界舞台,讓台灣的文化能量持續在國際發光。

北北桃豪雨潮濕難耐 21世紀不動產提醒防潮除濕保居家健康
【記者 蜀女 台北報導】受到東北季風及低氣壓影響,北部豪大雨不斷,北北桃宜地區連日達到停班停課標準,不少民眾抱怨「根本是颱風天」。持續潮濕的氣候不僅讓衣物難乾、空氣悶濕,更讓壁癌、黴菌與塵蟎問題浮現。21世紀不動產提醒,雨季期間應加強居家防潮與除濕,維持乾爽環境,守護家人健康與房屋價值。
濕度放大體感溫差 防潮通風是基本原則
21世紀不動產表示,濕度會讓氣溫的感受更加明顯,造成冬季濕冷、夏季悶熱。居家防潮的基本原則在於「隔絕水氣與保持通風」。若外頭正下大雨,應緊閉門窗防止水氣滲入;平時天氣晴朗時,則可開窗通風,降低室內水蒸氣含量。尤其是剛裝修完的新房子,水氣含量較高,更應加強通風排濕。
若發現牆上已有黴菌產生,可先用乾牙刷將霉斑刷除,再以酒精擦拭,避免黴菌擴散與氣味殘留。這些簡易步驟可有效延緩壁癌與霉菌惡化,減少未來修繕支出。
除濕設備與生活小物並用 有效對抗濕氣與塵蟎
濕氣過重不僅導致悶熱與黏膩感,也可能影響呼吸道健康。21世紀不動產建議,民眾可利用除濕機或冷氣的除濕功能調節室內濕度,其原理是透過冷媒將空氣中的水氣轉化為水滴,再導流至集水箱或排水管中。一般除濕時間約需兩至三小時即可見效。
在櫥櫃、鞋櫃等小空間,則可放置乾燥劑、竹炭包或石灰袋進行吸濕;但應避免孩童與寵物誤觸。若欲自然除濕,可使用活性碳或小蘇打粉吸附空氣中的水氣,作為環保替代方案。
21世紀不動產企劃研究室副理董家菱補充指出,冬季亦是塵蟎活躍的季節。塵蟎偏好溫暖潮濕環境,以灰塵及皮屑為食,容易造成過敏與氣喘。若將室內濕度控制在45%至60%之間,不僅能改善空氣品質,也能抑制塵蟎繁殖。她建議民眾每週更換床單、枕套與窗簾,並搭配除濕與清潔,可同時達到防潮與除蟎效果。
潮濕恐損房屋結構 通風與朝向成購屋關鍵
當室內濕度超過70%時,霉菌與塵蟎的繁殖速度將明顯增加,造成壁癌、油漆剝落與木地板膨起等問題,進而影響居住美觀與建築耐用度。21世紀不動產分析,台灣屬海島型氣候,終年濕度偏高,因此購屋或租屋時,房屋的通風與朝向條件成為關鍵。
一般而言,高樓層、具南北對流窗設計、排水良好的建築較不易積水潮濕;新式建案若採用防潮建材,如防潮漆、防霉壁紙與防潮木地板,能更有效維持室內乾爽。21世紀不動產建議民眾看屋時,應觀察牆角與天花板是否有水痕、霉味,並詢問屋主或房仲關於社區排水與防潮設備狀況,以保障居住品質。
實用防潮建議 打造乾爽健康的生活環境
為協助民眾應對雨季潮濕,21世紀不動產提供以下五項防潮建議:
保持通風:每日開窗通風至少30分鐘,促進空氣對流。
善用除濕設備:適時使用除濕機或冷氣除濕模式,並定期清理濾網。
使用天然除濕物:於室內放置竹炭、活性碳或小蘇打粉吸附水氣。
檢查排水與窗框:確保陽台排水孔暢通、窗邊矽利康無龜裂。
選用防潮建材:裝修時採用防潮漆、防霉壁紙、防潮木地板,有助減少後續維修。
防潮除濕是居家保值的重要環節
21世紀不動產表示,隨著氣候變遷導致極端天氣頻繁,「健康宅」將成為未來房市的重要趨勢。防潮除濕不僅能維持生活舒適,更關乎健康與房屋保值。透過日常維護與正確觀念,民眾可在潮濕季節中打造乾爽宜居的家,讓居住環境同時兼顧安全與品質。
泉州光慧國學院重陽節活動中兩岸特教與家庭心理輔導專家陳習珍熱心為市民公益咨詢維繫家庭和諧
「記者如風綜合報導」歲歲重陽,情暖僑鄉。近日,泉州光慧國學院以“家國有愛 光慧有孝”為主題的重陽節活動圓滿落幕。活動現場,傳統禮儀展示區里,孩子們身著漢服向長輩行“拱手禮”,孝親故事分享環節中,多位市民講述自家的尊老往事,暖意融融;而另一側的公益咨詢區前,始終排著長隊——這是兩岸特殊教育與家庭心理輔導領域專家陳習珍老師的“家庭和諧方案”咨詢專場,近20組家庭帶著親子、婚姻、代際相處的難題而來,最終都帶著可落地的解決方法滿意而歸。作為深耕行業15年的實戰型專家,陳習珍老師的專業實力兼具權威認證與落地經驗:持有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台灣特殊教育專業資格證雙認證,曾獲台灣地區“特殊教育輔導卓越獎”,2018年起牽頭“兩岸家庭正向溝通公益項目”,累計為超3000組家庭提供咨詢服務。此次她帶來的“家庭和諧方案”,不僅包含針對情緒管理的“離場冷靜法”,還新增了“親子需求翻譯術”“代際共識清單”等實操技巧,專門破解當下家庭常見的溝通痛點。
活動現場,“幼兒家庭爭吵”問題成為咨詢焦點之一。一對年輕夫妻抱著剛滿3歲的孩子前來,丈夫無奈地說:“昨天就因為孩子睡前要不要讀繪本吵了起來,我覺得該讓孩子早點睡,她非要讀,吵到最後孩子哭了,我們也冷戰了一晚上。”針對這類困境,陳習珍老師當場拆解“離場冷靜三步法”,還補充了“事後修復技巧”:“吵完別冷戰,等孩子睡後,你們可以用‘我擔心……’的句式溝通,比如媽媽說‘我擔心不讀繪本會讓孩子失去閱讀興趣’,爸爸說‘我擔心晚睡影響孩子發育’,先講需求,再找折中辦法,比如‘今天讀10分鐘短繪本,明天提前半小時開始’。”夫妻二人邊聽邊記,妻子還掏出手機拍下老師畫的“溝通流程圖”,笑著說:“以前總盯著‘誰對誰錯’,現在知道該怎麼找中間路了。”除了年輕父母關注的親子與婚姻問題,祖輩參與的“代際帶娃矛盾”也佔咨詢量的近三成。一位爺爺帶著兒媳和剛滿1歲的孫子前來,直言“我早上想給孩子餵點米湯,兒媳說太早了,為此我們倆已經拌了好幾次嘴,現在都不敢在她面前餵東西了”。陳習珍老師沒有急於評判,而是拿出紙筆,引導二人一起列“代際共識清單”:先寫下雙方都認可的“核心原則”(比如“寶寶健康安全”“不強迫進食”),再針對“輔食添加”列出具體問題,比如“米湯能不能加”“什麼時候加”,建議他們一起查兒科醫生的專業建議,用“第三方權威”代替“長輩經驗”與“年輕觀念”的對抗。“這樣一來,你們對抗的就不是彼此,而是‘怎麼找到對寶寶最好的方法’。”陳習珍老師的話讓祖孫二人茅塞頓開,爺爺當場表示:“明天就和兒媳一起查資料,再也不因為這事鬧彆扭了。”咨詢間隙,不少家庭還圍著陳習珍老師交流後續問題,有人問“孩子挑食怎麼辦”,有人咨詢“青春期孩子不願說話怎麼引導”,老師都一一耐心解答,還現場演示“親子遊戲溝通法”——用積木搭建“家庭樹”,讓孩子通過擺放積木的位置,表達對家人的感受,不少家長看完後直呼“原來和孩子溝通還能這麼有趣”。
泉州光慧國學院負責人在活動尾聲表示:“我們希望借助重陽這個節日,將傳統文化中的‘家和’理念與現代心理服務結合。陳習珍老師的‘家庭和諧方案’不僅有方法,還懂人心,能幫家庭真正解開疙瘩,未來我們會繼續邀請此類專業力量,讓公益服務真正走進每個家庭的日常生活。”
此次活動不僅為泉州民眾送上了重陽的溫暖關懷,更搭建了兩岸專業心理服務落地基層的橋梁。期待未來能有更多像陳習珍老師這樣的專家,用接地氣的“和諧方案”,為更多家庭點亮幸福生活。
從香江到寶島—陳嵐與香港著名作家張詩劍的三十載文學知己情
「記者如風報道」
身處台灣的陳嵐女士,得知好友香港著名作家張詩劍先生已於2024年5月13日辭世的消息時,發文悼念。文中盡顯對故友離世的悲痛,追憶中寫道:我只能翻看著舊日與先生往來的書信,信紙上熟悉的字跡仍帶著溫度,卻再也等不到他親筆寫下的新句。三十餘載文學交契,先生於我而言,是伯樂,是師長,更是跨越香港與台灣的故人知己,那些浸潤著筆墨與關懷的往事,此刻愈發清晰。
初識先生是在三十四年前,那時他邀我擔任《香港文學報》深圳辦事處主任,共同為這份承載華文文學理想的報紙籌措經費。印象最深的,是他帶我走進香港文壇的那段時光。有次我赴港辦事,先生特意推掉其他安排,陪我走訪數位文化名人。從約定採訪時間到梳理提問思路,他事事細緻叮囑;採訪過程中,若我因緊張漏了關鍵問題,他便在一旁輕聲提醒,眼神里滿是鼓勵。正是這次經歷,讓我真正體會到先生對後輩的提攜之心——他從不是居高臨下地指導,而是手把手地引路,讓初涉文壇的我少走了許多彎路。
先生對我的寫作更是傾注了大量心血。得知我偏愛詩歌創作,他多次約我撰寫組詩,每一篇來稿,他都會逐字審閱,用紅筆標注修改意見:“這句意象可再貼近生活些”“調整韻腳後讀來更有韻律感”,有時甚至會為一個詞與我反復探討。後來我籌備出版《陳嵐愛情詩集》,心裡既期待又忐忑,先生得知後主動提出為我寫序、寫評論。沒過多久,他便將手稿寄來,字裡行間滿是對我詩作的細緻解讀:他會點出某句詩里“對情感的細膩捕捉”,也會肯定詩集“用溫柔筆觸傳遞愛的力量”,文末還特意寫下鼓勵的話:“陳嵐的詩,是從心底流出的真誠,值得被更多人看見。”那幾頁帶著墨香的文稿,我至今珍藏著,它不僅是對我作品的認可,更藏著先生對後輩毫無保留的扶持與期許。
為了打磨作品,先生常往返於香港與深圳之間,有時剛過關便直奔報社辦公室,,手提包放在角落,手裡卻攥著我的詩稿,一坐就是一下午。那些關於詩歌意境、文字表達的討論,不僅提升了我的創作水平,更讓我懂得:文學不僅是個人情懷的抒發,更需扎根生活、傳遞溫度。
先生一生為華文文學奔走,最讓我難忘的,是他發起“錦繡中華”詩歌大賽時的情景。他特意打電話給我:“陳嵐,把你眼裡的山河寫出來,這不僅是比賽,更是對家國的深情。”在他的鼓勵下,我提交了作品,沒想到竟能獲獎。得知結果那天,先生比我還激動,在電話里反復說:“我就知道你可以!”這份毫無保留的認可,成了我日後堅持寫作的重要動力。他總說,要讓更多人通過文字看見中華文化的美,而他自己,正是用一生踐行著這句話——從創辦香港文學促進協會、主編《香港當代文學精品叢書》,到主持二十四屆國際華文詩人筆會,他像一座橋梁,連接起兩岸三地的文學脈絡,也點燃了無數後輩的文學夢想。
後來我定居台灣,與先生的聯繫雖隔了山海,卻從未斷過牽掛。1999年台灣“921”大地震那天,房屋搖晃、通訊中斷,我在慌亂中與外界失聯。兩天後,當電話終於接通,聽筒里立刻傳來先生嘶啞又急促的聲音:“陳嵐!你還好嗎?有沒有受傷?”他說,這兩天他守著電話,每隔半小時就撥一次號,新聞裡看到震區的畫面,他總怕我出事,甚至偷偷想過“要是再也見不到你可怎麼辦”。直到聽到我的聲音,他才忽然哽咽,像個放下心頭大石的孩子,連說“沒事就好,沒事就好”。那一刻我才知道,這份跨越兩岸的情誼,早已超越了普通的文友與師長,他是真的把我當作親人般牽掛。
可我從未想過,這份“來日方長”的牽掛,竟會成永遠的遺憾。如今再讀先生為我寫的序言,再翻閱他修改過的詩稿,那些溫暖的文字仍如昨日叮嚀;再讀先生的《香妃夢回》,那句“愛的笛音”仍縈繞耳畔,只是再也聽不到他親自解讀詩句的聲音。我才明白,先生留下的不僅是一部部文學作品,更是一份對中華文化的赤誠,一份對友人、對後輩的真摯守望。
先生雖已遠去,但他播下的文學火種從未熄滅。往後每一次提筆,我都會想起他為《陳嵐愛情詩集》寫序時的認真,想起他修改詩稿時的專注,想起“921”地震後他在電話里哽咽的聲音。這份跨越兩岸的文緣,這份刻骨銘心的師恩,會永遠刻在我心裡,也會化作我繼續前行的力量——如先生所願,守好文脈,寫好文字,讓華文文學的薪火代代相傳。
張詩劍先生,願您在天國仍有詩相伴,有文為友。這世間,永遠有人記得您的付出,記得您為華文文學、為兩岸情誼點亮的那束光。
「樂耕農室內樂團」雲林在地傑出表演團隊榮獲全球音樂獎三項銀獎
【記者劉夢緣綜合報道】
雲林縣傑出表演團隊「樂耕農室內樂團」以專輯《Traveler》勇奪2025年「全球音樂獎(Global Music Awards)」三項銀獎,再度在世界舞台上展現雲林音樂創作的能量。文化觀光處長陳璧君特地前往張貼紅榜,表達縣府對藝術總監蕭致邑及團隊的誠摯祝賀。
樂耕農室內樂團藝術總監蕭致邑(Chih-i Hsiao)策劃與製作的專輯《Traveler》,邀集來自泰國、印度、韓國、台灣、中國及歐美等地的音樂家共同創作,融合亞洲傳統樂器與西方古典、爵士語彙,展現跨文化的深度交流與創新能量。該專輯榮獲「世界音樂(World Music)」、「作曲/作曲家(Composition / Composer)」及「創意與原創性(Creativity / Originality)」三項銀獎殊榮,充分展現台灣音樂人兼具國際視野與創作實力。
雲林縣長張麗善表示,樂耕農室內樂團長年深耕雲林,以音樂為文化種子,推動藝術教育與國際交流,是縣內極具代表性的音樂演藝團隊。此次榮獲國際大獎,不僅為雲林爭光,也讓世界看見台灣文化的創作能量。《Traveler》透過音樂開啟跨文化對話,創造出「第三空間」的概念——一個融合多元文化、彼此交流並孕育新創意的藝術場域,象徵雲林文化從在地走向國際的精神。
文化觀光處長陳璧君指出,《Traveler》在音樂風格、音色層次與文化融合上皆展現高度藝術性與創新精神,能從超過70個國家參賽作品中脫穎而出,證明台灣音樂創作者的專業水準與世界級製作能力。樂耕農以堅持與熱情讓世界聽見雲林的聲音,也持續讓台灣音樂在國際舞台上發光發熱。
「全球音樂獎」為國際音樂界具影響力的獨立音樂競賽之一,致力於表揚具藝術深度、創意能量與文化價值的音樂作品。評審團由全球音樂產業的製作人與專業人士組成,歷年曾肯定台灣音樂人戴曉君、舒米恩、王喬尹等人。今年除蕭致邑外,台灣的Jot Taj、黃瑞豐與吳政君、薄荷葉樂團(The Peppermints)、Triple Deer等音樂人也同獲殊榮,顯示台灣音樂創作正持續被世界肯定。
樂耕農室內樂團自2001年成立以來,以「音樂農夫」自許,從民族樂器出發,透過創新編曲與跨界合作,讓音樂走進生活、融入社會。團名「樂耕農」象徵以音樂耕種文化,讓藝術在土地上生根發芽。草創初期由音樂班師生及校友組成,後有更多雲林在地音樂教育者與音樂家加入。曾獲教育部藝術教育貢獻獎與雲林縣藝術教育貢獻獎,並於2016年參與「維也納台灣音樂節」,榮獲優秀樂團獎;2019年再度參加「維也納國際合唱比賽暨音樂節」,不僅再次獲頒優秀樂團獎,更獲得傑出音樂家獎的肯定。2025年,樂耕農受邀前往美國,參與NIU 50週年「世界音樂教學論壇」暨音樂節演出;2026年已受邀前往維也納參與國際音樂節演出,不斷登上國際舞台。樂耕農室內樂團以中樂為核心,融合多元音樂語言,讓音樂成為文化傳承與國際交流的橋樑,以實際行動證明,來自雲林的聲音同樣能登上世界舞台,讓台灣的文化能量持續在國際發光。
雲林縣政永續治理層面再創佳績/榮獲今周刊2025「最佳首長信任獎」與「永續創新獎— 環境力特優」
【記者劉夢緣綜合報道】
雲林縣在《今周刊》2025年「永續城市SDGs大調查」中脫穎而出,榮獲 「最佳首長信任獎」與「永續創新獎—環境力特優」兩項大獎殊榮,頒獎典禮 22日於台大國際會議中心舉行,由副縣長謝淑亞代表縣長張麗善及縣府 團隊出席受獎,展現雲林在永續治理、環境創新與民眾信任度上的亮眼成果。
《今周刊》自2020年起舉辦「永續城市SDGs大調查」,以聯合國永續發 展目標(SDGs)為評核架構,邀請產官學專家組成評審團,針對全國各縣(市) 在17項SDGs為施政基礎上的縣政治理效能、社會包容、環境永續及創新力等 面向進行綜合評比,加上施政滿意度民意調查後,縣長張麗善高居全國前列榮 獲「最佳首長信任獎」,感謝《今周刊》的肯定與雲林縣民的信任;此外,延 續去年首度辦理的「永續創新獎」,今年雲林縣也以兼具創新與實效的環境治 理方案脫穎而出,榮獲三大面向中的「環境力特優」。
雲林縣副縣長謝淑亞表示,雲林縣以「幸福雲林,永續上場」為願景,從 智慧農業、再生能源到資源循環,落實「智慧經濟、低碳永續、安全健康、共 融發展」的施政精神,在張麗善縣長親民誠懇的治理風格下,凝聚縣民的信任; 此次榮獲「最佳首長信任獎」,代表雲林在施政方向上獲得民心支持,也感謝 縣民對於施政成果的肯定。
謝淑亞副縣長再指出,雲林是一個農業縣,大埤鄉做為我國酸菜的故鄉, 占全國產量的八成以上,卻面臨農業剩餘資材無法妥善利用,甚至產生環境污 染的問題,在與台大團隊合作引入永續循環經濟的概念下,期許讓廢棄物成為 可利用資源,兼顧經濟發展與友善環境;此次獲得「永續創新獎—環境力特優」 是對縣府團隊的努力給予肯定,雲林縣未來將持續創新與突破,期待為這片土 地帶來永續的發展。
雲林縣近年已連續榮獲多項國內外永續肯定,例如日前揭曉的2025亞太暨 台灣永續行動獎合計獲得37座獎項,勇奪全國最大贏家。此次再獲《今周刊》 雙獎,象徵雲林以具體行動回應全球永續發展趨勢,將持續推進地方創新,厚 植韌性與幸福力,打造具韌性、永續及宜居的城鄉。
雲科大邀請芬蘭赫爾辛基大學教師攜手推動創新設計教育交流
【記者如風綜合報道】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創意生活設計系於2025年10月21日舉辦「2025台芬跨文化設計教育講座與論壇(2025 Finland and Taiwan Cross-Cultural Design Education Forum)」,特別邀請來自芬蘭赫爾辛基大學(University of Helsinki)設計教育領域權威──Pirita Seitamaa-Hakkarainen教授與Kai Hakkarainen榮譽教授蒞校演講與交流。活動由本系主任謝修璟教授主持,並邀請設計學院副院長周玟慧教授、創意生活設計系杜瑞澤教授、彭立勛副教授與蔡旺晉副教授共同參與論壇對談。
上午舉辦之兩場專題講座分別為 「Creativity and Studio-Based Design Education」 及 「Cultivating Social-Creative Knowledge Practices: Finnish Approach to Innovation Education」,由兩位赫爾辛基大學教授分享芬蘭以創造力為核心的設計教育理念與實踐經驗,內容精彩、迴響熱烈。
下午進行國際論壇,主題為「AI、創造力與設計教育(AI,...
彰化縣長王惠美親到為代表隊加油/稱贊雲林縣擁有符合國際的運動場
[記者如風綜合報道】
全國運動會在雲林於10月18正式開幕後,各項賽事陸續展開,今(20)日下午彰化縣長王惠美到雲林縣立田徑場及縣立滑輪溜冰場慰勞選手並觀摩競賽場地,縣長張麗善率團隊給予熱情接待及詳細的導覽解說。
縣長張麗善表示,今天非常歡迎王惠美縣長率隊前來關心彰化縣出賽的選手們,很棒的是已經拿到兩金了,後續還有一些比賽,希望大家都能夠如願以償,達到自己心目中理想的金牌數。雲林縣目前離目標還有一點點距離,現在還在加把勁繼續努力,希望都能夠達標。同時也感謝所有的裁判跟教練,在競賽期間撥出時間與精力,確保比賽公平公正、順利進行及指導每一場競賽。
張縣長也仔細解說雲林縣立田徑場及縣立滑輪溜冰場,指出雲縣府團隊以600天、21億元經費完成不可能的任務,興建符合國際級水準的全運會主場館-雲林縣立田徑場,是台灣目前唯一擁有九彎十直跑道的運動場地,更可同時進行跳遠及跳高等比賽;而新建的雲林縣立滑輪溜冰場耗資1.2億,屬於拋物線型賽道,場地寬7公尺長200公尺,是符合國際標準之競速滑輪溜冰場,兩場館可以說都是為全運會精心打造的,更可提供為日後大型賽事場地。
彰化縣長王惠美表示,恭喜雲林縣擁有這麼棒、符合國際的運動場-雲林縣立田徑場及滑輪溜冰場。彰化今天約有500位選手及教職員前來參加盛會,我們到目前為止已拿下2金6銀7銅的成績,接下來還會繼續努力,也期許所有選手都能夠突破自我、再創佳績,為自己的縣市、為國家來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