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夢緣

161 Articles written
spot_imgspot_img
新聞分類

2025新社花海暨臺中國際花毯節/29公頃花海引進國際IP花毯帶來震撼視覺衝擊

【記者如風/臺中報道訊】 2025新社花海暨臺中國際花毯節即將重磅登場!11月5日,市府觀旅局盛大舉辦記者會,由張大春副秘書長代表盧秀燕市長出席,立法院副院長江啟臣、新社區長林淑惠,以及各區相關單位主管、新社農會代表、休閒農業協會成員、在地里長、長者及愛苗幼兒園孩童等嘉賓踴躍參與,共同揭開這場年度花海盛事的序幕,預告新社已萬事俱備,誠邀海內外遊客共赴花之約。 本屆活動以「花開三盛事」為核心,集結花海、花毯、中農展售會三大亮點,將於11月8日至11月30日在新社區種苗改良繁殖場二苗圃精彩上演,為期23天的盛宴將全方位演繹山城獨特魅力。此前,主辦單位已於農業部舉辦展前記者會,三大特展亮點提前曝光,引發廣泛關注。 作為活動核心,本屆盛會圍繞三大主軸打造沉浸式體驗:以「愛與勇氣」為主題的新社花海,用6萬株一串紅、千日紅、波斯菊等多樣草花鋪陳13.5公頃大地畫布,色彩繽紛宛如自然交響;引進國際知名IP打造的2公頃絕美花毯,將藝術與自然完美融合,帶來震撼視覺衝擊;更有串聯臺中、苗栗、彰化等8縣市的「中臺灣農業行銷展售會」,匯集「臺中領鮮」「豐味苗栗」「幸福嘉義」等特色農產品牌,讓遊客在賞花之餘暢享購物樂趣。 總面積達29公頃的展區,將自然景觀、文創藝術與在地農業深度結合,不僅是視覺與感官的雙重饗宴,更為中臺灣觀光產業注入強勁動能。11月8日起,誠邀各界遊客走進新社,在花海中徜徉、在花毯前駐足、在農展中尋味,共度充滿詩意與歡樂的美好時光!  

山海同音 兩岸同心——2025兩岸殘疾人藝術交流演出永春綻放融合之花

  「記者張如鳳/綜合報導」 11月1日晚,"鄉愁永系·春天永駐——2025兩岸殘疾人文化藝術交流演出"在福建省泉州市永春縣人民會堂隆重舉行。來自臺灣、西藏、寧夏、新疆、吉林五地的殘疾人藝術家齊聚一堂,臺灣鋼琴公主劉夢緣、臺灣古箏王子張揚任受邀助陣,以藝術爲橋,共同演繹了一場跨越海峽的文化盛宴。臺灣代表團團長陳習珍在晚會授旗儀式中接過福建省海峽兩岸助殘志願者協會志願服務隊旗幟,成爲活動重要亮點。 本次交流演出是2025兩岸殘疾人文化藝術交流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晚會於19時30分準時開幕,永春人民會堂內座無虛席。在《白鶴雄風》的武術表演中,演出正式拉開帷幕,永春白鶴拳的剛柔並濟瞬間點燃了現場氣氛。 授旗儀式凝聚兩岸共識 晚會中場舉行的福建省海峽兩岸助殘志願者協會志願服務隊授旗儀式將活動推向高潮。臺中市亞斯伯格症肯納症協進會理事長陳習珍作爲臺灣代表受邀上臺,鄭重接過志願服務隊旗幟。她雙手握旗,眼眶溼潤,這一刻不僅是個人的榮譽,更是兩岸助殘事業共同理念的象徵。 陳習珍在接受採訪時表示:"這面旗幟代表着責任與承諾,將激勵我們繼續爲兩岸殘疾人藝術文化交流貢獻力量。" 多元藝術展現融合之美 整場演出分爲"源·山海禮讚"、"緣·兩岸情深"、"圓·同心築夢"三個篇章。西藏的堆諧非遺民歌《卓姆仁青崗》、寧夏的秦腔《火焰駒·表花》選段、新疆的舞蹈《絲路花開》等節目輪番上演,臺灣藝人徐承剛演唱的《甲天拼輸贏》配以手語翻譯,充分體現了"平等、融合、共享"的活動理念。 吉林殘聯王琦主席在觀演後深有感觸地說:"臺灣有個日月潭,吉林有個淨月潭,兩潭相映,情誼相連,我們非常願意邀請臺灣陳嵐老師一行攜手創辦兩潭音樂交流會,讓兩岸藝術之花在山水之間綻放。"吉林籍歌手王凱與嗩吶吹手張亮亮也現場表態,將正式向臺灣鋼琴公主劉夢緣發出邀約,約定來年春暖花開時在吉林同臺獻藝,延續這場跨越海峽的藝術之約。 新疆昌吉州殘聯理事長阿力木在演出間隙,與臺灣代表團團長陳習珍一行同遊永春山水。一行人漫步於永春的青綠景緻中,暢談兩岸文化特色與助殘心得,歡聲笑語不斷,還頻頻駐足合照,定格下兩岸同胞相知相近的美好瞬間。阿力木理事長當場誠摯發出邀請:"新疆有獨特的民族音樂與人文風情,盼陳習珍老師能帶團前來交流,讓兩岸殘疾人藝術家共奏民族團結與文化融合的樂章。" 鄉愁主題串聯情感紐帶 晚會中,鄉愁主題貫穿始終。董麗娜朗誦的《鄉愁》與臺灣嘉賓吳洪峯的情境表演相得益彰,當《一字鄉愁》的旋律響起時,不少臺胞觀衆輕聲跟唱,展現出兩岸共同的情感記憶。 陳習珍動情地說:"從《鄉愁》詩朗誦到《一字鄉愁》的演唱,每一句都觸動心靈。今晚,鄉愁不再是遺憾,而成爲連接兩岸的橋梁。" 演出在《歌唱祖國》的合唱中圓滿落幕。劉夢緣、張揚任與兩岸藝術家們相互擁抱、交換聯繫方式,約定繼續推動兩岸殘疾人藝術交流。在永春這個有着"永遠春天"美好寓意的地方,兩岸殘疾人藝術交流的種子已悄然生根發芽,爲促進兩岸文化交流與融合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鄉愁為橋藝暖兩岸 |2025海峽兩岸殘疾人文化藝術交流活動在永春啓幕

「記者張如鳳/綜合報導」 在第32個世界助殘日來臨之際,“鄉愁永系·春天永駐2025海峽兩岸殘疾人文化藝術交流活動”於10月31日在文學大師余光中的故鄉福建永春正式啓動。來自台灣、西藏、寧夏、吉林、河南、福建等地的百餘名嘉賓與演職人員齊聚一堂,以文化為媒、以藝術為橋、以愛心為紐帶,開啓了一場兼具詩意情懷、公益溫度與深厚情誼的沈浸式文化交流之旅,深化兩岸及多地特殊群體的情感聯結與文明互鑒。 此次活動由福建省殘疾人聯合會、福建省海峽兩岸助殘志願者協會、永春縣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特別迎來了台中市亞斯伯格症、肯納症協進會理事長、知名詩人陳習珍率領的交流團。團中不僅有協會團員,更特邀“台灣古箏王子”張揚任、“台灣鋼琴公主”劉夢緣隨行助陣,兩岸五地攜手共襄藝術盛舉,讓跨越海峽的手足深情在公益實踐中愈發深厚。 台中市亞斯伯格症、肯納症協進會長期深耕特殊群體公益事業,為亞斯伯格症、肯納症群體搭建融入社會、展現自我的平台,而理事長陳習珍自幼與詩歌結緣,對余光中先生的詩作情有獨鍾,其深沈的故鄉情懷始終是她的精神指引。此次率團赴約,既承載著對文學大師的敬仰,更旨在以永春的詩意氛圍為載體,為團員們搭建感受文化、收穫溫暖的橋梁。隨行的張揚任雖被診斷為重度自閉症,卻在陳習珍十餘年的培育下展露非凡古箏天賦,斬獲多項大獎;3歲便無師自通的劉夢緣憑借靈動琴音屢獲殊榮,常年投身兩岸公益音樂演出,二人用音樂傳遞希望與力量。 活動期間,兩岸五地的殘疾人嘉賓與演職人員一同走進余光中文學館、余光中故居及詩歌主題展館,在青磚瓦黛的古街巷與靈秀山水間沈浸式感受詩歌里的故土意境,聆聽大師與故鄉的淵源故事。參觀途中,大家打破地域界限熱絡交友,歡聲笑語不斷:台灣嘉賓與吉林的亮亮歌手、王凱歌手相談甚歡,與新疆殘聯一行坦誠交流、互訴心聲,迅速建立起深厚的友好關係。交流中,吉林、新疆的嘉賓們更是熱情邀約,主動策劃表演合作,誠摯邀請台灣殘疾朋友及張揚任、劉夢緣前往當地登台演出,讓這份跨越山海的情誼有了更具體的延續方向,文化同根同源的認同感在真摯互動中愈發強烈。台灣嘉賓動情表示:“‘鄉愁’在這裡成為我們共同呼吸的空氣,而跨越山海的友誼與演出邀約,更讓這份文化聯結有了溫度與期待。”隨後,大家徜徉於永春的綠水青山,領略“一縣一溪一特色”的生態畫卷,在僑新釀造公司觸摸永春老醋的傳統工藝與創新活力,在五里古街欣賞永春白鶴拳、紙織畫等非遺項目,濃濃鄉愁與文化魅力讓嘉賓們深深沈醉。一位西藏演職人員感慨:“永春的文化與高原迥異卻同樣深厚,更難得的是結識了這麼多志同道合的朋友,還定下了未來的相聚之約,讓我們眼界大開、內心溫暖。” 在兩岸殘疾人文化藝術交流展演彩排環節,現場氛圍熱烈而溫馨。陳習珍深情分享余光中《鄉愁》等經典詩作的魅力與自身創作感悟,張揚任、劉夢緣與台中市協進會的團員們一同參與大合唱彩排,以真摯飽滿的情感磨合曲目、校准節奏,質樸而專注的狀態感染了在場眾人。不少團員表示,此次旅程不僅感受到了永春的人文底蘊與真摯關懷,收穫了跨越地域的珍貴友誼與演出邀約,更在集體彩排中體會到協作的快樂與登台的勇氣,滿心期待明日正式演出的精彩呈現。 主辦方充分考慮特殊群體需求,提供全方位貼心保障,安排專人全程講解引導,並設計詩歌朗誦互動、簡易樂器體驗等環節,讓大家在舒適安全的環境中感受永春的熱情與包容。陳習珍理事長感慨道:“兩岸同胞同根同源,特殊群體的關懷與守護是我們共同的責任。此次交流不僅是文化的互鑒、情誼的聯結,更促成了未來演出的美好約定,希望未來能與大陸相關單位深化合作,常態化開展文化交流、公益幫扶等活動,共享助殘經驗、共築愛心橋梁。” 據悉,此次活動將詩歌文化、故鄉情懷、公益助殘與藝術展演深度融合,既為台灣特殊群體帶來了獨特的文化藝術體驗、珍貴友誼與演出邀約,傳遞了“自強不息、向陽而生”的力量,更增進了兩岸及多地民間公益理念的交流互鑒,讓文化傳承在愛心與情誼的澆灌中煥發新活力,夯實了同胞守望相助的情感基礎。後續,陳習珍計劃整理旅程見聞創作系列詩歌,張揚任、劉夢緣也將把永春之行的感悟與友誼的溫暖融入新的音樂創作,而吉林、新疆與台灣的演出之約,更讓這份跨越海峽的愛心、詩意與深情有了長久延續的可能。

泉州光慧國學院重陽節活動中兩岸特教與家庭心理輔導專家陳習珍熱心為市民公益咨詢維繫家庭和諧

「記者如風綜合報導」歲歲重陽,情暖僑鄉。近日,泉州光慧國學院以“家國有愛 光慧有孝”為主題的重陽節活動圓滿落幕。活動現場,傳統禮儀展示區里,孩子們身著漢服向長輩行“拱手禮”,孝親故事分享環節中,多位市民講述自家的尊老往事,暖意融融;而另一側的公益咨詢區前,始終排著長隊——這是兩岸特殊教育與家庭心理輔導領域專家陳習珍老師的“家庭和諧方案”咨詢專場,近20組家庭帶著親子、婚姻、代際相處的難題而來,最終都帶著可落地的解決方法滿意而歸。作為深耕行業15年的實戰型專家,陳習珍老師的專業實力兼具權威認證與落地經驗:持有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台灣特殊教育專業資格證雙認證,曾獲台灣地區“特殊教育輔導卓越獎”,2018年起牽頭“兩岸家庭正向溝通公益項目”,累計為超3000組家庭提供咨詢服務。此次她帶來的“家庭和諧方案”,不僅包含針對情緒管理的“離場冷靜法”,還新增了“親子需求翻譯術”“代際共識清單”等實操技巧,專門破解當下家庭常見的溝通痛點。 活動現場,“幼兒家庭爭吵”問題成為咨詢焦點之一。一對年輕夫妻抱著剛滿3歲的孩子前來,丈夫無奈地說:“昨天就因為孩子睡前要不要讀繪本吵了起來,我覺得該讓孩子早點睡,她非要讀,吵到最後孩子哭了,我們也冷戰了一晚上。”針對這類困境,陳習珍老師當場拆解“離場冷靜三步法”,還補充了“事後修復技巧”:“吵完別冷戰,等孩子睡後,你們可以用‘我擔心……’的句式溝通,比如媽媽說‘我擔心不讀繪本會讓孩子失去閱讀興趣’,爸爸說‘我擔心晚睡影響孩子發育’,先講需求,再找折中辦法,比如‘今天讀10分鐘短繪本,明天提前半小時開始’。”夫妻二人邊聽邊記,妻子還掏出手機拍下老師畫的“溝通流程圖”,笑著說:“以前總盯著‘誰對誰錯’,現在知道該怎麼找中間路了。”除了年輕父母關注的親子與婚姻問題,祖輩參與的“代際帶娃矛盾”也佔咨詢量的近三成。一位爺爺帶著兒媳和剛滿1歲的孫子前來,直言“我早上想給孩子餵點米湯,兒媳說太早了,為此我們倆已經拌了好幾次嘴,現在都不敢在她面前餵東西了”。陳習珍老師沒有急於評判,而是拿出紙筆,引導二人一起列“代際共識清單”:先寫下雙方都認可的“核心原則”(比如“寶寶健康安全”“不強迫進食”),再針對“輔食添加”列出具體問題,比如“米湯能不能加”“什麼時候加”,建議他們一起查兒科醫生的專業建議,用“第三方權威”代替“長輩經驗”與“年輕觀念”的對抗。“這樣一來,你們對抗的就不是彼此,而是‘怎麼找到對寶寶最好的方法’。”陳習珍老師的話讓祖孫二人茅塞頓開,爺爺當場表示:“明天就和兒媳一起查資料,再也不因為這事鬧彆扭了。”咨詢間隙,不少家庭還圍著陳習珍老師交流後續問題,有人問“孩子挑食怎麼辦”,有人咨詢“青春期孩子不願說話怎麼引導”,老師都一一耐心解答,還現場演示“親子遊戲溝通法”——用積木搭建“家庭樹”,讓孩子通過擺放積木的位置,表達對家人的感受,不少家長看完後直呼“原來和孩子溝通還能這麼有趣”。 泉州光慧國學院負責人在活動尾聲表示:“我們希望借助重陽這個節日,將傳統文化中的‘家和’理念與現代心理服務結合。陳習珍老師的‘家庭和諧方案’不僅有方法,還懂人心,能幫家庭真正解開疙瘩,未來我們會繼續邀請此類專業力量,讓公益服務真正走進每個家庭的日常生活。” 此次活動不僅為泉州民眾送上了重陽的溫暖關懷,更搭建了兩岸專業心理服務落地基層的橋梁。期待未來能有更多像陳習珍老師這樣的專家,用接地氣的“和諧方案”,為更多家庭點亮幸福生活。
新聞分類
劉夢緣

從香江到寶島—陳嵐與香港著名作家張詩劍的三十載文學知己情

「記者如風報道」 身處台灣的陳嵐女士,得知好友香港著名作家張詩劍先生已於2024年5月13日辭世的消息時,發文悼念。文中盡顯對故友離世的悲痛,追憶中寫道:我只能翻看著舊日與先生往來的書信,信紙上熟悉的字跡仍帶著溫度,卻再也等不到他親筆寫下的新句。三十餘載文學交契,先生於我而言,是伯樂,是師長,更是跨越香港與台灣的故人知己,那些浸潤著筆墨與關懷的往事,此刻愈發清晰。 初識先生是在三十四年前,那時他邀我擔任《香港文學報》深圳辦事處主任,共同為這份承載華文文學理想的報紙籌措經費。印象最深的,是他帶我走進香港文壇的那段時光。有次我赴港辦事,先生特意推掉其他安排,陪我走訪數位文化名人。從約定採訪時間到梳理提問思路,他事事細緻叮囑;採訪過程中,若我因緊張漏了關鍵問題,他便在一旁輕聲提醒,眼神里滿是鼓勵。正是這次經歷,讓我真正體會到先生對後輩的提攜之心——他從不是居高臨下地指導,而是手把手地引路,讓初涉文壇的我少走了許多彎路。 先生對我的寫作更是傾注了大量心血。得知我偏愛詩歌創作,他多次約我撰寫組詩,每一篇來稿,他都會逐字審閱,用紅筆標注修改意見:“這句意象可再貼近生活些”“調整韻腳後讀來更有韻律感”,有時甚至會為一個詞與我反復探討。後來我籌備出版《陳嵐愛情詩集》,心裡既期待又忐忑,先生得知後主動提出為我寫序、寫評論。沒過多久,他便將手稿寄來,字裡行間滿是對我詩作的細緻解讀:他會點出某句詩里“對情感的細膩捕捉”,也會肯定詩集“用溫柔筆觸傳遞愛的力量”,文末還特意寫下鼓勵的話:“陳嵐的詩,是從心底流出的真誠,值得被更多人看見。”那幾頁帶著墨香的文稿,我至今珍藏著,它不僅是對我作品的認可,更藏著先生對後輩毫無保留的扶持與期許。 為了打磨作品,先生常往返於香港與深圳之間,有時剛過關便直奔報社辦公室,,手提包放在角落,手裡卻攥著我的詩稿,一坐就是一下午。那些關於詩歌意境、文字表達的討論,不僅提升了我的創作水平,更讓我懂得:文學不僅是個人情懷的抒發,更需扎根生活、傳遞溫度。 先生一生為華文文學奔走,最讓我難忘的,是他發起“錦繡中華”詩歌大賽時的情景。他特意打電話給我:“陳嵐,把你眼裡的山河寫出來,這不僅是比賽,更是對家國的深情。”在他的鼓勵下,我提交了作品,沒想到竟能獲獎。得知結果那天,先生比我還激動,在電話里反復說:“我就知道你可以!”這份毫無保留的認可,成了我日後堅持寫作的重要動力。他總說,要讓更多人通過文字看見中華文化的美,而他自己,正是用一生踐行著這句話——從創辦香港文學促進協會、主編《香港當代文學精品叢書》,到主持二十四屆國際華文詩人筆會,他像一座橋梁,連接起兩岸三地的文學脈絡,也點燃了無數後輩的文學夢想。 後來我定居台灣,與先生的聯繫雖隔了山海,卻從未斷過牽掛。1999年台灣“921”大地震那天,房屋搖晃、通訊中斷,我在慌亂中與外界失聯。兩天後,當電話終於接通,聽筒里立刻傳來先生嘶啞又急促的聲音:“陳嵐!你還好嗎?有沒有受傷?”他說,這兩天他守著電話,每隔半小時就撥一次號,新聞裡看到震區的畫面,他總怕我出事,甚至偷偷想過“要是再也見不到你可怎麼辦”。直到聽到我的聲音,他才忽然哽咽,像個放下心頭大石的孩子,連說“沒事就好,沒事就好”。那一刻我才知道,這份跨越兩岸的情誼,早已超越了普通的文友與師長,他是真的把我當作親人般牽掛。 可我從未想過,這份“來日方長”的牽掛,竟會成永遠的遺憾。如今再讀先生為我寫的序言,再翻閱他修改過的詩稿,那些溫暖的文字仍如昨日叮嚀;再讀先生的《香妃夢回》,那句“愛的笛音”仍縈繞耳畔,只是再也聽不到他親自解讀詩句的聲音。我才明白,先生留下的不僅是一部部文學作品,更是一份對中華文化的赤誠,一份對友人、對後輩的真摯守望。 先生雖已遠去,但他播下的文學火種從未熄滅。往後每一次提筆,我都會想起他為《陳嵐愛情詩集》寫序時的認真,想起他修改詩稿時的專注,想起“921”地震後他在電話里哽咽的聲音。這份跨越兩岸的文緣,這份刻骨銘心的師恩,會永遠刻在我心裡,也會化作我繼續前行的力量——如先生所願,守好文脈,寫好文字,讓華文文學的薪火代代相傳。 張詩劍先生,願您在天國仍有詩相伴,有文為友。這世間,永遠有人記得您的付出,記得您為華文文學、為兩岸情誼點亮的那束光。
劉夢緣

「樂耕農室內樂團」雲林在地傑出表演團隊榮獲全球音樂獎三項銀獎

【記者劉夢緣綜合報道】 雲林縣傑出表演團隊「樂耕農室內樂團」以專輯《Traveler》勇奪2025年「全球音樂獎(Global Music Awards)」三項銀獎,再度在世界舞台上展現雲林音樂創作的能量。文化觀光處長陳璧君特地前往張貼紅榜,表達縣府對藝術總監蕭致邑及團隊的誠摯祝賀。 樂耕農室內樂團藝術總監蕭致邑(Chih-i Hsiao)策劃與製作的專輯《Traveler》,邀集來自泰國、印度、韓國、台灣、中國及歐美等地的音樂家共同創作,融合亞洲傳統樂器與西方古典、爵士語彙,展現跨文化的深度交流與創新能量。該專輯榮獲「世界音樂(World Music)」、「作曲/作曲家(Composition / Composer)」及「創意與原創性(Creativity / Originality)」三項銀獎殊榮,充分展現台灣音樂人兼具國際視野與創作實力。 雲林縣長張麗善表示,樂耕農室內樂團長年深耕雲林,以音樂為文化種子,推動藝術教育與國際交流,是縣內極具代表性的音樂演藝團隊。此次榮獲國際大獎,不僅為雲林爭光,也讓世界看見台灣文化的創作能量。《Traveler》透過音樂開啟跨文化對話,創造出「第三空間」的概念——一個融合多元文化、彼此交流並孕育新創意的藝術場域,象徵雲林文化從在地走向國際的精神。 文化觀光處長陳璧君指出,《Traveler》在音樂風格、音色層次與文化融合上皆展現高度藝術性與創新精神,能從超過70個國家參賽作品中脫穎而出,證明台灣音樂創作者的專業水準與世界級製作能力。樂耕農以堅持與熱情讓世界聽見雲林的聲音,也持續讓台灣音樂在國際舞台上發光發熱。 「全球音樂獎」為國際音樂界具影響力的獨立音樂競賽之一,致力於表揚具藝術深度、創意能量與文化價值的音樂作品。評審團由全球音樂產業的製作人與專業人士組成,歷年曾肯定台灣音樂人戴曉君、舒米恩、王喬尹等人。今年除蕭致邑外,台灣的Jot Taj、黃瑞豐與吳政君、薄荷葉樂團(The Peppermints)、Triple Deer等音樂人也同獲殊榮,顯示台灣音樂創作正持續被世界肯定。 樂耕農室內樂團自2001年成立以來,以「音樂農夫」自許,從民族樂器出發,透過創新編曲與跨界合作,讓音樂走進生活、融入社會。團名「樂耕農」象徵以音樂耕種文化,讓藝術在土地上生根發芽。草創初期由音樂班師生及校友組成,後有更多雲林在地音樂教育者與音樂家加入。曾獲教育部藝術教育貢獻獎與雲林縣藝術教育貢獻獎,並於2016年參與「維也納台灣音樂節」,榮獲優秀樂團獎;2019年再度參加「維也納國際合唱比賽暨音樂節」,不僅再次獲頒優秀樂團獎,更獲得傑出音樂家獎的肯定。2025年,樂耕農受邀前往美國,參與NIU 50週年「世界音樂教學論壇」暨音樂節演出;2026年已受邀前往維也納參與國際音樂節演出,不斷登上國際舞台。樂耕農室內樂團以中樂為核心,融合多元音樂語言,讓音樂成為文化傳承與國際交流的橋樑,以實際行動證明,來自雲林的聲音同樣能登上世界舞台,讓台灣的文化能量持續在國際發光。
劉夢緣

雲林縣政永續治理層面再創佳績/榮獲今周刊2025「最佳首長信任獎」與「永續創新獎— 環境力特優」 

【記者劉夢緣綜合報道】 雲林縣在《今周刊》2025年「永續城市SDGs大調查」中脫穎而出,榮獲 「最佳首長信任獎」與「永續創新獎—環境力特優」兩項大獎殊榮,頒獎典禮 22日於台大國際會議中心舉行,由副縣長謝淑亞代表縣長張麗善及縣府 團隊出席受獎,展現雲林在永續治理、環境創新與民眾信任度上的亮眼成果。 《今周刊》自2020年起舉辦「永續城市SDGs大調查」,以聯合國永續發 展目標(SDGs)為評核架構,邀請產官學專家組成評審團,針對全國各縣(市) 在17項SDGs為施政基礎上的縣政治理效能、社會包容、環境永續及創新力等 面向進行綜合評比,加上施政滿意度民意調查後,縣長張麗善高居全國前列榮 獲「最佳首長信任獎」,感謝《今周刊》的肯定與雲林縣民的信任;此外,延 續去年首度辦理的「永續創新獎」,今年雲林縣也以兼具創新與實效的環境治 理方案脫穎而出,榮獲三大面向中的「環境力特優」。 雲林縣副縣長謝淑亞表示,雲林縣以「幸福雲林,永續上場」為願景,從 智慧農業、再生能源到資源循環,落實「智慧經濟、低碳永續、安全健康、共 融發展」的施政精神,在張麗善縣長親民誠懇的治理風格下,凝聚縣民的信任; 此次榮獲「最佳首長信任獎」,代表雲林在施政方向上獲得民心支持,也感謝 縣民對於施政成果的肯定。 謝淑亞副縣長再指出,雲林是一個農業縣,大埤鄉做為我國酸菜的故鄉, 占全國產量的八成以上,卻面臨農業剩餘資材無法妥善利用,甚至產生環境污 染的問題,在與台大團隊合作引入永續循環經濟的概念下,期許讓廢棄物成為 可利用資源,兼顧經濟發展與友善環境;此次獲得「永續創新獎—環境力特優」 是對縣府團隊的努力給予肯定,雲林縣未來將持續創新與突破,期待為這片土 地帶來永續的發展。 雲林縣近年已連續榮獲多項國內外永續肯定,例如日前揭曉的2025亞太暨 台灣永續行動獎合計獲得37座獎項,勇奪全國最大贏家。此次再獲《今周刊》 雙獎,象徵雲林以具體行動回應全球永續發展趨勢,將持續推進地方創新,厚 植韌性與幸福力,打造具韌性、永續及宜居的城鄉。
劉夢緣

雲科大邀請芬蘭赫爾辛基大學教師攜手推動創新設計教育交流

【記者如風綜合報道】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創意生活設計系於2025年10月21日舉辦「2025台芬跨文化設計教育講座與論壇(2025 Finland and Taiwan Cross-Cultural Design Education Forum)」,特別邀請來自芬蘭赫爾辛基大學(University of Helsinki)設計教育領域權威──Pirita Seitamaa-Hakkarainen教授與Kai Hakkarainen榮譽教授蒞校演講與交流。活動由本系主任謝修璟教授主持,並邀請設計學院副院長周玟慧教授、創意生活設計系杜瑞澤教授、彭立勛副教授與蔡旺晉副教授共同參與論壇對談。 上午舉辦之兩場專題講座分別為 「Creativity and Studio-Based Design Education」 及 「Cultivating Social-Creative Knowledge Practices: Finnish Approach to Innovation Education」,由兩位赫爾辛基大學教授分享芬蘭以創造力為核心的設計教育理念與實踐經驗,內容精彩、迴響熱烈。 下午進行國際論壇,主題為「AI、創造力與設計教育(AI,...
劉夢緣

彰化縣長王惠美親到為代表隊加油/稱贊雲林縣擁有符合國際的運動場

[記者如風綜合報道】 全國運動會在雲林於10月18正式開幕後,各項賽事陸續展開,今(20)日下午彰化縣長王惠美到雲林縣立田徑場及縣立滑輪溜冰場慰勞選手並觀摩競賽場地,縣長張麗善率團隊給予熱情接待及詳細的導覽解說。 縣長張麗善表示,今天非常歡迎王惠美縣長率隊前來關心彰化縣出賽的選手們,很棒的是已經拿到兩金了,後續還有一些比賽,希望大家都能夠如願以償,達到自己心目中理想的金牌數。雲林縣目前離目標還有一點點距離,現在還在加把勁繼續努力,希望都能夠達標。同時也感謝所有的裁判跟教練,在競賽期間撥出時間與精力,確保比賽公平公正、順利進行及指導每一場競賽。 張縣長也仔細解說雲林縣立田徑場及縣立滑輪溜冰場,指出雲縣府團隊以600天、21億元經費完成不可能的任務,興建符合國際級水準的全運會主場館-雲林縣立田徑場,是台灣目前唯一擁有九彎十直跑道的運動場地,更可同時進行跳遠及跳高等比賽;而新建的雲林縣立滑輪溜冰場耗資1.2億,屬於拋物線型賽道,場地寬7公尺長200公尺,是符合國際標準之競速滑輪溜冰場,兩場館可以說都是為全運會精心打造的,更可提供為日後大型賽事場地。 彰化縣長王惠美表示,恭喜雲林縣擁有這麼棒、符合國際的運動場-雲林縣立田徑場及滑輪溜冰場。彰化今天約有500位選手及教職員前來參加盛會,我們到目前為止已拿下2金6銀7銅的成績,接下來還會繼續努力,也期許所有選手都能夠突破自我、再創佳績,為自己的縣市、為國家來努力。
劉夢緣

《雲林縣志》與《鄉鎮市志》同步編纂— 共書在地記憶

【記者如風綜合報道】 雲林縣政府積極推動縣志與鄉鎮市志編纂工作,開啟全縣歷史文化記錄的新頁。縣史第一部《雲林縣志》自110年啟動,記載上起本縣開拓、下迄民國112年的地理、政治、經濟、社會、教育、文化等發展沿革,為雲林地方史與區域史研究的重要典藏文獻,也象徵雲林文化底蘊的深厚與歷史記憶的再現。 《雲林縣志》共分9志(每志為一卷),包括沿革志、地理志、政事志、經濟志、教育志、社會志、宗教志、文化志與人物志,另設卷首與卷尾,合計11卷34篇,總篇幅約710萬字。邀集45位國內專家學者組成撰稿團隊,攜手完成雲林縣史上首次修志任務,預計於115年正式出版。 雲林縣長張麗善表示,縣府十分重視地方歷史文化的保存與傳承,感謝陳璧君處積極策劃並推動這個歷史大業的文化工程,不僅啟動《雲林縣志》編纂,更積極推動「一鄉鎮一志書」。除已出版之北港鎮志、斗六市志、口湖鄉志、四湖鄉志、西螺鎮志、虎尾鎮志與古坑鄉志外,其餘未有鄉鎮志之林內、莿桐、斗南、土庫、大埤、二崙、崙背、麥寮、臺西、元長、褒忠、東勢、水林等13鄉鎮及續修之北港鎮,縣府考量地方財政能力,各鄉鎮補助經費280萬元(70%),公所自籌120萬元(30%),公所自113年起陸續啟動編纂,讓雲林的歷史記憶能自上而下、由點至面,完整呈現,共同完成這項文化工程,拼出臺灣地方志書的最後一塊拼圖。 文化觀光處長陳璧君指出,《雲林縣志》與《鄉鎮市志》的同步推動,是全體雲林人的共同歷史使命。《雲林縣志》目前已至期末修正階段,將於114年底完成結案文稿撰寫,屆時於縣府及20鄉鎮市公所辦理公開閱覽,歡迎各位鄉親閱覽提供意見,預計115年10月正式出版。而各鄉鎮志方面,14鄉鎮公所已都完成委託作業,由專業團隊進行編纂工作中,預計於115至116年間,全縣20鄉鎮市均完成志書編纂,讓雲林每一個鄉鎮的故事都被看見,這不只是文化保存,更是歷史教育與社會凝聚的基礎。讓地方志成為連結世代的文化橋樑,從縣志到每一個鄉鎮的志書,都是雲林整體文化版圖的一頁。 其中,水林鄉公所於今(16)日舉辦『《水林鄉志》編纂啟動記者會暨第一場地方人士座談會』,正式揭開水林文化志業的新篇章。活動由張東凱代理鄉長、縣府文化觀光處陳璧君處長、社會處林文志處長、各村村長、鄉民代表、地方仕紳鄉親以及編纂委員齊聚一堂,共同見證水林歷史的重要時刻,並邀請鄉親提供老照片、文獻與口述資料,使志書更具在地生命力。《水林鄉志》由台灣經濟研究院研究九所承辦,副研究員游維真率領團隊執行,編纂期程19個月,預計於116年(2027)完成,結合文獻蒐集與田野訪談,全面呈現水林的歷史風貌與人文特色,完整呈現自然環境、聚落變遷、人物事蹟、產業發展、藝文與宗教信仰等多面向內容。 雲林縣政府表示,從縣志到鄉鎮志的同步推進,不僅是文化保存的工程,更是凝聚地方力量、強化雲林文化自信的重要行動。透過全民參與與專業團隊合作,雲林將以文化為根,以歷史為基,持續書寫屬於全體雲林人的共同記憶,為後世留下珍貴而永續的文化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