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新社花海暨臺中國際花毯節/29公頃花海引進國際IP花毯帶來震撼視覺衝擊
【記者如風/臺中報道訊】
2025新社花海暨臺中國際花毯節即將重磅登場!11月5日,市府觀旅局盛大舉辦記者會,由張大春副秘書長代表盧秀燕市長出席,立法院副院長江啟臣、新社區長林淑惠,以及各區相關單位主管、新社農會代表、休閒農業協會成員、在地里長、長者及愛苗幼兒園孩童等嘉賓踴躍參與,共同揭開這場年度花海盛事的序幕,預告新社已萬事俱備,誠邀海內外遊客共赴花之約。
本屆活動以「花開三盛事」為核心,集結花海、花毯、中農展售會三大亮點,將於11月8日至11月30日在新社區種苗改良繁殖場二苗圃精彩上演,為期23天的盛宴將全方位演繹山城獨特魅力。此前,主辦單位已於農業部舉辦展前記者會,三大特展亮點提前曝光,引發廣泛關注。
作為活動核心,本屆盛會圍繞三大主軸打造沉浸式體驗:以「愛與勇氣」為主題的新社花海,用6萬株一串紅、千日紅、波斯菊等多樣草花鋪陳13.5公頃大地畫布,色彩繽紛宛如自然交響;引進國際知名IP打造的2公頃絕美花毯,將藝術與自然完美融合,帶來震撼視覺衝擊;更有串聯臺中、苗栗、彰化等8縣市的「中臺灣農業行銷展售會」,匯集「臺中領鮮」「豐味苗栗」「幸福嘉義」等特色農產品牌,讓遊客在賞花之餘暢享購物樂趣。
總面積達29公頃的展區,將自然景觀、文創藝術與在地農業深度結合,不僅是視覺與感官的雙重饗宴,更為中臺灣觀光產業注入強勁動能。11月8日起,誠邀各界遊客走進新社,在花海中徜徉、在花毯前駐足、在農展中尋味,共度充滿詩意與歡樂的美好時光!

山海同音 兩岸同心——2025兩岸殘疾人藝術交流演出永春綻放融合之花
「記者張如鳳/綜合報導」
11月1日晚,"鄉愁永系·春天永駐——2025兩岸殘疾人文化藝術交流演出"在福建省泉州市永春縣人民會堂隆重舉行。來自臺灣、西藏、寧夏、新疆、吉林五地的殘疾人藝術家齊聚一堂,臺灣鋼琴公主劉夢緣、臺灣古箏王子張揚任受邀助陣,以藝術爲橋,共同演繹了一場跨越海峽的文化盛宴。臺灣代表團團長陳習珍在晚會授旗儀式中接過福建省海峽兩岸助殘志願者協會志願服務隊旗幟,成爲活動重要亮點。
本次交流演出是2025兩岸殘疾人文化藝術交流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晚會於19時30分準時開幕,永春人民會堂內座無虛席。在《白鶴雄風》的武術表演中,演出正式拉開帷幕,永春白鶴拳的剛柔並濟瞬間點燃了現場氣氛。
授旗儀式凝聚兩岸共識
晚會中場舉行的福建省海峽兩岸助殘志願者協會志願服務隊授旗儀式將活動推向高潮。臺中市亞斯伯格症肯納症協進會理事長陳習珍作爲臺灣代表受邀上臺,鄭重接過志願服務隊旗幟。她雙手握旗,眼眶溼潤,這一刻不僅是個人的榮譽,更是兩岸助殘事業共同理念的象徵。
陳習珍在接受採訪時表示:"這面旗幟代表着責任與承諾,將激勵我們繼續爲兩岸殘疾人藝術文化交流貢獻力量。"
多元藝術展現融合之美
整場演出分爲"源·山海禮讚"、"緣·兩岸情深"、"圓·同心築夢"三個篇章。西藏的堆諧非遺民歌《卓姆仁青崗》、寧夏的秦腔《火焰駒·表花》選段、新疆的舞蹈《絲路花開》等節目輪番上演,臺灣藝人徐承剛演唱的《甲天拼輸贏》配以手語翻譯,充分體現了"平等、融合、共享"的活動理念。
吉林殘聯王琦主席在觀演後深有感觸地說:"臺灣有個日月潭,吉林有個淨月潭,兩潭相映,情誼相連,我們非常願意邀請臺灣陳嵐老師一行攜手創辦兩潭音樂交流會,讓兩岸藝術之花在山水之間綻放。"吉林籍歌手王凱與嗩吶吹手張亮亮也現場表態,將正式向臺灣鋼琴公主劉夢緣發出邀約,約定來年春暖花開時在吉林同臺獻藝,延續這場跨越海峽的藝術之約。
新疆昌吉州殘聯理事長阿力木在演出間隙,與臺灣代表團團長陳習珍一行同遊永春山水。一行人漫步於永春的青綠景緻中,暢談兩岸文化特色與助殘心得,歡聲笑語不斷,還頻頻駐足合照,定格下兩岸同胞相知相近的美好瞬間。阿力木理事長當場誠摯發出邀請:"新疆有獨特的民族音樂與人文風情,盼陳習珍老師能帶團前來交流,讓兩岸殘疾人藝術家共奏民族團結與文化融合的樂章。"
鄉愁主題串聯情感紐帶
晚會中,鄉愁主題貫穿始終。董麗娜朗誦的《鄉愁》與臺灣嘉賓吳洪峯的情境表演相得益彰,當《一字鄉愁》的旋律響起時,不少臺胞觀衆輕聲跟唱,展現出兩岸共同的情感記憶。
陳習珍動情地說:"從《鄉愁》詩朗誦到《一字鄉愁》的演唱,每一句都觸動心靈。今晚,鄉愁不再是遺憾,而成爲連接兩岸的橋梁。"
演出在《歌唱祖國》的合唱中圓滿落幕。劉夢緣、張揚任與兩岸藝術家們相互擁抱、交換聯繫方式,約定繼續推動兩岸殘疾人藝術交流。在永春這個有着"永遠春天"美好寓意的地方,兩岸殘疾人藝術交流的種子已悄然生根發芽,爲促進兩岸文化交流與融合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鄉愁為橋藝暖兩岸 |2025海峽兩岸殘疾人文化藝術交流活動在永春啓幕
「記者張如鳳/綜合報導」
在第32個世界助殘日來臨之際,“鄉愁永系·春天永駐2025海峽兩岸殘疾人文化藝術交流活動”於10月31日在文學大師余光中的故鄉福建永春正式啓動。來自台灣、西藏、寧夏、吉林、河南、福建等地的百餘名嘉賓與演職人員齊聚一堂,以文化為媒、以藝術為橋、以愛心為紐帶,開啓了一場兼具詩意情懷、公益溫度與深厚情誼的沈浸式文化交流之旅,深化兩岸及多地特殊群體的情感聯結與文明互鑒。
此次活動由福建省殘疾人聯合會、福建省海峽兩岸助殘志願者協會、永春縣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特別迎來了台中市亞斯伯格症、肯納症協進會理事長、知名詩人陳習珍率領的交流團。團中不僅有協會團員,更特邀“台灣古箏王子”張揚任、“台灣鋼琴公主”劉夢緣隨行助陣,兩岸五地攜手共襄藝術盛舉,讓跨越海峽的手足深情在公益實踐中愈發深厚。
台中市亞斯伯格症、肯納症協進會長期深耕特殊群體公益事業,為亞斯伯格症、肯納症群體搭建融入社會、展現自我的平台,而理事長陳習珍自幼與詩歌結緣,對余光中先生的詩作情有獨鍾,其深沈的故鄉情懷始終是她的精神指引。此次率團赴約,既承載著對文學大師的敬仰,更旨在以永春的詩意氛圍為載體,為團員們搭建感受文化、收穫溫暖的橋梁。隨行的張揚任雖被診斷為重度自閉症,卻在陳習珍十餘年的培育下展露非凡古箏天賦,斬獲多項大獎;3歲便無師自通的劉夢緣憑借靈動琴音屢獲殊榮,常年投身兩岸公益音樂演出,二人用音樂傳遞希望與力量。
活動期間,兩岸五地的殘疾人嘉賓與演職人員一同走進余光中文學館、余光中故居及詩歌主題展館,在青磚瓦黛的古街巷與靈秀山水間沈浸式感受詩歌里的故土意境,聆聽大師與故鄉的淵源故事。參觀途中,大家打破地域界限熱絡交友,歡聲笑語不斷:台灣嘉賓與吉林的亮亮歌手、王凱歌手相談甚歡,與新疆殘聯一行坦誠交流、互訴心聲,迅速建立起深厚的友好關係。交流中,吉林、新疆的嘉賓們更是熱情邀約,主動策劃表演合作,誠摯邀請台灣殘疾朋友及張揚任、劉夢緣前往當地登台演出,讓這份跨越山海的情誼有了更具體的延續方向,文化同根同源的認同感在真摯互動中愈發強烈。台灣嘉賓動情表示:“‘鄉愁’在這裡成為我們共同呼吸的空氣,而跨越山海的友誼與演出邀約,更讓這份文化聯結有了溫度與期待。”隨後,大家徜徉於永春的綠水青山,領略“一縣一溪一特色”的生態畫卷,在僑新釀造公司觸摸永春老醋的傳統工藝與創新活力,在五里古街欣賞永春白鶴拳、紙織畫等非遺項目,濃濃鄉愁與文化魅力讓嘉賓們深深沈醉。一位西藏演職人員感慨:“永春的文化與高原迥異卻同樣深厚,更難得的是結識了這麼多志同道合的朋友,還定下了未來的相聚之約,讓我們眼界大開、內心溫暖。”
在兩岸殘疾人文化藝術交流展演彩排環節,現場氛圍熱烈而溫馨。陳習珍深情分享余光中《鄉愁》等經典詩作的魅力與自身創作感悟,張揚任、劉夢緣與台中市協進會的團員們一同參與大合唱彩排,以真摯飽滿的情感磨合曲目、校准節奏,質樸而專注的狀態感染了在場眾人。不少團員表示,此次旅程不僅感受到了永春的人文底蘊與真摯關懷,收穫了跨越地域的珍貴友誼與演出邀約,更在集體彩排中體會到協作的快樂與登台的勇氣,滿心期待明日正式演出的精彩呈現。
主辦方充分考慮特殊群體需求,提供全方位貼心保障,安排專人全程講解引導,並設計詩歌朗誦互動、簡易樂器體驗等環節,讓大家在舒適安全的環境中感受永春的熱情與包容。陳習珍理事長感慨道:“兩岸同胞同根同源,特殊群體的關懷與守護是我們共同的責任。此次交流不僅是文化的互鑒、情誼的聯結,更促成了未來演出的美好約定,希望未來能與大陸相關單位深化合作,常態化開展文化交流、公益幫扶等活動,共享助殘經驗、共築愛心橋梁。”
據悉,此次活動將詩歌文化、故鄉情懷、公益助殘與藝術展演深度融合,既為台灣特殊群體帶來了獨特的文化藝術體驗、珍貴友誼與演出邀約,傳遞了“自強不息、向陽而生”的力量,更增進了兩岸及多地民間公益理念的交流互鑒,讓文化傳承在愛心與情誼的澆灌中煥發新活力,夯實了同胞守望相助的情感基礎。後續,陳習珍計劃整理旅程見聞創作系列詩歌,張揚任、劉夢緣也將把永春之行的感悟與友誼的溫暖融入新的音樂創作,而吉林、新疆與台灣的演出之約,更讓這份跨越海峽的愛心、詩意與深情有了長久延續的可能。
泉州光慧國學院重陽節活動中兩岸特教與家庭心理輔導專家陳習珍熱心為市民公益咨詢維繫家庭和諧
「記者如風綜合報導」歲歲重陽,情暖僑鄉。近日,泉州光慧國學院以“家國有愛 光慧有孝”為主題的重陽節活動圓滿落幕。活動現場,傳統禮儀展示區里,孩子們身著漢服向長輩行“拱手禮”,孝親故事分享環節中,多位市民講述自家的尊老往事,暖意融融;而另一側的公益咨詢區前,始終排著長隊——這是兩岸特殊教育與家庭心理輔導領域專家陳習珍老師的“家庭和諧方案”咨詢專場,近20組家庭帶著親子、婚姻、代際相處的難題而來,最終都帶著可落地的解決方法滿意而歸。作為深耕行業15年的實戰型專家,陳習珍老師的專業實力兼具權威認證與落地經驗:持有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台灣特殊教育專業資格證雙認證,曾獲台灣地區“特殊教育輔導卓越獎”,2018年起牽頭“兩岸家庭正向溝通公益項目”,累計為超3000組家庭提供咨詢服務。此次她帶來的“家庭和諧方案”,不僅包含針對情緒管理的“離場冷靜法”,還新增了“親子需求翻譯術”“代際共識清單”等實操技巧,專門破解當下家庭常見的溝通痛點。
活動現場,“幼兒家庭爭吵”問題成為咨詢焦點之一。一對年輕夫妻抱著剛滿3歲的孩子前來,丈夫無奈地說:“昨天就因為孩子睡前要不要讀繪本吵了起來,我覺得該讓孩子早點睡,她非要讀,吵到最後孩子哭了,我們也冷戰了一晚上。”針對這類困境,陳習珍老師當場拆解“離場冷靜三步法”,還補充了“事後修復技巧”:“吵完別冷戰,等孩子睡後,你們可以用‘我擔心……’的句式溝通,比如媽媽說‘我擔心不讀繪本會讓孩子失去閱讀興趣’,爸爸說‘我擔心晚睡影響孩子發育’,先講需求,再找折中辦法,比如‘今天讀10分鐘短繪本,明天提前半小時開始’。”夫妻二人邊聽邊記,妻子還掏出手機拍下老師畫的“溝通流程圖”,笑著說:“以前總盯著‘誰對誰錯’,現在知道該怎麼找中間路了。”除了年輕父母關注的親子與婚姻問題,祖輩參與的“代際帶娃矛盾”也佔咨詢量的近三成。一位爺爺帶著兒媳和剛滿1歲的孫子前來,直言“我早上想給孩子餵點米湯,兒媳說太早了,為此我們倆已經拌了好幾次嘴,現在都不敢在她面前餵東西了”。陳習珍老師沒有急於評判,而是拿出紙筆,引導二人一起列“代際共識清單”:先寫下雙方都認可的“核心原則”(比如“寶寶健康安全”“不強迫進食”),再針對“輔食添加”列出具體問題,比如“米湯能不能加”“什麼時候加”,建議他們一起查兒科醫生的專業建議,用“第三方權威”代替“長輩經驗”與“年輕觀念”的對抗。“這樣一來,你們對抗的就不是彼此,而是‘怎麼找到對寶寶最好的方法’。”陳習珍老師的話讓祖孫二人茅塞頓開,爺爺當場表示:“明天就和兒媳一起查資料,再也不因為這事鬧彆扭了。”咨詢間隙,不少家庭還圍著陳習珍老師交流後續問題,有人問“孩子挑食怎麼辦”,有人咨詢“青春期孩子不願說話怎麼引導”,老師都一一耐心解答,還現場演示“親子遊戲溝通法”——用積木搭建“家庭樹”,讓孩子通過擺放積木的位置,表達對家人的感受,不少家長看完後直呼“原來和孩子溝通還能這麼有趣”。
泉州光慧國學院負責人在活動尾聲表示:“我們希望借助重陽這個節日,將傳統文化中的‘家和’理念與現代心理服務結合。陳習珍老師的‘家庭和諧方案’不僅有方法,還懂人心,能幫家庭真正解開疙瘩,未來我們會繼續邀請此類專業力量,讓公益服務真正走進每個家庭的日常生活。”
此次活動不僅為泉州民眾送上了重陽的溫暖關懷,更搭建了兩岸專業心理服務落地基層的橋梁。期待未來能有更多像陳習珍老師這樣的專家,用接地氣的“和諧方案”,為更多家庭點亮幸福生活。
鄭州厚積薄發—促進兩岸機器人及智慧自動化產業科融合發展
「記者張如鳳/河南鄭州報道」
4月9日,“行走都市圈▪聚焦出彩中原”兩岸媒體聯合採訪,海峽兩岸企業家朋友相聚在鄭州航空港區,共同參加2024 兩岸機器人及智慧自動化產業對接活動。河南省委常委張雷明、兩岸企業家峰會智能裝備組大陸方面召集人蘇波、兩岸企業家峰會智能裝備組臺灣方面召集人徐爵民等出席開幕式。系統構建中原科技城、中原醫學科學城、中原農谷“三足鼎立”。
河南省委常委張雷明
河南省委常委張雷明在臺上致辭歡迎海峽兩岸企業家及臺灣媒體記者們參與此次的以“機器人助力新型工業化 兩岸融合高質量發展”爲主題的2024兩岸機器人及智慧自動化產業對接活動在鄭州開幕。河南與臺灣血緣相連、文緣相近、情緣相融、商緣相通,豫臺經貿交流合作基礎好、空間大。截至2023年底,全省累計批准臺資企業2264家,投資總額196.08 億美元,兩岸同胞用親情和誠意結出了累累碩果。在座各位實力雄厚、人脈廣泛,暸解兩岸風土人情,熟悉國際經貿規則,是河南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好夥伴。希望大家積極投身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河南實踐,當好橋梁紐帶,積極穿針引線,促進豫臺雙方在機器人及智慧自動化產業領域開展更多的經貿項目合作,深化資金、技術、人才的交流共享,在中原大地攜手開創事業發展新局面,共同譜寫新時代新徵程中原更加出彩的絢麗篇章。
蘇波部長致辭表示大陸不僅是全球最大的機器人市場,更是技術創新的策源地,在全球機器人產業發展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兩岸協同合作,融合發展前景廣闊。爲進一步促進兩岸在機器人和自動化領域的融合發展,提出三點建議。
一是強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以應用爲牽引,圍繞核心技術、關鍵零部件等弱點協同創新,提升產業鏈水平,打造更多高端化智能化產品;
二是加速推進機器人及智能製造標準認證合作,促進兩岸標準認證互融共通。
三是積極拓展行業應用。加快成熟場景普及應用,推進重要產線機器人創新研發和系統集成能力提升,促進製造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升級和進口替代。
四是關注機器人行業未來發展趨勢,聚焦人工智能、數字孿生、人形機器人等領域重點發力,實現兩岸融合高質量發展。
兩岸企業家峰會是爲兩岸企業家提供交流合作的平臺,希望大家能充分利用好這個平臺,溝通信息,增進聯絡,充分發揮各自優勢,不斷深化兩岸在機器人領域的合作,推進機器人產業發展邁上新臺階。
兩岸企業合作啓動簽約儀式
兩岸企業家峰會智能裝備組臺灣方面召集人徐爵民
徐爵民受訪表示明年將在臺灣舉辦兩岸機器人及智慧自動化產業對接活動,更加促進兩岸機器人及智慧自動化領域的永續發展。
鄭州地處嵩山東麓、黃河之濱,居中華腹地,史謂“天地之中”,古稱“商都”,今爲“綠城”。如今,厚積薄發開創“空中絲路,樞紐全球”,促進兩岸機器人及智慧自動化產業科融合發展,向全球展示不一樣的全新的鄭州!
新鄉“中原農谷”—助力農業
「記者張如鳳/河南新鄉市報道」
4月13日“行走都市圈▪聚焦出彩中原”兩岸媒體聯合採訪,新鄉市平原示範區高標準農田建設,聚焦國家糧食安全和種業振興戰略,圍繞“中原農谷”種業研發應用部署,集中本地區位優勢、產業優勢、人才優勢,高標建設、創新操作、長遠規劃,爲“中原農谷”種業創新和貫通種業領域全鏈條產業體系,打造千億級種業產業集羣,爲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的穩定安全供給提供了有力基礎支撐。同時,“中原農谷”又爲平原示範區高標準農田建設提供了更爲全面的技術支撐、產業支撐口人才支撐,推動全省農、科、教、研等資源整合進年,加速成果轉化和產業鏈條延伸,實現互惠互利、互相促進的良好局面。
河南省是全國重要糧食主產區,新鄉平原示範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建成後,農田道路通達率、農田防護率、電力配套率、宜機化作業率達100%,耕地地力提升1個等級,新增農田1100畝,推動良田良種良法良機良制綜合配套,農業防災減災能力穩步提升,實現節水、節肥、節工和糧食增產提質,畝均節本增效616元。
想了解中原美食的淵源—請到長垣來
「記者張如鳳/河南開封市報道」
4月13日“行走都市圈▪聚焦出彩中原”兩岸媒體聯合採訪中國烹飪文化博物館
中國烹飪文化博物館位於長垣市,是我國第一座以烹飪文化爲主題的博物館,2013年1月4日正式開館。
該博物館總面積5400㎡,共設有五個展廳,分別是《中華烹飪,源遠流長》《天下滋味,悉在庖廚》《食治養生,講究中和》《萬變千姿,筵席藝術》《海納百川,廚鄉長垣》,館內共展出文物280餘件,展品1000餘件。
走進博物館一樓大廳,聳立在前的是被餐飲界奉為“鼻祖”的伊尹雕像,因創立了“五味調和”等烹飪理論,他被後世人民尊崇為中國“烹飪始祖”。
長垣有著“中國廚師之鄉”的美譽,自古就有尚廚之風,當然也有自己的“特色菜”。尤其是長垣的烹飪技藝和酌酒,還被評為了省級物質文化遺產。
衛華企業—舉重若輕蘊匠心
「記者/張如鳳/河南長垣市報道」
4月13日“行走都市圈▪聚焦出彩中原”兩岸媒體聯合採訪到河南省長垣市衛華集團參訪。
作爲中國起重裝備行業的先行者,衛華以匠心,致創新。從未停下探索與創新的步伐。衛華堅持以市場爲導向,以技術創新爲抓手,以新產品研發爲動能,以每年佔比銷售收入4%-6%以上的研發投入,點燃創新引擎,企業整體技術水平達到國內領先,部分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成國際領先水平,爲推動我國起重裝備行業技術進步做出突出貢獻。
衛華董事長李國強強調,將繼續緊跟“中國製造2025”和國家“雙碳”計畫的時代浪潮,以新中式起重機爲契機,深耕起重裝備綠色化、智能化、客製化、數字化發展,在智能生產、智能產品、智能服務上持續發力,促進衛華製造向衛華創造,衛華速度向衛華質量、衛華產品向衛華品牌轉變,助力中國製造站上世界之巔!
開封蘭考“梨花開滿園▪琴音揚世界”
「記者/張如鳳/河南蘭考縣報道」
4月12日“行走都市圈▪聚焦出彩中原”兩岸媒體聯合採訪,走進何寨村!
何寨村位於河南省開封市蘭考縣惠安街道,擁有萬畝梨園,大棚油桃500餘畝,該村依託萬畝梨園,正打造一個集古建築小吃街,住宿、水上樂園、採取、摘取、垂釣、農產品深加工梨花膏、梨花茶、梨酒等爲一體的農業生態旅遊商業園區。通過觀花、遊樂,帶動餐飲,增加村民收入,讓村民即豐產,又豐收,打造生態旅遊觀光村。
每年三月梨花開,都會在何寨村舉辦梨花文化節,活動內容豐富,有書法展示、繪畫寫生、攝影展示、漢服表演、古箏表演、梨園旗袍走秀、梨園盲盒遊戲、趣味運動會、梨樹認購、研學旅行等,吸引眾多慕名而來的遊客前來賞花遊玩,更能品嘗到當地的美食及購買特產。
蘭考縣不僅產梨,也是聞名世界的音樂之鄉—蘭考固陽鎮
蘭考全縣共有各類民族樂器企業219家,上海、北京、廣州等各大城市,在這裡都有樂器企業,樂器產業年產總值已突破20多億元,僅固陽這個音樂小鎮就有全國各地辦的民族樂器產業187家,可以直接帶動一萬八千多人就業。舉凡中國民族樂器的古箏、古琴、月琴、琵琶、柳琴、大小提琴等等等等,但凡你能說得到的樂器名字,這裡幾乎無所不有,已經多達近百個品種,達到30餘個系列。僅僅古琴這一種樂器,年產就達70餘萬臺把,據說最豪華版的古琴價格一把可達數萬甚至十幾萬元,已經銷往世界五大州。僅固陽的一個徐場村,樂器年交易額已經多達4000餘萬元。
在徐場村導覽工作員下看到了製作古琴古箏的製作流程,並欣賞了古箏音樂的彈奏,讓在場的參觀者,置身在古韻悠揚的琴聲中不願離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