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藝文

台灣參訪團走進天津薊州小穿鄉|感受鄉村振興與文化傳承

【記者如風綜合報道】 2025年6月27日下午,來自台灣的參訪團一行走進天津市薊州區穿芳峪鎮小穿芳峪村,實地感受當地鄉村振興成果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度融合。此次活動以“文旅融合·同心同行”為主題,通過參訪全景式鄉野公園、體驗特色民宿及生態農業項目,深化了兩岸同胞的情感聯結,也為津台交流注入新活力。 薊州區穿芳峪鎮小穿芳峪村書記向台灣同胞介紹道:全景式鄉野公園:鄉村振興的“薊州樣板”小穿芳峪村通過“集體+公司+農戶”模式,打造了佔地600畝的鄉野公園,融合民俗民宿、現代園林、鄉村景區和節慶活動四大板塊,形成復合型文旅產業鏈。參訪團先後參觀了徽派四合院民宿、邵窩文化體驗區及雲杉餐廳,對當地將傳統建築與現代服務結合的創新理念表示贊嘆。村內數十棟棟精品民宿統一管理、分散經營的模式,既保留了鄉土特色,又實現了規模化發展,成為“中國美麗休閒鄉村”的典範。 生態修復與文化傳承:綠水青山間的兩岸共鳴在薊州區春山裡生態修復示範點,參訪團見證了廢棄礦坑蛻變為智慧社區的奇跡。通過生態修復、藝術賦能與產業導入,春山裡實現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動實踐,進一步激發了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 此次參訪活動不僅讓台灣同胞領略了薊州區的自然之美與人文底蘊,更彰顯了兩岸同胞攜手共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鄉村振興的決心。期待津台交流合作在這片土地上結出更多碩果!
兩岸藝文

台灣參訪團走進天津薊州小穿鄉|感受鄉村振興與文化傳承

【記者如風綜合報道】 2025年6月27日下午,來自台灣的參訪團一行走進天津市薊州區穿芳峪鎮小穿芳峪村,實地感受當地鄉村振興成果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度融合。此次活動以“文旅融合·同心同行”為主題,通過參訪全景式鄉野公園、體驗特色民宿及生態農業項目,深化了兩岸同胞的情感聯結,也為津台交流注入新活力。 薊州區穿芳峪鎮小穿芳峪村書記向台灣同胞介紹道:全景式鄉野公園:鄉村振興的“薊州樣板”小穿芳峪村通過“集體+公司+農戶”模式,打造了佔地600畝的鄉野公園,融合民俗民宿、現代園林、鄉村景區和節慶活動四大板塊,形成復合型文旅產業鏈。參訪團先後參觀了徽派四合院民宿、邵窩文化體驗區及雲杉餐廳,對當地將傳統建築與現代服務結合的創新理念表示贊嘆。村內數十棟棟精品民宿統一管理、分散經營的模式,既保留了鄉土特色,又實現了規模化發展,成為“中國美麗休閒鄉村”的典範。 生態修復與文化傳承:綠水青山間的兩岸共鳴在薊州區春山裡生態修復示範點,參訪團見證了廢棄礦坑蛻變為智慧社區的奇跡。通過生態修復、藝術賦能與產業導入,春山裡實現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動實踐,進一步激發了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 此次參訪活動不僅讓台灣同胞領略了薊州區的自然之美與人文底蘊,更彰顯了兩岸同胞攜手共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鄉村振興的決心。期待津台交流合作在這片土地上結出更多碩果!

程凱主席點贊台灣青年藝術家劉夢緣畫作 |廈門大學藝術學院熊劍忠教授兩個月指導劉夢緣40余幅作品展現兩岸藝術融合

  「記者張文/廈門報導」 2025兩岸殘障人士交流嘉年華,於6月16日在福建廈門隆重舉辦,中國殘聯主席程凱在活動中,也特別關注台灣亞斯伯格症青年藝術家劉夢緣的繪畫作品,並給予高度評價。程凱還見證了兩岸助殘組織的合作簽約,並強調兩岸殘疾人事業的融合發展需凝聚更多社會力量。 兩岸藝術融合的“她力量”劉夢緣因鋼琴才華多次受邀海峽論壇殘疾人嘉年華演出,被稱為“台灣鋼琴公主”,此次嘉年華期間,她以一幅幅充滿生命力的畫作亮相“共享藝術芬芳”文創藝術展,引發兩岸關注。其作品小酌的女人,甜蜜的時光以抽象風格展現內心世界,色彩明快、筆觸細膩,傳遞出她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據廈門陽光書院羅萍老師介紹,劉夢緣的繪畫天賦在嘉年華籌備期間被發掘,藝術家熊劍忠主動請纓,在熊劍忠的耐心指導下,不到兩個月時間,指導其完成40余幅畫作,助力其藝術創作水平顯著提升。 科技賦能與人文關懷並重本屆嘉年華以“同胞攜手 大愛無疆”為主題,聚焦科技助殘、藝術療癒與社會融合。除文創藝術展外,活動還舉辦了兩岸殘疾人文藝展演、棋類交流及科技賦能分享會,集中展示人工智能在孤獨症篩查、腦機接口技術等領域的應用成果。程凱在致辭中指出,兩岸殘障人士交流不僅是情感的紐帶,更是經驗的互鑒,希望更多台灣青年通過此類平台參與大陸殘疾人事業發展,共享現代化機遇。 深化合作,共築融合橋梁活動期間,福建省海峽兩岸助殘志願者協會正式成立,兩岸220余名代表簽署多項合作協議,涵蓋康復護理、就業支持等領域。中國殘聯表示,未來將持續推動兩岸在助殘領域的資源共享,助力殘障人士融入社會,共創中華民族綿長福祉。 劉夢緣的畫作與成長故事,成為本屆嘉年華中兩岸藝術共融的生動注腳。正如羅萍老師所言:“藝術無界限,劉夢緣的作品不僅展現了她的天賦,更傳遞了兩岸殘障青年追求夢想的勇氣。近期,陽光書院羅萍的老師,誠摯邀請台灣鋼琴公主入住陽光藝術館。”隨著更多類似合作落地,兩岸殘疾人事業的融合發展正邁向新階段。 劉夢緣的指導老師~廈門大學藝術學院熊劍忠教授表示:在劉指導夢緣同學期間,發現夢緣同學對繪畫有著極高熱情,雖學習油畫時間不長,但對色彩,構圖總有不同建解。往往下課之佘,她還不知疲倦繼續畫,可以說廢寢忘食。劉夢緣用色明快大膽,跟她直率性恪有著極大關係,唯獨的缺點就是耐心不夠,因為繪畫過程就是苦心僧般修行過程,希望她在往後繪畫過程中循序漸進,一步一個腳印,真正進入她所熱愛繪畫世界中,更上一層樓! 台灣特教專家陳習珍表示:以愛為橋 陪伴自閉女兒劉夢緣蛻變為“鋼琴公主” 的勵志故事,在活動中引發廣泛關注。王永澄理事長在交流環節中高度贊揚了陳習珍的堅持與智慧,並呼籲兩岸共同關注殘障人士的成長與潛能開發。 從“星星的孩子”到鋼琴舞台的綻放劉夢緣三歲時被診斷為自閉症,語言溝通障礙和刻板行為曾讓母親陳習珍陷入困境。陳習珍回憶道:“那時我每天叫她媽媽,叫了6年夢緣終於開口說話了,雖然劉夢緣六歲以前沒有語言,但是她三歲時無師自通會彈出很多聽過的鋼琴曲,用旋律傳遞情感,陳習珍意外發現音樂是她與世界對話的窗口。”她毅然辭去工作,全心投入女兒的音樂教育,結合專業特教經驗,設計出以音樂為核心的個性化訓練方案。通過反復示範、節奏感知和情感互動,劉夢緣逐漸打開心扉,並展現出驚人的音樂天賦。 融合教育與藝術療癒的實踐是陳習珍的教育理念,融合了台灣特教優勢與大陸融合教育實踐。她強調:“藝術不僅是技能,更是療癒心靈的工具。”在劉夢緣的成長過程中,陳習珍不僅注重音樂指導,還通過繪畫、詩歌等藝術形式激發其創造力,幫助她建立自信與社會適應能力。歷年來,劉夢緣在廈門市各項交流活動中表演鋼琴獨奏和獨唱,其流暢的技藝與細膩的情感表達令現場觀眾動容。 陳習珍倡導兩岸殘障家庭共鳴。她提到:“父母的堅持與社會的支持缺一不可。”這一觀點與中國殘聯主倡導的“兩岸一家親”理念不謀而合。程凱指出,殘障人士的融合發展需要家庭、社會與政策的多維度協作,台灣在特教領域的經驗值得借鑒,而大陸的康復科技與社會包容性也為兩岸合作提供了新機遇。 從個人故事到群體希望,劉夢緣的成功蛻變不僅是家庭的勝利,更成為兩岸殘障家庭互助的典範。陳習珍表示,未來希望推動兩岸特殊教育資源共享,讓更多自閉症兒童通過藝術找到人生方向。目前,在她啟動的閩台特殊教育家庭指導中心,其中一個項目:開發“音樂療癒課程”,計劃惠及更多的兩岸殘障青少年。 此次嘉年華以“同胞攜手 大愛無疆”,為兩岸殘障人士搭建了深度交流的平台。陳習珍的母女的勵志故事,恰如一曲跨越海峽的鋼琴協奏曲,奏響了生命平等、融合共進的時代強音。

青春共築華流夢——第二十三屆海峽青年論壇聚焦AI賦能與文化傳承

 「萬順傳媒/記者劉夢緣/廈門報導」 2025年6月16日,以“青春同心創未來,攜手打拼謀復興”為主題的第二十三屆海峽青年論壇在福建廈門成功舉辦。兩岸青年代表、專家學者及行業精英約470人齊聚一堂,圍繞科技創新、文化傳承、鄉村振興等議題展開深度對話,共繪融合發展新圖景。 科技賦能文化傳承,AI激活中華瑰寶論壇上,兩岸青年以科技為媒,探索傳統文化與現代技術的融合路徑。廈門獨甪獸影視創始人江國銘憑借福建新發佈的第四批惠台政策,成為首位獲得大陸《廣播電視節目製作經營許可證》的台胞,為兩岸影視合作開闢新通道。他與大陸夥伴陳鐸聯合發佈首部兩岸共創AI生成內容(AIGC)動畫短劇《活寶檔案》,以閩台民俗三太子形象為核心,講述中華文化瑰寶海外尋蹤的奇幻故事,並宣佈將於9月成立“海峽兩岸AIGC培訓基地”,推動技術共享與人才培育。《長安三萬里》閩南語版主創團隊亦亮相論壇,通過河洛語吟誦古詩,引發台灣青年共鳴,印證“科技+文化”雙驅動的傳播潛力。 鄉愁與機遇交織,共築融合發展之路台灣青年李志章扎根福建平和縣,耗時三年打造遷台記憶館,通過族譜、家書還原霧峰林家族史,讓台灣同胞“回家”的腳步更近。論壇現場,霧峰林家第四代林銘鐘含淚感慨:“這座展館讓我們真正回家了!”此外,兩岸青年還通過“台青對對碰”新媒體互動,圍繞美食、婚戀、發展前景等話題展開討論,吸引超3000條臉書話題互動,展現青年交流的溫度與活力。 政策護航,共繪發展藍圖福建持續推出惠台舉措,今年新增17條措施支持台胞創業,涵蓋影視、農業、中醫藥等領域。論壇期間,2025年福建“101台灣青年創業扶持計劃”頒獎儀式同期舉行,十大獲獎項目覆蓋文旅、康養、科技等方向,為台青提供多元發展機遇。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主席徐曉表示,兩岸青年應“守護文化根脈,搶抓數字機遇”,在人工智能、鄉村振興等領域攜手打拼,為民族復興注入青春力量。 尾聲:以青春之名,續寫華流篇章論壇尾聲,兩岸青年用“感謝”“融合”“血脈傳承”等關鍵詞,由AI串聯創作成歌曲,唱響“面對面交流的溫度無可替代”的心聲。台灣藝術創生文化基金會董事長李永萍強調:“站在五千年中華文化巨人肩上,兩岸青年必能共創驚艷世界的華流新篇!”未來,海峽青年論壇將繼續發揮橋梁作用,推動兩岸青年在深化交流中增進理解,在合作共贏中書寫新章。

兩岸同心創未來|第十七屆海峽論壇廈門啓幕 七千台胞共繪融合發展新篇章

「記者劉夢緣/廈門報導」 今日上午,第十七屆海峽論壇大會在福建廈門會議中心隆重舉行。作為兩岸規模最大、影響最廣的民間交流盛會,本屆論壇以“擴大民間交流、深化融合發展”為主題,吸引了台灣政黨代表、工會、青年、婦女、工商金融等各界人士超7000人參與,其中中國國民黨前主席馬英九率台灣青年代表團跨越海峽赴會,成為活動焦點。 鄧麗君胞兄鄧長富也出席第十七屆海峽論壇,共敘兩岸文化情誼 在眾多參會代表中,著名藝人鄧麗君的胞兄鄧長富尤為引人注目。作為鄧麗君文教基金會的重要成員,鄧長富以家族代表身份出席活動,傳遞了兩岸同胞共同的文化記憶與情感聯結。 鄧長富在論壇相關活動中表示,妹妹鄧麗君生前始終致力於通過音樂傳遞大愛,其藝術成就與人文精神已成為兩岸同胞共同的精神財富。他提到,鄧麗君文教基金會近年來積極推動兩岸文化交流,尤其注重通過音樂公益項目關愛弱勢群體,延續鄧麗君“以聲傳情、以文化人”的理念。此次參與海峽論壇,他希望能進一步促進兩岸民間文化交流,深化年輕一代對中華文化的認同。 四大板塊共促融合論壇圍繞基層、青年、文化、經濟四大板塊,推出56場精彩活動。在基層交流中,海峽婦女論壇、職工論壇等15場活動聚焦民生議題,通過面對面互動深化兩岸同胞情感聯結。青年交流板塊則推出海峽青年論壇、青少年新媒體大賽等13場活動,為台灣青年提供就業創業、文化體驗的多元平台,助力兩岸新生代攜手成長。 文化交流板塊以中華文化為紐帶,媽祖文化周、關帝文化旅遊節等活動在福建東山、漳州等地同步展開。湖北武漢台商王天山通過兩岸族譜對接續寫200年親情的故事,成為“同根同源”情感共鳴的生動注腳。經濟交流方面,共同家園論壇、海峽金融論壇等13場活動聚焦福建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的新政策,推動產業對接與資源共享。 民意不可擋 交流續新篇儘管民進黨當局以“恐中”“仇中”為由阻撓台胞參與,甚至升級威脅言論,但兩岸民眾對交流的熱望未減。台灣網紅“館長”陳之漢的大陸直播之旅引發熱議,島內民眾通過自駕、美食互動打破偏見,印證了“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的民意大勢。 中共中央台辦及福建方面持續釋放惠台政策紅利。自2023年《關於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的意見》發佈以來,中央及地方已出台62項舉措,涵蓋鄉村振興、金融合作等領域,為台胞台企提供更多發展機遇。 展望未來:共築家園 同享機遇作為主會場,廈門圍繞“青年發展、基層共治、文化共鳴、經貿融合”舉辦12場特色活動,包括15家A級景區對參會嘉賓免費開放等暖心服務,展現大陸推動兩岸融合的誠意。論壇期間,兩岸嘉賓共議鄉村振興、社區治理等議題,探索兩岸同胞共建共享的發展路徑。 正如論壇主題所示,無論台海風雲如何變幻,兩岸民間交流的“民間性、草根性、廣泛性”始終是築牢和平發展根基的關鍵。七千餘名台胞與大陸同胞齊聚鷺島,不僅是一次情感的交融,更是對“兩岸一家親”理念的生動詮釋。期待未來,兩岸同胞繼續攜手,共繪融合發展新畫卷,共迎民族復興的光明未來!  
spot_imgspot_img
兩岸藝文
爆肝小編

藝術家謝志豐(釉彩燒)陶藝創作個展熱情開幕

【記者 劉夢緣、王永棋 綜合報導】 26日下午,74藝術中心舉辦謝志豐老師(釉彩燒)陶藝創作個展,開幕記者茶會,吸引愛好者親臨觀賞賞。 藝術家謝志豐老師1961出生於台中大肚鄉,1982畢業於聯合工專陶瓷玻璃工程科,算是陶藝科班出身。爾後,1986師承陳煥堂‧游曉昊兩位老師學習創作陶藝,當年就成立「陶豐陶藝工作室」。我的釉彩類似鬥彩的技法去創作,使用2-30個配方釉,運用重疊和排斥的原理,以1250度高溫一次燒成,呈現出高溫釉彩燒的絕美獨特的風格,是我最新的研究手法。 藝術家謝志豐老師的釉色都是靠微結晶來長出色彩,所以當你仔細去觀察作品細部的時候,會發現裡面有很複雜的釉色重疊和共晶。這樣的色彩是很自然的,且富含多層次的變化,每個角度都充滿無限的想像,非常具有宇宙奧祕的想望,同時也讓藝術家謝志豐老師醉心專研在這方面的主要因素。 藝術家謝志豐老師作品豐富的釉彩,都是老師從實驗而來,是創新的釉彩技法。謝志豐老師以傳統的古釉中學習,再加上自己的研發中取得經驗,產生創新的釉色。從創作的過程裡,去挖掘重疊的技巧,不斷的修改丶實驗,最終獲得自己預期之下的成品,那種無比榮譽的成就感,成為謝志豐老師堅持走在陶藝的路上的座右銘。 策展人李文武老師表示:主題「釉彩燒」陶藝家謝志豐以複雜多重的配方釉彩,利用高溫一次燒製而成的超高技藝。釉彩燒的花系列,裡面的每一個小色塊,都是三種以上不同的配方釉組合而成,類似油畫堆疊的手法。每件作品的獨特性,絶對能夠吸引賞者的目光,此次展場在74藝術中心展出,展期只到7月21日。 附註:【藝術家謝志豐老師個人資歷】 1961生於台中大肚鄉,1982聯合工專陶瓷玻璃工程科畢,1986師事陳煥堂及游曉昊老師習陶,1986成立「陶豐陶藝工作室」,1991成立「陶友集」之創始會員 1992台灣省陶藝學會會員,1992台中縣創作學會諮詢委員,1996台中縣聲暉協進會理事,2012成立陶豐陶坊工作室網路網站。 【藝術家謝志豐老師參展經歷】 1989台北今天畫廊首次個展,1990台北縣、台中縣美術家聯展,1991台中市立文化中心丶台北縣立文化中心丶基隆市立文化中心個展,1992台北今天畫廊謝志豐vs翁國珍雙人聯展,1992德國馬德堡文化史博物館參展代表作,1993高雄巿立社會教育館個展,1993花蓮縣立文化中心展題「悟」個展,1994台灣省立美術館丶台中市立文化中心個展,1996台中縣第八屆美術家接力展,個展主題「圓」,1997聯合陶友集新竹文化中心及兩次聯展於各文化中心,1999台中市立文化中心丶高雄市立文化中心個展,2000世貿中心及新光“南西店”個展,2000台中文化中心聯合陶友集聯展,2004台中市立文化局-「傳承2004」,2008清新溫泉飯店陶藝個展,2009台中市立文化局-「造形2009」2010南投水里蛇窯陶藝聯展,2014高雄漢神巨蛋百貨個展,2014北京台灣名品展,2015福建省福州海交會展覽,2015福建省福州海峽民間藝術館聯展,2015廣西南寧台灣名品展,2016廈門文化博覽會中華工藝展,2017比利時瓶瓶罐罐展2020~2022109年-111年台中市當代藝術家聯展2022南投茶葉博覽會,2023台中市市政府大樓9樓首長區陶藝個展,2023台中市立文化局-謝志豐陶藝個展,202474藝術中心「釉彩燒」陶藝創作個展。 【藝術家謝志豐老師獲獎紀錄】 1983台中市攝影學會沙龍展特選1984台中攝影展銀牌,1987台灣區藝術陶瓷產品評選展第三名,1988高雄市美工設計類第二名,1989高雄市美展設計類優選,1990台北縣第二屆美展陶藝類第二名,1990高雄市美展設計類第二名,1990台北市美展陶藝類優選,1991台北縣第三屆美展陶藝類第二名,1991台灣省全省美展工藝類優選,1991台北縣立文化中心永久典藏兩件作品,1991國立台北歷史博物館典藏,1993第47屆台灣省全省美展工藝類優選,1994和成文教基金「金陶獎」佳作,1995作品「明鏡照我心」、「組合」兩件作品獲台中縣政府典藏,1995作品「自然與人文的訊息」,獲台中縣立文化中心典藏2016廈門文化博覽會中華工藝獎銀牌,2018廈門文化博覽會中華工藝獎金牌。
劉夢緣

衛華企業—舉重若輕蘊匠心

「記者/張如鳳/河南長垣市報道」       4月13日“行走都市圈▪聚焦出彩中原”兩岸媒體聯合採訪到河南省長垣市衛華集團參訪。 作爲中國起重裝備行業的先行者,衛華以匠心,致創新。從未停下探索與創新的步伐。衛華堅持以市場爲導向,以技術創新爲抓手,以新產品研發爲動能,以每年佔比銷售收入4%-6%以上的研發投入,點燃創新引擎,企業整體技術水平達到國內領先,部分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成國際領先水平,爲推動我國起重裝備行業技術進步做出突出貢獻。 衛華董事長李國強強調,將繼續緊跟“中國製造2025”和國家“雙碳”計畫的時代浪潮,以新中式起重機爲契機,深耕起重裝備綠色化、智能化、客製化、數字化發展,在智能生產、智能產品、智能服務上持續發力,促進衛華製造向衛華創造,衛華速度向衛華質量、衛華產品向衛華品牌轉變,助力中國製造站上世界之巔!
劉夢緣

開封蘭考“梨花開滿園▪琴音揚世界”

「記者/張如鳳/河南蘭考縣報道」 4月12日“行走都市圈▪聚焦出彩中原”兩岸媒體聯合採訪,走進何寨村! 何寨村位於河南省開封市蘭考縣惠安街道,擁有萬畝梨園,大棚油桃500餘畝,該村依託萬畝梨園,正打造一個集古建築小吃街,住宿、水上樂園、採取、摘取、垂釣、農產品深加工梨花膏、梨花茶、梨酒等爲一體的農業生態旅遊商業園區。通過觀花、遊樂,帶動餐飲,增加村民收入,讓村民即豐產,又豐收,打造生態旅遊觀光村。 每年三月梨花開,都會在何寨村舉辦梨花文化節,活動內容豐富,有書法展示、繪畫寫生、攝影展示、漢服表演、古箏表演、梨園旗袍走秀、梨園盲盒遊戲、趣味運動會、梨樹認購、研學旅行等,吸引眾多慕名而來的遊客前來賞花遊玩,更能品嘗到當地的美食及購買特產。 蘭考縣不僅產梨,也是聞名世界的音樂之鄉—蘭考固陽鎮 蘭考全縣共有各類民族樂器企業219家,上海、北京、廣州等各大城市,在這裡都有樂器企業,樂器產業年產總值已突破20多億元,僅固陽這個音樂小鎮就有全國各地辦的民族樂器產業187家,可以直接帶動一萬八千多人就業。舉凡中國民族樂器的古箏、古琴、月琴、琵琶、柳琴、大小提琴等等等等,但凡你能說得到的樂器名字,這裡幾乎無所不有,已經多達近百個品種,達到30餘個系列。僅僅古琴這一種樂器,年產就達70餘萬臺把,據說最豪華版的古琴價格一把可達數萬甚至十幾萬元,已經銷往世界五大州。僅固陽的一個徐場村,樂器年交易額已經多達4000餘萬元。 在徐場村導覽工作員下看到了製作古琴古箏的製作流程,並欣賞了古箏音樂的彈奏,讓在場的參觀者,置身在古韻悠揚的琴聲中不願離開。  
爆肝小編

洪根深美術館「差異化-台灣青年世代的膠彩畫」特展於3月23日至6月30日展出

【記者 Anasha 澎湖報導】 文化局洪根深美術館館慶暨「澎湖美術館月」系列活動,將以特展室舉辦的「差異化-台灣青年世代的膠彩畫」展覽盛大開跑!本展由膠彩畫家青木策展,展期自113年3月23日至6月30日,地點為洪根深美術館特展室。 本次參與展出的青年世代膠彩畫家有:饒文貞、詹琇鈐、洪晧倫、王令、鄭志揚、青木、林莉酈、黃柏維、吳栩菲、袁家珣、李璐宇、陳瑞鴻、曾冠樺、洪民裕、曾詩涵、陳睿淵、蕭余洛、李昕雨、蕭博駿、郭雅倢、洪永欣、劉育妏、葉玉珠、沈家雯、陳怡芬、徐子鈺、戈羽彤計27位。 策展人青木表示差異化 Difference,即是「不一樣」,除了意指青年世代膠彩畫家,因為受到「全球化」時代趨勢影響,所形成國際化風格樣貌,同時「在地化」土地情感的聯結形成與臺灣傳統膠彩畫家之間的差異。他們的作品反映臺灣當今的藝術發展現況-多元文化。 傳統膠彩畫家多是以工筆重彩方式來描繪對象物,以精工細筆的技巧來呈現富有真實質感的物象,並以膠為媒介敷以彩色,將礦物顏料豐富華麗的特質呈現,可以使用的媒材技法也相當多元,可以黏貼金屬箔加熱或是變色處理,致使畫面呈現豐富肌理與色彩變化。本次展覽要表達膠彩畫與水墨媒材、技巧、美學思想進一步融合的藝術現象,呈現臺灣當代藝術之中的「全球化」與「在地化」的發展現況,是有別於傳統日本畫或國畫的新時代膠彩畫風格。 策展人青木首先推薦幾位藝術家與畫作讓大家認識:陳怡芬,澎湖人,描繪澎湖在地山水意象。陳瑞鴻,澎湖人,此檔展出全國美展膠彩類獲得前三名的作品二件。陳睿淵,馬來西亞華僑,來臺灣就讀大學美術系後,一直留在臺灣發展至今,目前於臺灣定居。袁家珣,去年甫獲得亞洲文化協會2023台灣獎助計畫—光之屋~龜茲、塔波、阿爾奇壁畫研究計畫。葉玉珠,2022年獲得青年藝術家典藏徵件競賽金獎。戈羽彤,此檔展覽最年輕藝術家,目前就讀美術系大四生。蕭余洛,兼顧家庭與藝術創作的新時代女性。 最新消息請參考文化局網站或臉書,或洽06-9265203蔡小姐,洪根深美術館開館時間每週三至週日,上午9時至12時、下午2時至5時(國定假日休館)。
爆肝小編

彰化縣立美術館展出「游進賢油畫作品展」

【記者 石春蓮 彰化報導】 彰化縣文化局辦理的「彰化縣美術家接力展第111棒-我不在寫生,就是在寫生的路上!游進賢油畫作品展」,即日起至4月7日於彰化縣立美術館一樓盛大展出。23日上午舉行展覽開幕式,彰化縣長王惠美與會獻上祝賀,會中由展出者游進賢老師致贈第20屆全國百號油畫入選作品「玉山圓柏」(市價約100萬元)予本縣收藏,由王縣長代表受贈。本次共展出游老師60件寄情山水的油畫創作及寫生速寫作品與速寫工具,歡迎民眾前來欣賞精湛的油畫作品展出。 王縣長表示,彰化縣政府自83年起舉辦「彰化縣美術家接力展」,以棒棒接力的方式展出優秀作品,傳承彰化縣藝術家的創作精神。接力展第111棒游進賢老師出生自彰化員林,從中學開始就在藝術的領域深耕,就讀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期間,因喜愛油畫呈現的質感而專注於此,全心投入油畫創作。游老師受到法國巴比松畫派影響,畫作採取實地走訪並進行寫生的方式,創作充滿了樸質溫實的田園情懷,將大自然的美好與個人的情感,以簡潔的構圖與柔和的色彩,將瞬息萬變的時空幻化作一幅幅精湛的藝術創作。 游進賢老師的作品以印象派風格和描繪各地景緻聞名,創作榮獲台陽美展、全國百號油畫、南美展等獎項的肯定,亦為中華民國油畫學會、台灣藝術家法國沙龍學會、臺灣現代藝術家協會等重要畫會成員,並於國內外展覽舞台上展現光芒。 本次展覽以「我不在寫生,就是在寫生的路上!」為題名,是游進賢老師創作生活的寫照,呈現遊歷各地的美麗與感動,邀請喜愛藝術創作的民眾一同前來感受藝術的真摯美好。
爆肝小編

許宗煥陶藝個展 即日起於彰化工藝展覽館展出

【記者 李怡函 彰化報導】 「讀泥-許宗煥陶藝個展」即日起至4月21日在彰化工藝展覽館(鶴棲別墅)展出,10日上午舉辦開幕式,彰化縣文化局長張雀芬代表縣長王惠美與會獻上祝賀。本次於工藝展覽館展出20件作品,以手捏壺及拉坯壺為主軸,配合龍年主題,老師也特別展出「幸福龍來壺組」,引領觀眾透過作品感受到泥土的生命力,歡迎蒞臨欣賞許宗煥老師與泥土共同編織的故事。 張雀芬局長表示,許宗煥老師是彰化縣內傑出的陶藝家,目前擔任彰化縣陶藝學會理事長。許老師20多歲時因意外重創脊髓,必須以輪椅代步,返回故鄉後,陰錯陽差地栽入陶藝的世界,從捏陶與創作陶藝中重拾生命的自信,其精湛的技藝獲得各界肯定,除曾獲磺溪美展磺溪獎外,也在2008年獲文化部評選為「臺灣工藝之家」。許宗煥老師的生命故事激勵廣大的社會大眾,榮獲周大觀基金會「全球熱愛生命獎章」殊榮,也曾多次受新聞媒體採訪,如大愛電視、非凡電視、聯合新聞網,更因其事蹟而獲歷任總統召見授獎。 文化局表示,許宗煥老師的創作以小型及高技術性的壺藝為主,得益於工筆畫的底子,不僅能沉穩創作,也能在壺藝上展現更多細節。他更嘗試把拉坏跟手捏的技術融合,以拉坏的精巧配上手捏的樸拙,增添創作中的藝術欣賞性。除了創作技藝精湛,許宗煥老師更懷抱著回饋社會的大愛,積極地投入到陶藝教學之中,不僅在小學擔任陶藝社團指導老師,也會到救國團中心、保育院或是樂齡學習中心等機構從事教學,期許能在偏鄉留下陶藝的種子,是他的藝術實踐,也希望透過一己之力而能夠稍稍彌補城鄉資源的落差。 與會貴賓還有立法委員謝衣鳯、彰化縣議員吳淑娟、芳苑鄉長林保玲、二林鎮長蔡詩傑、彰化縣政府秘書王錦銓、縣政顧問許月鈴、工藝之家協會榮譽理事長王龍德、工藝之家及接力展黃文彬、詹益鋒、黃紗榮、傳統工藝保存者董坐、謝雅秀、工藝家李宛玲、彰化縣美術學會理事長林鴻銘、彰化縣關懷志願服務協會理事長黃文綏、中正大學教院學院長鄭瑞龍、育英國小校長林振茂、大城國小校長王舜儀、美豐國小校長范世強、西港國小校長洪信德、萬合國小校長陳金鍠、二水國小校長陳靜德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