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藝文

WTBA世界台灣同鄉聯誼總會前往山西進行文化經貿參訪
【記者如風/綜合報道】
世界台灣同鄉聯誼總會World Taiwan Benevolent Association (簡稱WTBA),已經是在美國聯邦政府正式註冊核准的非營利組織,屬於501(C)(3))類,宗旨「心繫台灣放眼世界,服務同鄉聯誼全球」,世界各地分會遍佈全球六大洲,是個完全獨立的非營利團體;不隸屬任何其他組織或類似同鄉會性質團體。
WTBA世界台灣同鄉聯誼總會
於2025年9月中旬起舉辦2025年「山西文化經貿參訪團」;在世界總會長吳睦野團長帶領下,世界永久名譽總會長吳毓苹擔任領隊,一行19位來自世界各地分會會長及代表成員展開10天的文化經貿交流與歷史人文之旅。
此次參訪以「深化文化交流、促進經貿合作、凝聚鄉親」為宗旨,行程涵蓋山西多處著名歷史文化景點,包括:
1. 世界文化遺產-雲崗石窟,感受北魏佛教藝術的宏偉與莊嚴
2. 聳立於絕壁上的建築奇蹟-懸空寺
3. 佛教聖地-五台山,體驗宗教文化薈萃之美
4. 保存完整的古代城市風貌-平遙古城
5. 展現晉商風華的喬家大院
參訪團不僅欣賞山西的歷史古蹟與人文底藴,亦拜會山西台聯與山西台資企業經貿單位,就文化、觀光、產業發展等議題進行交流。透過座談與互動,雙方期望藉此機會開啓更多台灣或海外與山西在文化、經濟上的交流契機。
回程最後一天拜會了全國台聯,由副會長楊毅周接待,雙方互贈禮物,團員們有個座談會,完成一場非常有建設性的交流。
團長吳睦野總會長表示,此次行程讓大家更深入認識中華文化的深厚積澱,同時也見證了台灣鄉親在世界各地凝聚的向心力與影響力。領隊吳毓苹亦指出,文化與經貿交流並行,不僅有助於加強兩岸民間往來,更能促進共同繁榮。
「世界台灣同鄉聯誼總會WTBA」自成立以來,始終秉持團結鄉親、服務僑社的宗旨,持續推動國際交流 。此次山西參訪團活動,不僅加深了與當地的聯繫,更凝聚了團員彼此的情誼,為未來的跨領域合作奠下堅實基礎。

“鋼琴公主”劉夢緣再次受邀天津進行融合教育演講/促進津台融合教育交流與發展
【記者夢夢天津報道】
8月15日——8月17日,由天津市婦女兒童發展基金會,天津市婦女兒童社會服務中心主辦,星童融合孤獨症康復中心承辦的“月亮媽媽伴星計畫全國影子老師培訓”在天津市婦女兒童社會服務中心成功舉辦。
此次培訓主要針對融合教育背景與相關政策、入學先備技能、隨班支持專業輔助、常見案例分析等內容向參訓老師們進行了詳細的講解。
星童融合理事長霍老師針對融合教育背景與相關政策進行解讀。強調在融合教育的大背景下,要努力提升孩子的能力水平,從多個層面幫助孩子順利融入普校。
星童融合小學部主管董老師從入學先備技能出發,幫助現場老師和家長們暸解特需學生入學基本能力以及常見問題的干預方法,進一步提升融合教育質量,提升影子老師以及陪讀家長的隨班就讀效率。星童融合教學主任高老師針對學校十大環節分解,幫助老師家長細分入校各項能力指標,並幫助家長有效制定合理的干預計畫,確保特需學生的入校基本能力。
培訓過程中,老師與家長們認真聽講並記錄,同時在答疑環節與三位老師積極交流,共同解決日常干預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
星童融合有幸邀請到臺灣鋼琴公主劉夢緣和融合教育專家張如鳳老師進行分享,幫助特需學生家長減少焦慮,同時積極賦能,爲家長提供合理化建議。
劉夢緣來自臺灣台中市,祖籍四川,母親是臺灣第19屆“大愛獎”陳嵐。4歲時不幸被診斷患有孤獨症,6歲時才開口叫媽媽,情緒非常不穩定,曾是個火爆的“緣小妞”。無意間,她在憑藉音感記憶、無師自通竟然彈出聽過的曲子。於是在母親的堅持和引導下,患有重度孤獨症的女兒不斷成長,終發生質的蛻變,成長爲我們熟知的“鋼琴公主”。如今的劉夢緣更是多家企業及機構代言人,並跟隨母親多次站在哈佛自閉症國際論壇上演講,母女倆常年奔走兩岸,已經做過上千次公開演講。
張如鳳老師也通過自己的親身經歷,爲家長介紹適合孩子有效的干預方法,並且告訴家長們不要輕言放棄,要對孩子們有信心,只有不斷的努力進步才能幫助孩子達到最好的干預效果。霍老師爲劉夢緣和張如鳳老師頒發聘書,特別聘請她們爲星童融合教育顧問,同時感謝她們爲兩岸融合教育交流與發展做出的貢獻。
星童融合教育理事長霍老師表示,十年前就與夢緣結緣天津,看到夢緣與十年相比不僅在臺上的演講表達和臺下與人的交流中展露出的樂觀自信的個性,了解自身的優勢,將其轉化為正向的能量與技能提升,不僅在演講、唱歌、彈鋼琴持續發展,更發掘自身對美術的興趣,正在潛心進行油畫的創造,各方面都有了非常大的進步,更體現在她能夠獨立的到各地進行融合教育的交流,對於孤獨症家庭而言起到了非常大的激勵和信心,更加促進了津台對於融合教育的交流與發展。
此次培訓不僅傳遞了融合教育的政策、技能與實操經驗,更是星童融合“專業賦能,協同支持”理念的深度實踐。我們深知,融合教育的核心在於構建接納的環境與專業的支持系統。影子教師,正是連接特需學生與普校生活的關鍵橋梁。星童融合將持續深耕,凝聚專業力量,賦能更多師資與家庭,讓每一個特需學生,都能在愛與專業的守護下,自信融入,綻放光彩!

香港人余振芳組織深圳南山義工聯助殘組全力協助第九屆心海自閉症交流會暨慢飛天使音樂會
「記者如風/深圳報導」
2025年8月3日,第九屆心海自閉症交流會暨慢飛天使音樂會在深圳南山區向南社區服務中心圓滿舉行。本次活動由深圳市南山區心海康復中心主辦,旨在促進兩岸三地自閉症兒童康復訓練和教育引導工作,為兒童康復路提供多元化路徑。活動當天,來自兩岸三地的孤獨症兒童、家長、康復教育工作者以及社會各界愛心人士200余人齊聚一堂。
“以愛聚力 共向未來——2023年度深圳‘十大最美助殘者’南山義工聯助殘組副組長余振芳,組織深圳南山義工聯助殘組全力協助第九屆心海自閉症交流會暨慢飛天使音樂會,會場人員的佈置、協調和秩序維護。
現場一位精神奕奕的75歲香港人余振芳,從事助殘事業20多年,作爲土生土長的香港人,余振芳在兒時,便常常聽家裏的長輩聊起內地的生活見聞,這也讓她對深圳這座城市有着模糊的認知。80年代初期,因爲哥哥來深圳蛇口創業,讓她有機會踏足內地這片令她充滿好奇且心生嚮往的熱土。
2004年,餘振芳在香港退休以後,決定要來深圳生活。這一決定也讓她與家人產生分歧,遠在加拿大的2個兒子希望把她接過去生活,頤養天年。
余振芳斷然拒絕了,“我是中國人,我想在退休以後爲別人做一些事情,爲祖國做一些貢獻。”
自此,她在深圳開啓了自己的助殘生涯。
“我不願意離開深圳,深圳是我家。我在深圳能做公益事業,盡我所能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別人得到了幫助,得到了快樂,我也在這個過程中得到了快樂,這就夠了。”
時至今日,75歲高齡的余振芳已經服務深圳自閉症康復中心長達20多年,先後獲得深圳市百名優秀志願者、深圳市五星級志願者、“以愛聚力 共向未來——2023年度深圳‘十大最美助殘者’等表彰。
余振芳表示:我非常鼓勵星星孩子的家長能夠帶孩子走出來看看世界,多接觸人群,她也常常會找時間陪自閉症孩子聊天,講故事,組織各種活動,教給孩子們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最有成就的就是走在路上,這些她帶過的孩子遠遠地就認出我來,大聲的喊我奶奶!”
此次第九屆心海自閉症交流會暨慢飛天使音樂會余振芳帶領南山義工聯助殘組為兩岸三地的自閉症孩子獻上手語舞蹈《感恩的心》為自閉症家庭送上祝福和鼓勵!
台灣參訪團走進天津薊州小穿鄉|感受鄉村振興與文化傳承
【記者如風綜合報道】
2025年6月27日下午,來自台灣的參訪團一行走進天津市薊州區穿芳峪鎮小穿芳峪村,實地感受當地鄉村振興成果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度融合。此次活動以“文旅融合·同心同行”為主題,通過參訪全景式鄉野公園、體驗特色民宿及生態農業項目,深化了兩岸同胞的情感聯結,也為津台交流注入新活力。
薊州區穿芳峪鎮小穿芳峪村書記向台灣同胞介紹道:全景式鄉野公園:鄉村振興的“薊州樣板”小穿芳峪村通過“集體+公司+農戶”模式,打造了佔地600畝的鄉野公園,融合民俗民宿、現代園林、鄉村景區和節慶活動四大板塊,形成復合型文旅產業鏈。參訪團先後參觀了徽派四合院民宿、邵窩文化體驗區及雲杉餐廳,對當地將傳統建築與現代服務結合的創新理念表示贊嘆。村內數十棟棟精品民宿統一管理、分散經營的模式,既保留了鄉土特色,又實現了規模化發展,成為“中國美麗休閒鄉村”的典範。
生態修復與文化傳承:綠水青山間的兩岸共鳴在薊州區春山裡生態修復示範點,參訪團見證了廢棄礦坑蛻變為智慧社區的奇跡。通過生態修復、藝術賦能與產業導入,春山裡實現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動實踐,進一步激發了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
此次參訪活動不僅讓台灣同胞領略了薊州區的自然之美與人文底蘊,更彰顯了兩岸同胞攜手共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鄉村振興的決心。期待津台交流合作在這片土地上結出更多碩果!
兩岸同心創未來|第十七屆海峽論壇廈門啓幕 七千台胞共繪融合發展新篇章
「記者劉夢緣/廈門報導」
今日上午,第十七屆海峽論壇大會在福建廈門會議中心隆重舉行。作為兩岸規模最大、影響最廣的民間交流盛會,本屆論壇以“擴大民間交流、深化融合發展”為主題,吸引了台灣政黨代表、工會、青年、婦女、工商金融等各界人士超7000人參與,其中中國國民黨前主席馬英九率台灣青年代表團跨越海峽赴會,成為活動焦點。
鄧麗君胞兄鄧長富也出席第十七屆海峽論壇,共敘兩岸文化情誼
在眾多參會代表中,著名藝人鄧麗君的胞兄鄧長富尤為引人注目。作為鄧麗君文教基金會的重要成員,鄧長富以家族代表身份出席活動,傳遞了兩岸同胞共同的文化記憶與情感聯結。
鄧長富在論壇相關活動中表示,妹妹鄧麗君生前始終致力於通過音樂傳遞大愛,其藝術成就與人文精神已成為兩岸同胞共同的精神財富。他提到,鄧麗君文教基金會近年來積極推動兩岸文化交流,尤其注重通過音樂公益項目關愛弱勢群體,延續鄧麗君“以聲傳情、以文化人”的理念。此次參與海峽論壇,他希望能進一步促進兩岸民間文化交流,深化年輕一代對中華文化的認同。
四大板塊共促融合論壇圍繞基層、青年、文化、經濟四大板塊,推出56場精彩活動。在基層交流中,海峽婦女論壇、職工論壇等15場活動聚焦民生議題,通過面對面互動深化兩岸同胞情感聯結。青年交流板塊則推出海峽青年論壇、青少年新媒體大賽等13場活動,為台灣青年提供就業創業、文化體驗的多元平台,助力兩岸新生代攜手成長。
文化交流板塊以中華文化為紐帶,媽祖文化周、關帝文化旅遊節等活動在福建東山、漳州等地同步展開。湖北武漢台商王天山通過兩岸族譜對接續寫200年親情的故事,成為“同根同源”情感共鳴的生動注腳。經濟交流方面,共同家園論壇、海峽金融論壇等13場活動聚焦福建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的新政策,推動產業對接與資源共享。
民意不可擋 交流續新篇儘管民進黨當局以“恐中”“仇中”為由阻撓台胞參與,甚至升級威脅言論,但兩岸民眾對交流的熱望未減。台灣網紅“館長”陳之漢的大陸直播之旅引發熱議,島內民眾通過自駕、美食互動打破偏見,印證了“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的民意大勢。
中共中央台辦及福建方面持續釋放惠台政策紅利。自2023年《關於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的意見》發佈以來,中央及地方已出台62項舉措,涵蓋鄉村振興、金融合作等領域,為台胞台企提供更多發展機遇。
展望未來:共築家園 同享機遇作為主會場,廈門圍繞“青年發展、基層共治、文化共鳴、經貿融合”舉辦12場特色活動,包括15家A級景區對參會嘉賓免費開放等暖心服務,展現大陸推動兩岸融合的誠意。論壇期間,兩岸嘉賓共議鄉村振興、社區治理等議題,探索兩岸同胞共建共享的發展路徑。
正如論壇主題所示,無論台海風雲如何變幻,兩岸民間交流的“民間性、草根性、廣泛性”始終是築牢和平發展根基的關鍵。七千餘名台胞與大陸同胞齊聚鷺島,不僅是一次情感的交融,更是對“兩岸一家親”理念的生動詮釋。期待未來,兩岸同胞繼續攜手,共繪融合發展新畫卷,共迎民族復興的光明未來!
金融科技賦能兩岸融合 |第十七屆海峽金融論壇台企發展論壇在廈門揭曉創新成果
「記者劉夢緣/廈門報導」
6月14日下午,第十七屆海峽論壇重要配套活動「海峽金融論壇·台企發展論壇」在廈門國際會議中心隆重舉行。本次論壇以「兩岸金融融合與科技賦能」為主題,聚焦金融科技協同創新與台資企業高質量發展,吸引來自海峽兩岸的行業監管單位、台辦台協代表、台資企業、金融機構及專家學者等逾300位嘉賓共襄盛舉,共商兩岸金融合作新路徑。
科技驅動:聚焦半導體、AI與跨境金融創新論壇上,亞太芯谷研究院院長馮明憲博士發表題為《兩岸金融融合與科技賦能》的主題演講,系統梳理兩岸在AI、半導體及金融科技領域的合作歷程。他指出,半導體與AI是兩岸產業協同的關鍵抓手,建議整合台灣研發能力與粵港澳大灣區應用場景,試點設立「兩岸科技銀行」,並以福建為算力樞紐共建跨境AI數據交易市場,推動「海峽硅谷」成為全球金融科技價值鏈核心。
三年成果:台企金融服務聯盟成效顯著2022年成立的全國首個「台企金融服務聯盟」在論壇上交出亮眼成績單。該聯盟由廈門金圓投資集團聯合十家金融機構發起,通過資本協同、服務創新及惠企惠民舉措,助力台企融入大陸資本市場。例如,金圓集團發行全國首批兩岸融合發展公司債,並助力多家台資背景企業成功上市;廈門銀行推出「台e貸」「薪速匯」等產品,累計授信超6600萬元人民幣,跨境結算交易額達6.6億元。
便民升級:全國首創「雙證關聯」支付場景落地論壇期間,廈門銀行正式發布全國首創「台胞雙證關聯」金融線上應用場景,台胞可通過關聯通行證與居住證,實現「一鍵綁卡、跨境通用」,解決第三方支付平台身份認證壁壘問題。此舉標誌著兩岸金融服務從「便利生活」向「深度融合」邁進,為台胞在陸生活提供更高效、普惠的金融支持。
展望未來:深化產業整合與青年共創金圓統一證券表示,未來將以「通、惠、情」三融理念深化服務,從產業整合、上市輔導、融資支持等七大方向構建台企資本市場工具箱,助力台企跑出高質量發展「加速度」。與會嘉賓亦呼籲,兩岸應加強青年金融科技人才交流,依托海峽青年論壇等平台,培育創新創業生力軍,共繪融合發展新藍圖。
此次論壇不僅是兩岸金融合作的里程碑,更彰顯了廈門作為「台胞台企登陸第一家園」的示範作用。未來,各方將持續以創新驅動、服務實體為核心,推動兩岸經濟融合邁向更深層次、更廣領域。
第十七屆海峽論壇新聞發佈會在廈門舉行 定調「擴大民間交流、深化融合發展」
「萬順傳媒/記者劉夢緣/廈門報導」
今日上午,第十七屆海峽論壇新聞發佈會在福建廈門會議中心召開。主辦方宣布,本屆論壇將於6月15日上午10時在廈門會議中心正式開幕,以「擴大民間交流、深化融合發展」為主題,設置四大板塊共56項活動,持續推動兩岸同胞交流合作,深化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
聚焦四大板塊 56項活動惠及兩岸民眾本屆論壇由海峽論壇組委會與福建省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聯合主辦,主會場設於廈門,福建各設區市及平潭綜合實驗區同步舉辦分場活動。活動涵蓋基層、青年、文化、經濟四大板塊:
基層交流:舉辦海峽婦女、職工、婚姻、宗親等15場活動,通過民生議題拉近兩岸基層情感;
青年交流:設置海峽青年論壇、青少年新媒體論壇等13場活動,為台灣青年提供實習、就業及創業機遇;
文化交流:以傳承中華文化為主線,舉辦媽祖文化活動周、關帝文化旅游節等15場活動,強化兩岸文化認同;
經濟交流:聚焦產業合作,舉辦共同家園論壇、海峽金融論壇等13場活動,推動兩岸經貿資源對接。
四大特點彰顯論壇新活力發佈會指出,本屆論壇延續「民間性、草根性、廣泛性」定位,呈現以下亮點:
厚植民間交流特性:以接地氣的活動設計為核心,如媽祖文化周安排醫學交流、兩岸師生研習營,吸引上千名台胞參與;同名村「村BA」籃球賽以雙語解說展現「閩南鄉音」魅力。
展示融合發展成效:圍繞2023年《關於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 建設示範區的意見》,宣介中央及福建累計發布的62項惠台政策,推動平潭「共同市場先行區」建設。
拓展青年交流空間:新增海峽兩岸工藝設計創新活動,促成大陸首個藤鐵產業設計中心落地台灣;廈金同城生活圈論壇推動台青創業基地在福建落地。
保持台胞參與熱度:台胞參與積極性持續高漲,如台灣人才廈門對接會青年占比達八成,海峽兩岸龍舟賽吸引兩岸36支隊伍共920餘人參賽。
廈門全力保障論壇順利舉辦作為主會場,廈門市成立市級保障協調領導小組,制定12項專項方案,確保活動安全有序。會場周邊實施臨時交通管制,並開通15家A級景區免費入場通道;同時啟用「數字第一家園」服務平台,便利台胞參會。
政策支持深化兩岸融合中央及福建省自2023年以來,圍繞經濟、社會、文化等領域出台系列惠台政策。例如,住建部、海關總署分別發布支持福建建設兩岸融合示範區的措施;福建省累計推出62項政策,涵蓋服務業合作、鄉村振興等重點領域,助力台胞台企共享大陸發展機遇。
海峽論壇自2009年創辦以來,已成為兩岸民間交流的「金字招牌」。本屆論壇將以實際行動回應「要和平、要發展、要交流、要合作」的兩岸民意,為推動祖國統一進程注入新動能。
“百年中山路·兩岸共潮生”在廈門啟幕/為兩岸搭建交流交融的連心橋
「記者劉夢緣/廈門報導」
(廈門訊)6月13日,福建·廈門臺灣周活動在廈門市思明區中山路西段盛大啓幕。以“百年中山路·兩岸共潮生”爲主題,這場跨越海峽的文化盛會通過沉浸式場景、非遺展演、美食市集等多元形式,生動展現閩臺同源的深厚情誼,爲兩岸同胞搭建起交流交融的“連心橋”。
百年騎樓煥新彩,兩岸共繪山海情作爲廈門地標性歷史街區,中山路騎樓以“老廈門”的煙火氣與開放包容的商埠文化,成爲本次活動的主舞臺。活動現場,五大主題展區——臺北101、阿里山茶廊、金門古厝文創、九份千燈夜市、墾丁南音舞臺——串聯起臺灣的人文風情與福建的文化根脈。遊客可漫步於復刻的“阿里山小火車”主題車廂,品鑑金門高粱酒的醇香,聆聽臺灣少數民族的悠揚歌謠,感受“足不出市,盡享寶島”的獨特體驗。
非遺活化傳承,舌尖上的兩岸記憶活動期間,百年存德藥房攜滷料包、胡椒粉等經典產品亮相,以五代傳承的技藝訴說兩岸同源的商業倫理;金門高粱酒則通過釀酒工藝展示與品鑑互動,成爲連接兩岸味覺的紐帶。非遺技藝工坊中,木雕、建盞、篆刻等傳統工藝吸引市民駐足,非遺傳承人現場演繹“老手藝的新生命”,詮釋“非遺活化”的創新實踐。美食區更集結蚵仔煎、大腸包小腸、九份芋圓等臺灣夜市爆款,讓遊客一站式嚐遍“舌尖上的臺灣”。
文藝交融激盪,共譜融合新篇章開幕式上,臺灣創作歌手張希愛以一曲閩南語經典《愛拼才會贏》點燃全場,臺灣民樂組合與搖滾樂隊的跨界演出則讓傳統與現代交織共鳴。此外,南音古調與電子音樂的碰撞、閩南語童謠與街舞的融合,展現了兩岸青年在文化創新中的活力。活動還特別設置“兩岸一家親”主題文化展,通過歷史影像、家書文獻等,講述閩臺同胞同根同源的故事,強化民族認同。
經貿文旅聯動,賦能融合發展依託第十七屆海峽論壇的契機,臺灣周同步舉辦臺商展銷、文旅推介及惠企政策諮詢,吸引超50家臺灣企業參與。交通指南顯示,市民可通過地鐵1號線、公交直達或自駕導航至“僑批文化廣場”,主辦方亦推出消費滿減、折上折等優惠,助力兩岸經貿活力釋放。
據悉,本次活動將持續至6月19日,通過“文化+旅遊+商業”的立體化場景,持續深化兩岸同胞情感聯結,爲探索兩岸融合發展新路注入強勁動力。正如活動主題所言:“百年騎樓見證海峽情深,山海共潮生,兩岸一家親!”
文化與公益並行 游翠英畫展展現心靈的溫度
【記者 陳嵐 南投報導】
美學藝術家暨慈善皇后游翠英,於114年6月7日至17日,在南投縣政府文化局日月展覽廳舉辦個人書畫創作展,展覽主題為《喜上眉梢 藝游山水》,邀請全國藝文愛好者一同走進她兼融東西方美學、溫潤細膩的藝術世界。
游翠英女士擁有中國文化大學美術系碩士學位,現任中華文化交流協會副理事長等多項職務,長年致力於公益與藝術推廣,並屢獲國內外獎項肯定。她曾榮獲2024年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卓越藝術NGO獎、2023年石景宜博士盃國畫優異獎,並入選2024年中國全國美展水墨國展,2025年再奪日本國際藝術大賞特選獎。
游翠英秉持「敬天愛地、惜物惜情」的創作理念,主張「師法自然、體現美學」,認為藝術不僅是視覺美感,更是與天地萬物對話的生命實踐。她的作品融合中西藝術語彙,將東方筆墨的婉約深遠與西方色彩構圖的張力完美融合,展現獨樹一幟的創作風格。
此次展出涵蓋山水、花鳥與書法類別,作品意境深遠,寓意吉祥,傳遞樂觀與祥和之美。對她而言,每一次筆觸都是對自然的致敬,每一幅作品,都是對生命與社會的溫柔回應。
中華將軍文化交流協會執行會長許水樹先生表示:游翠英不僅是藝術家,更是社會美善的傳遞者。她的畫展,猶如一場心靈旅程,引領觀者從日常喧囂中抽離,走入詩畫交織的寧靜世界,感受人與自然的深刻對話。
主辦單位:南投縣政府文化局,協辦單位:台灣十大社會團體總會、台灣世界藝術家交流協會、中華將軍文化交流協會。
張濤先生受邀廈門藝術學校演講《書法藝術中的傳統與當代融合》
「記者劉夢緣/廈門報導」5月23日晚上,廈門藝術學校隆重舉辦"藝鷺大講堂"特別活動。此次,學校誠摯邀請廈門書法家協會會員、廈門陽光書畫院院長張濤先生作爲主講嘉賓,爲師生帶來一場題爲《書法藝術中的傳統與當代融合》的專題講座。
張濤先生自幼研習書法,師承傳統又勇於創新,尤以行草書與隸書見長,作品融合漢隸古拙與米芾筆勢,兼具豪邁氣韻與文人雅趣。他提出的"心手達情"書寫理念,強調書法創作需超越技法層面,追求心性與筆墨的統一,這一觀點深刻影響了當代書法教育。
此次講座以“藝脈相承鷺鳴八方”爲宗旨,旨在通過張濤先生的親身經歷與藝術見解,激發師生對傳統書法的敬畏之心,同時探索書法藝術在當代語境下的創新表達。張濤先生將結合自身跨地域藝術實踐,分享如何在堅守傳統根基的同時,融入時代審美與個人感悟,爲書法教育與創作提供新思路。
廈門藝術學校校長表示:"張濤先生的藝術成就與教育情懷,與我校推動傳統藝術創新的目標高度契合。我們期待通過此次對話,搭建起師生與名家之間的思想橋梁,共同書寫新時代藝術教育的華章。"
今晚,只有兩根手指的張濤演講:做最好的自己,斷指書法家張濤:以殘缺之軀書寫人生華章——他是生命的強者。
報告廳內座無虛席,張濤以"做最好的自己"爲主題,向400名師生講述了他用兩根手指書寫人生、助殘圓夢的勵志故事。這場演講不僅是對個人奮鬥歷程的回顧,更成爲激勵青年學子直面困境、追求卓越的生動課堂。
命運的重創與重生1995年,一場突如其來的車禍奪去了張濤的右腳、左手及右手三根手指,讓這個原本貧困的家庭雪上加霜。面對命運的重創,張濤並未屈服。12歲時,他在廣東街頭偶遇一位藝術家,開始用僅存的兩根手指練習書法。爲增強指力,他以磚塊、粉筆爲筆,日復一日地臨摹字帖,甚至練到手指麻木。
“那時我只有一個信念:這是重生的機會,必須比常人更努力。”張濤回憶道。2008年,他帶着作品來到廈門,開設畫廊並加入廈門市書法家協會。2013年,他創立"陽光書畫院",將助殘作爲畢生使命。
以藝術爲翼,助殘圓夢在陽光書畫院,張濤不僅教授書畫技藝,更致力於幫助殘障人士重拾自信。他發起"助殘揚藝"項目,免費培訓數百名殘障學員,其中不乏聽障、肢殘人士。他常說:"殘障朋友最難的是自我認同,而藝術能打開他們的心門。"
張濤的善舉感動了社會。他先後獲評"央視年度慈善人物""全國向上向善好青年"等榮譽,並帶領團隊研發文創產品,建立全國首家殘健融合IP版權數據庫,爲殘障藝術家提供版權收益支持。
演講中的生命哲思,此次演講中,張濤以"做最好的自己"爲核心,分享了他對生命價值的理解:"人生沒有假設,只有當下。與其抱怨命運,不如用行動證明自己。"他結合自身經歷,鼓勵青年學子:"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獨特光芒,即使身體有殘缺,也能通過努力創造無限可能。"
現場聽衆被他的故事深深打動。得到一幅張濤現場揮毫的學生表示:"張濤老師用兩根手指書寫人生,這種堅韌精神讓我深受啓發。未來無論遇到什麼困難,我都會記住'做最好的自己'。"
未來:讓藝術照亮更多生命談及未來,張濤計畫每年舉辦殘障藝術家展覽,推動社會對殘障羣體的關注。他希望陽光書畫院不僅能成爲藝術創作的平臺,更能成爲殘障人士實現自我價值的家園。
正如他在演講中所寫:"古之立大事者,必有堅韌不拔之志。"張濤用殘缺之軀詮釋了這句話的深刻內涵,也爲新時代青年樹立了奮鬥的標杆。最後張濤老師表示:今日分享講課是一時的,留下的感動和夢想是永久的,他希望莘莘學子能夠做最好的自己,茁壯成長,夢想成真!






