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藝文

台灣參訪團走進天津薊州小穿鄉|感受鄉村振興與文化傳承

【記者如風綜合報道】 2025年6月27日下午,來自台灣的參訪團一行走進天津市薊州區穿芳峪鎮小穿芳峪村,實地感受當地鄉村振興成果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度融合。此次活動以“文旅融合·同心同行”為主題,通過參訪全景式鄉野公園、體驗特色民宿及生態農業項目,深化了兩岸同胞的情感聯結,也為津台交流注入新活力。 薊州區穿芳峪鎮小穿芳峪村書記向台灣同胞介紹道:全景式鄉野公園:鄉村振興的“薊州樣板”小穿芳峪村通過“集體+公司+農戶”模式,打造了佔地600畝的鄉野公園,融合民俗民宿、現代園林、鄉村景區和節慶活動四大板塊,形成復合型文旅產業鏈。參訪團先後參觀了徽派四合院民宿、邵窩文化體驗區及雲杉餐廳,對當地將傳統建築與現代服務結合的創新理念表示贊嘆。村內數十棟棟精品民宿統一管理、分散經營的模式,既保留了鄉土特色,又實現了規模化發展,成為“中國美麗休閒鄉村”的典範。 生態修復與文化傳承:綠水青山間的兩岸共鳴在薊州區春山裡生態修復示範點,參訪團見證了廢棄礦坑蛻變為智慧社區的奇跡。通過生態修復、藝術賦能與產業導入,春山裡實現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動實踐,進一步激發了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 此次參訪活動不僅讓台灣同胞領略了薊州區的自然之美與人文底蘊,更彰顯了兩岸同胞攜手共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鄉村振興的決心。期待津台交流合作在這片土地上結出更多碩果!
兩岸藝文

台灣參訪團走進天津薊州小穿鄉|感受鄉村振興與文化傳承

【記者如風綜合報道】 2025年6月27日下午,來自台灣的參訪團一行走進天津市薊州區穿芳峪鎮小穿芳峪村,實地感受當地鄉村振興成果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度融合。此次活動以“文旅融合·同心同行”為主題,通過參訪全景式鄉野公園、體驗特色民宿及生態農業項目,深化了兩岸同胞的情感聯結,也為津台交流注入新活力。 薊州區穿芳峪鎮小穿芳峪村書記向台灣同胞介紹道:全景式鄉野公園:鄉村振興的“薊州樣板”小穿芳峪村通過“集體+公司+農戶”模式,打造了佔地600畝的鄉野公園,融合民俗民宿、現代園林、鄉村景區和節慶活動四大板塊,形成復合型文旅產業鏈。參訪團先後參觀了徽派四合院民宿、邵窩文化體驗區及雲杉餐廳,對當地將傳統建築與現代服務結合的創新理念表示贊嘆。村內數十棟棟精品民宿統一管理、分散經營的模式,既保留了鄉土特色,又實現了規模化發展,成為“中國美麗休閒鄉村”的典範。 生態修復與文化傳承:綠水青山間的兩岸共鳴在薊州區春山裡生態修復示範點,參訪團見證了廢棄礦坑蛻變為智慧社區的奇跡。通過生態修復、藝術賦能與產業導入,春山裡實現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動實踐,進一步激發了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 此次參訪活動不僅讓台灣同胞領略了薊州區的自然之美與人文底蘊,更彰顯了兩岸同胞攜手共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鄉村振興的決心。期待津台交流合作在這片土地上結出更多碩果!

程凱主席點贊台灣青年藝術家劉夢緣畫作 |廈門大學藝術學院熊劍忠教授兩個月指導劉夢緣40余幅作品展現兩岸藝術融合

  「記者張文/廈門報導」 2025兩岸殘障人士交流嘉年華,於6月16日在福建廈門隆重舉辦,中國殘聯主席程凱在活動中,也特別關注台灣亞斯伯格症青年藝術家劉夢緣的繪畫作品,並給予高度評價。程凱還見證了兩岸助殘組織的合作簽約,並強調兩岸殘疾人事業的融合發展需凝聚更多社會力量。 兩岸藝術融合的“她力量”劉夢緣因鋼琴才華多次受邀海峽論壇殘疾人嘉年華演出,被稱為“台灣鋼琴公主”,此次嘉年華期間,她以一幅幅充滿生命力的畫作亮相“共享藝術芬芳”文創藝術展,引發兩岸關注。其作品小酌的女人,甜蜜的時光以抽象風格展現內心世界,色彩明快、筆觸細膩,傳遞出她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據廈門陽光書院羅萍老師介紹,劉夢緣的繪畫天賦在嘉年華籌備期間被發掘,藝術家熊劍忠主動請纓,在熊劍忠的耐心指導下,不到兩個月時間,指導其完成40余幅畫作,助力其藝術創作水平顯著提升。 科技賦能與人文關懷並重本屆嘉年華以“同胞攜手 大愛無疆”為主題,聚焦科技助殘、藝術療癒與社會融合。除文創藝術展外,活動還舉辦了兩岸殘疾人文藝展演、棋類交流及科技賦能分享會,集中展示人工智能在孤獨症篩查、腦機接口技術等領域的應用成果。程凱在致辭中指出,兩岸殘障人士交流不僅是情感的紐帶,更是經驗的互鑒,希望更多台灣青年通過此類平台參與大陸殘疾人事業發展,共享現代化機遇。 深化合作,共築融合橋梁活動期間,福建省海峽兩岸助殘志願者協會正式成立,兩岸220余名代表簽署多項合作協議,涵蓋康復護理、就業支持等領域。中國殘聯表示,未來將持續推動兩岸在助殘領域的資源共享,助力殘障人士融入社會,共創中華民族綿長福祉。 劉夢緣的畫作與成長故事,成為本屆嘉年華中兩岸藝術共融的生動注腳。正如羅萍老師所言:“藝術無界限,劉夢緣的作品不僅展現了她的天賦,更傳遞了兩岸殘障青年追求夢想的勇氣。近期,陽光書院羅萍的老師,誠摯邀請台灣鋼琴公主入住陽光藝術館。”隨著更多類似合作落地,兩岸殘疾人事業的融合發展正邁向新階段。 劉夢緣的指導老師~廈門大學藝術學院熊劍忠教授表示:在劉指導夢緣同學期間,發現夢緣同學對繪畫有著極高熱情,雖學習油畫時間不長,但對色彩,構圖總有不同建解。往往下課之佘,她還不知疲倦繼續畫,可以說廢寢忘食。劉夢緣用色明快大膽,跟她直率性恪有著極大關係,唯獨的缺點就是耐心不夠,因為繪畫過程就是苦心僧般修行過程,希望她在往後繪畫過程中循序漸進,一步一個腳印,真正進入她所熱愛繪畫世界中,更上一層樓! 台灣特教專家陳習珍表示:以愛為橋 陪伴自閉女兒劉夢緣蛻變為“鋼琴公主” 的勵志故事,在活動中引發廣泛關注。王永澄理事長在交流環節中高度贊揚了陳習珍的堅持與智慧,並呼籲兩岸共同關注殘障人士的成長與潛能開發。 從“星星的孩子”到鋼琴舞台的綻放劉夢緣三歲時被診斷為自閉症,語言溝通障礙和刻板行為曾讓母親陳習珍陷入困境。陳習珍回憶道:“那時我每天叫她媽媽,叫了6年夢緣終於開口說話了,雖然劉夢緣六歲以前沒有語言,但是她三歲時無師自通會彈出很多聽過的鋼琴曲,用旋律傳遞情感,陳習珍意外發現音樂是她與世界對話的窗口。”她毅然辭去工作,全心投入女兒的音樂教育,結合專業特教經驗,設計出以音樂為核心的個性化訓練方案。通過反復示範、節奏感知和情感互動,劉夢緣逐漸打開心扉,並展現出驚人的音樂天賦。 融合教育與藝術療癒的實踐是陳習珍的教育理念,融合了台灣特教優勢與大陸融合教育實踐。她強調:“藝術不僅是技能,更是療癒心靈的工具。”在劉夢緣的成長過程中,陳習珍不僅注重音樂指導,還通過繪畫、詩歌等藝術形式激發其創造力,幫助她建立自信與社會適應能力。歷年來,劉夢緣在廈門市各項交流活動中表演鋼琴獨奏和獨唱,其流暢的技藝與細膩的情感表達令現場觀眾動容。 陳習珍倡導兩岸殘障家庭共鳴。她提到:“父母的堅持與社會的支持缺一不可。”這一觀點與中國殘聯主倡導的“兩岸一家親”理念不謀而合。程凱指出,殘障人士的融合發展需要家庭、社會與政策的多維度協作,台灣在特教領域的經驗值得借鑒,而大陸的康復科技與社會包容性也為兩岸合作提供了新機遇。 從個人故事到群體希望,劉夢緣的成功蛻變不僅是家庭的勝利,更成為兩岸殘障家庭互助的典範。陳習珍表示,未來希望推動兩岸特殊教育資源共享,讓更多自閉症兒童通過藝術找到人生方向。目前,在她啟動的閩台特殊教育家庭指導中心,其中一個項目:開發“音樂療癒課程”,計劃惠及更多的兩岸殘障青少年。 此次嘉年華以“同胞攜手 大愛無疆”,為兩岸殘障人士搭建了深度交流的平台。陳習珍的母女的勵志故事,恰如一曲跨越海峽的鋼琴協奏曲,奏響了生命平等、融合共進的時代強音。

青春共築華流夢——第二十三屆海峽青年論壇聚焦AI賦能與文化傳承

 「萬順傳媒/記者劉夢緣/廈門報導」 2025年6月16日,以“青春同心創未來,攜手打拼謀復興”為主題的第二十三屆海峽青年論壇在福建廈門成功舉辦。兩岸青年代表、專家學者及行業精英約470人齊聚一堂,圍繞科技創新、文化傳承、鄉村振興等議題展開深度對話,共繪融合發展新圖景。 科技賦能文化傳承,AI激活中華瑰寶論壇上,兩岸青年以科技為媒,探索傳統文化與現代技術的融合路徑。廈門獨甪獸影視創始人江國銘憑借福建新發佈的第四批惠台政策,成為首位獲得大陸《廣播電視節目製作經營許可證》的台胞,為兩岸影視合作開闢新通道。他與大陸夥伴陳鐸聯合發佈首部兩岸共創AI生成內容(AIGC)動畫短劇《活寶檔案》,以閩台民俗三太子形象為核心,講述中華文化瑰寶海外尋蹤的奇幻故事,並宣佈將於9月成立“海峽兩岸AIGC培訓基地”,推動技術共享與人才培育。《長安三萬里》閩南語版主創團隊亦亮相論壇,通過河洛語吟誦古詩,引發台灣青年共鳴,印證“科技+文化”雙驅動的傳播潛力。 鄉愁與機遇交織,共築融合發展之路台灣青年李志章扎根福建平和縣,耗時三年打造遷台記憶館,通過族譜、家書還原霧峰林家族史,讓台灣同胞“回家”的腳步更近。論壇現場,霧峰林家第四代林銘鐘含淚感慨:“這座展館讓我們真正回家了!”此外,兩岸青年還通過“台青對對碰”新媒體互動,圍繞美食、婚戀、發展前景等話題展開討論,吸引超3000條臉書話題互動,展現青年交流的溫度與活力。 政策護航,共繪發展藍圖福建持續推出惠台舉措,今年新增17條措施支持台胞創業,涵蓋影視、農業、中醫藥等領域。論壇期間,2025年福建“101台灣青年創業扶持計劃”頒獎儀式同期舉行,十大獲獎項目覆蓋文旅、康養、科技等方向,為台青提供多元發展機遇。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主席徐曉表示,兩岸青年應“守護文化根脈,搶抓數字機遇”,在人工智能、鄉村振興等領域攜手打拼,為民族復興注入青春力量。 尾聲:以青春之名,續寫華流篇章論壇尾聲,兩岸青年用“感謝”“融合”“血脈傳承”等關鍵詞,由AI串聯創作成歌曲,唱響“面對面交流的溫度無可替代”的心聲。台灣藝術創生文化基金會董事長李永萍強調:“站在五千年中華文化巨人肩上,兩岸青年必能共創驚艷世界的華流新篇!”未來,海峽青年論壇將繼續發揮橋梁作用,推動兩岸青年在深化交流中增進理解,在合作共贏中書寫新章。

兩岸同心創未來|第十七屆海峽論壇廈門啓幕 七千台胞共繪融合發展新篇章

「記者劉夢緣/廈門報導」 今日上午,第十七屆海峽論壇大會在福建廈門會議中心隆重舉行。作為兩岸規模最大、影響最廣的民間交流盛會,本屆論壇以“擴大民間交流、深化融合發展”為主題,吸引了台灣政黨代表、工會、青年、婦女、工商金融等各界人士超7000人參與,其中中國國民黨前主席馬英九率台灣青年代表團跨越海峽赴會,成為活動焦點。 鄧麗君胞兄鄧長富也出席第十七屆海峽論壇,共敘兩岸文化情誼 在眾多參會代表中,著名藝人鄧麗君的胞兄鄧長富尤為引人注目。作為鄧麗君文教基金會的重要成員,鄧長富以家族代表身份出席活動,傳遞了兩岸同胞共同的文化記憶與情感聯結。 鄧長富在論壇相關活動中表示,妹妹鄧麗君生前始終致力於通過音樂傳遞大愛,其藝術成就與人文精神已成為兩岸同胞共同的精神財富。他提到,鄧麗君文教基金會近年來積極推動兩岸文化交流,尤其注重通過音樂公益項目關愛弱勢群體,延續鄧麗君“以聲傳情、以文化人”的理念。此次參與海峽論壇,他希望能進一步促進兩岸民間文化交流,深化年輕一代對中華文化的認同。 四大板塊共促融合論壇圍繞基層、青年、文化、經濟四大板塊,推出56場精彩活動。在基層交流中,海峽婦女論壇、職工論壇等15場活動聚焦民生議題,通過面對面互動深化兩岸同胞情感聯結。青年交流板塊則推出海峽青年論壇、青少年新媒體大賽等13場活動,為台灣青年提供就業創業、文化體驗的多元平台,助力兩岸新生代攜手成長。 文化交流板塊以中華文化為紐帶,媽祖文化周、關帝文化旅遊節等活動在福建東山、漳州等地同步展開。湖北武漢台商王天山通過兩岸族譜對接續寫200年親情的故事,成為“同根同源”情感共鳴的生動注腳。經濟交流方面,共同家園論壇、海峽金融論壇等13場活動聚焦福建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的新政策,推動產業對接與資源共享。 民意不可擋 交流續新篇儘管民進黨當局以“恐中”“仇中”為由阻撓台胞參與,甚至升級威脅言論,但兩岸民眾對交流的熱望未減。台灣網紅“館長”陳之漢的大陸直播之旅引發熱議,島內民眾通過自駕、美食互動打破偏見,印證了“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的民意大勢。 中共中央台辦及福建方面持續釋放惠台政策紅利。自2023年《關於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的意見》發佈以來,中央及地方已出台62項舉措,涵蓋鄉村振興、金融合作等領域,為台胞台企提供更多發展機遇。 展望未來:共築家園 同享機遇作為主會場,廈門圍繞“青年發展、基層共治、文化共鳴、經貿融合”舉辦12場特色活動,包括15家A級景區對參會嘉賓免費開放等暖心服務,展現大陸推動兩岸融合的誠意。論壇期間,兩岸嘉賓共議鄉村振興、社區治理等議題,探索兩岸同胞共建共享的發展路徑。 正如論壇主題所示,無論台海風雲如何變幻,兩岸民間交流的“民間性、草根性、廣泛性”始終是築牢和平發展根基的關鍵。七千餘名台胞與大陸同胞齊聚鷺島,不僅是一次情感的交融,更是對“兩岸一家親”理念的生動詮釋。期待未來,兩岸同胞繼續攜手,共繪融合發展新畫卷,共迎民族復興的光明未來!  
spot_imgspot_img
兩岸藝文
劉夢緣

愛心無界寒冬送暖|若昶家庭關懷協會攜手泰安鄉溫暖人心

「記者劉夢緣/綜合報導」   1月5日,由臺中市若昶家庭關懷協會與台中市慈愛愛心小組聯合主辦,臺中市嘉葉國際同濟會協辦的「寒冬送暖」活動,若昶家庭關懷協會「寒冬送暖」計畫已執行邁入第四年。今年的關懷活動在泰安鄉舉行,凝聚社會各界愛心,將溫暖傳遞到需要幫助的家庭,展現人間大愛的真諦。 活動當天,泰安鄉的地方領袖與協會團隊共同參與,見證愛心的力量。泰安鄉鄉長陳吉基、代表會主席陳道光、副主席何玉珍、代表曾玉琴與及另外4個代表均到場支持。他們感謝社會善心人士持續關注與幫助弱勢族群,讓地方社區更加溫暖。   若昶家庭關懷協會理事長陳若妍帶領團隊,包括徐睿昶常務理事、簡鈺臻榮譽理事長、楊芳瑜理事、吳育茹理事、林姿妤理事、杜美蓮理事、康文才、廖美蘭、陳桂香、陳文濱、梁延佑、魏琳真、黃馨逸、楊晨守等人,全力投入活動籌備與執行。陳若妍理事長表示:「我們希望透過這樣的活動,讓每個人感受到社會的關懷,帶著各界的愛心物資,都代表著溫暖的心意。」 同時也感謝若昶協會的好朋友與各位社會人士的愛心。 慈愛愛心小組執行長黃淑娟、常務理事林樹春 理事許碧玲、理事莊愉珊、理事陳秀謹 財神廟:總指揮吳旻翰帶領一群愛心人士一起參與 嘉葉國際同濟會杜美蓮會長帶領候任會長昱伶葉青會姐、詠琋會姐共同參與活動。他們不僅提供經費援助,更以真誠的祝福與溫情,讓每位受助者感受到愛的力量。黃淑娟執行長強調:「這不僅是物資的傳遞,更是希望的傳遞。」也感謝友會:同樂國際同濟會溫更吉會長參加這次活動   本次活動特別安排了愛心物資分發,從實際需求出發,幫助社區中的弱勢家庭應對冬季的挑戰。受助者在領取物資的同時,也感受到來自社會各界的關懷和鼓勵。活動現場,暖心的互動和滿滿的祝福充滿了整個場地,傳遞出濃厚的愛意。 本次[寒冬送暖]活動捐贈:230床棉被、25份物資、300斤白米、300件polo彬、分別在汶水國小、造橋國小助養7位品學兼優家庭貧困的孩子     「寒冬送暖」是本協會堅持的公益活動,四年來不斷擴大愛心的影響力。主辦單位呼籲更多善心人士加入,將愛的種子播撒到每個角落。因為我們相信,只要人人獻出一份愛,這個世界將變得更加美好與溫暖。
劉夢緣

陳嵐心理咨詢中心攜慢飛天使走進機構關懷老人

【記者 張如鳳 綜合報導】 為了弘揚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加強兩岸文化交流,鹭島義工協會與廈門陳嵐心理諮詢中心共同舉辦了“慢飛天使走進機構關懷老人”這一溫馨的公益活動。此次活動不僅旨在關愛老年人,為他們送去溫暖和關懷,同時也意在讓這些有特殊需要的“慢飛天使”們能夠在實踐中學會關愛他人,提升他們的社會適應能力和自信心。 此次活動特別邀請了幾位重量級嘉賓,包括被譽為“台灣古筝王子”的自閉症患者張揚任、來自廈門陳嵐心理咨詢中心的陳嵐老師、擁有多重身份的慢飛天使歌手明星嵐,擔任著台灣新住民兩岸新思路經貿文化協會監事、台中亞斯伯格症肯納症協進會理事,同時也是亞斯伯格症肯納症的種子老師及優秀媽媽。 今天,張揚任在蔡塘金厝邊養老院,用他的古箏為養老院的長輩們帶來了悠揚動聽的樂曲,他的演奏技巧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準,曾經在多個比賽中獲獎,並受邀至大陸多個城市進行表演。他的音樂不僅讓長輩們陶醉其中,也讓現場的每一個人都感受到了音樂的魅力。 明星嵐也以其親切的態度和溫暖的笑容與長輩們進行互動,她用自己的親身經歷鼓勵長輩們要保持樂觀的心態,積極面對生活中的種種困難。她的出現讓現場氣氛變得更加溫馨和融洽。 此外,陳嵐老師帶領慢飛天使們走進機構關懷長輩,讓這些天使們以他們純真的心靈溫暖養老院的長輩們,為他們晚年生活增添溫馨與快樂。這樣的活動不僅有助於提升慢飛天使們的社會參與感和責任感,還能促進社會對這一群體的理解與接納。通過與長輩們的互動,天使們也能學習到更多的人生經驗和情感表達方式,為他們的成長和發展提供有益的補充。 此行,陳嵐老師為長輩們準備了水果及特色糕點,配合著愉快的點心時間,同時提供了心理咨詢服務,她用自己專業的知識和經驗為長輩們解答有關心理健康方面的問題,並為他們提供了寶貴的建議。 此次公益活動不僅讓養老院的長輩們感受到了來自社會的關愛和溫暖,也讓這些“慢飛天使”們有機會展現自己的才華和愛心。活動的成功舉辦不僅增強了兩岸之間的文化交流,也進一步提升了社會對殘障人群的關注度和包容性。我們相信,在未來的日子裡,這樣的公益活動會越來越多,為構建和諧美好的社會環境做出更大的貢獻。 特邀嘉賓: 廈門星海坡文化傳媒 古箏王子 張揚任,廈門心智星青文化傳媒 慢飛天使歌手明星嵐,廈門陳嵐心理諮詢中心 陳嵐老師。
爆肝小編

中華經典《山海經》重現當代藝術《山海遇知音》畫展引發深刻共鳴

【記者 陳嵐 上海報導】  2024年11月6日,由世界文創產學經貿協會(WCECA)指導,環球小金人®百大名家國際機構主辦,主席吳慧蓮理事長與上海策展人楊紅共同籌辦的《山海遇知音》畫展,在上海靜安錦江暻閣酒店隆重開幕。開幕式上,來自藝術、文化界的嘉賓雲集,現場氣氛熱烈且溫馨,觀眾沉浸在一場視覺與心靈的藝術饗宴中。  本次展覽展出三十餘幅由當代藝術家田芒子與朱格菲創作的油畫作品。作品靈感源自中國經典文化典籍《山海經》,融合現代藝術手法與傳統哲學,展示了藝術與文化的跨界碰撞。這些作品不僅向全球觀眾呈現了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也彰顯了當代藝術的創新表現。  展期自2024年11月6日至11月23日,並設有線上展覽持續開放。主辦單位透露,未來計畫將把該展覽拓展至其他國際城市,讓更多國際觀眾通過藝術感受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與時代精神。 文化與藝術的完美融合  贊助方上海芮邦醫院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楊紅(著名策展人)在開幕式上表示,本次展覽的一大特色是將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藝術語言巧妙結合。展覽中,從「女媧補天」到「愚公移山」等中國經典故事,通過兩位藝術家的獨特視角與創作手法,賦予這些故事新的時代意涵。整個展覽既是對傳統文化的致敬,也是一種對當代人類挑戰與願景的深刻表達。  承辦單位——「上海靜安錦江暻閣Ginco酒店」作為展覽場地,亦以其國際化設計理念和對自然與身心靈平衡的重視而著稱。該酒店由錦江酒店(中國區)旗下的中法設計師團隊耗時三年精心打造,是一個集寧靜、健康與感官享受於一體的藝術空間,與展覽的東方美學相得益彰。 藝術家與作品的深刻內涵  《山海遇知音》以東方謐境的神話傳說為出發點,田芒子與朱格菲兩位藝術家以創新手法呈現中國傳統文化的智慧結晶。田芒子提到,他的創作靈感來自於對宇宙與生命的深層思考,而朱格菲則專注於東西方文化的碰撞與融合,致力於以藝術構建文化對話的橋樑。兩位藝術家透過作品《奇點》、《大弈射日》、《不周山》、《知音》及《女媧造人》等,將中國古老神話與現代藝術語言巧妙結合,並引發觀眾對生命與宇宙的深刻反思。  田芒子,當代藝術家,畢業於魯迅美術學院並留校執教,作品以現代主義風格為主,曾多次參與國內外展覽,其作品被博物館、美術館及私人藏家收藏。朱格菲,自幼學習油畫,並在新加坡ACE學院獲得國學碩士學位,她的創作涵蓋女媧系列、敦煌系列等,作品以東西方哲學為基礎,呈現出強烈的文化對話。 展覽的社會意義與文化價值  國際策展人、環球小金人®百大名家主席、WCECA理事長吳慧蓮在開幕式上表示,《山海遇知音》不僅是一場藝術展覽,更是一場跨文化的思想交流。展覽旨在呼籲觀眾重新審視人類與自然的關係,並提倡和平與共融的生活理念。吳慧蓮強調,通過此次展覽,期望不僅讓更多國際觀眾認識並欣賞中華文化,也能激發全球範圍內的文化創新與合作。  環球小金人®百大名家國際機構及世界文創產學經貿協會WCECA,長期致力於推動文化藝術與產業的融合,致力於打造全球藝術生態圈。該機構積極舉辦藝術展覽、文化論壇及創新活動,為全球文化交流與發展搭建橋樑,促進傳統文化的現代化與國際化。  本次展覽的成功舉辦,無疑為全球觀眾提供了一個深刻了解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藝術融合的機會,並為未來的文化創新與交流開啟了新的篇章。  展覽資訊: • 指導單位:世界文創產學經貿協會WCECA、國際策展人吳慧蓮 • 主辦單位:世界文創產學經貿協會WCECA、環球小金人®百大名家國際機構 •  策展人:楊紅 • 贊助單位:上海芮邦醫院管理有限公司 • 承辦單位:上海芮邦醫院管理有限公司、上海靜安錦江暻閣Ginco酒店、上海朱氏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 藝術家:田芒子、朱格菲 • 展覽地點:上海靜安暻閣酒店(上海市靜安區膠州路339號) • 展覽期間:實體展:2024年11月6日(三)至11月16日(六)、線上展 • 開幕茶會:2024年11月6日週三下午二點到下午五點
劉夢緣

“粵海圖強”兩岸新媒體-參訪中山翠亨新區規劃館及廚邦醬油文化博物館

【記者 張如鳳 綜合報道】 11月15日“粵海圖強”兩岸新媒體灣區性採訪團隊走進中山翠亨新區規劃館,展館給眾人展示了翠亨新區的底蘊魅力、發展成就以及美好的願景,設計理念包括純淨、靈動、創新和國際化。展館通過新媒體技術和多項先進數字技術,以“偉人故里,新區新城”為主體,從不同維度進行展示。 在中山香山大橋旁駐足打卡,現場感受大橋的壯觀,香山大橋呈南北走向,自北向南連接了中山、廣州、佛山和珠海,是珠三角“A”字形交通骨架中的重要節點。 採訪團來到廚邦醬油文化博物館,廚邦醬油文化博覽館由廣東美味鮮調味食品有限公司投資興建,2014年11月建成開館,坐落於中山市火炬開發區橫門水道之畔。廚邦醬油文化博覽館,以醬油爲主題,集品牌展示、工業旅遊、參觀互動和體驗於一體,是一個具有鮮明嶺南特色的專業醬油文化博覽館,館內展示了南派醬油的發展史,集歷史保護、文化傳承、科教宣傳、體驗購物于一體的綜合文化休閒體驗館。現場讓採訪團體驗了一把古時打醬油的場景,體現了醬油在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地位。古時釀造醬油費時繁雜的釀造工序,如今利用先進技術從篩選豆子、蒸煮、發酵、晾曬到成品包裝都通過自動化一步到位,品嘗了醬油冰淇淋和醬油滷蛋,小黃瓜水果沾醬,讓採訪團品嘗到醬油的鮮香。
劉夢緣

“粵海圖強”兩岸新媒體參訪珠海留學文化館及孫中山故居

【記者 張如鳳 綜合報道】 11月14日“粵海圖強”兩岸新媒體在綿綿細雨中走進了中西結合的建築群珠海市高新區唐家古鎮山房路留學文化館,文化館記載著“百年留學潮,報國遊子心”尤其是展館內展出遊輪一角及一輪明月懸掛展廳中央“月是故鄉明”,仿若重演了遊子遠渡重洋在遊輪上歷經數月抵達萬里之外的陌生國度心繫故鄉學成歸國的雄心壯志。 百年前第一批官派留學是由容閎提議,在曾國藩、李鴻章的支持下,清政府先後派出四批一百二十名學生赴美留學。當看到照片上年均只有十二歲的留美幼童照片時,在場台灣媒體人驚呼連連,這不是我們歷史教課書上學過的歷史嗎?在展區討論一些留存下來的文件公文中看到孔祥熙簽名字跡,在懸掛的照片中看到熟悉的近代名人學者詹天佑、梁思成、錢學森以及楊振寧等,推動了中國以及台灣發展的歷史足跡。 來到廣東省中山市的翠亨村孫中山故居,映入眼簾不再是歷史教科書上的文字圖片,親身走進孫中山紅磚青釉,紅白相間的兩層仿西式建築的洋樓中,正門上掛著一副對聯:「一椽得所,五桂安居」據說是樓宇落成後孫中山親筆撰寫的。 對聯旁「孫中山故居」的牌匾是由宋慶齡題寫,房屋右側有一口水井旁的院落原是孫中山誕生時的祖屋所在。周邊是翠享村的村民樓群,隨著講解孫中山少時的頑皮趣事。這是歷史教科書中感受不到的體驗。   期許更多的台灣青年能夠前來遊歷探尋這些歷史名人的足跡。  
劉夢緣

共聚珠海-“粵海圖強”兩岸新媒體灣區行啓動儀式

【記者 張如鳳 綜合報道】 “粵海圖強”兩岸新媒體灣區行啓動儀式在珠海舉行11月12日,“粵海圖強”兩岸新媒體灣區行啓動儀式在珠海舉行,兩岸媒體人將開啓爲期6天的灣區之旅。國務院臺辦新聞局局長陳斌華、廣東省臺辦副主任肖兵、珠海市委常委郭才武等嘉賓出席本次活動。本次活動由國臺辦海峽兩岸交流中心、廣東省海峽兩岸交流促進會主辦,廣州市海峽兩岸交流協會、珠海市珠臺經濟文化交流協會、中山市海峽兩岸交流協會、臺商優市網、廣東兩岸融媒體中心承辦。“兩岸媒體是增進兩岸同胞相互暸解非常重要的橋梁和紐帶”,珠海市臺港澳事務局局長黃萃介紹,本次活動將兩岸新媒體人匯聚在粵港澳大灣區,既是共同探索、交流、創新的重要旅程,也是一次彰顯兩岸文化同源、情感共鳴的深度對話,是“同行同行”更是“同心同向”。主辦方表示,希望兩岸媒體朋友們可以多維度、多視角地感受中國(珠海)航展魅力,也祝願“粵海圖強”兩岸新媒體灣區行收穫滿滿,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此次活動一定會成爲匯聚正能量、搭建連心橋、畫好同心圓的收穫之旅。據介紹,11月12日至11月17日,結合第十五屆中國(珠海)航展舉辦的契機,主辦方邀請近50名臺灣媒體人、青年網紅到大灣區參訪,近距離觀看珠海航空航天展,接觸體驗粵港澳大灣區、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南沙自貿區及中山高質量發展機遇,通過他們在網絡社交平臺發佈的見聞感受和網紅示範效應,吸引更多青年來大灣區交流、學習、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